china.org.cn
理論解析

   堅持用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
杜鐵環

    江澤民同志“七一”重要講話,深刻闡明和回答了新世紀黨的建設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最新理論成果,是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面向新世紀的政治宣言,是推進新世紀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綱領性文獻。我們要把用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重大而緊迫的政治任務。

    時代在發展,理論在創新,武裝無止境。進入新的世紀,能否堅持用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關係到我們黨能否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能否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能否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因此,我們應當從我們事業發展的高度,從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著眼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準、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充分認識用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的極端重要性。

    用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必須把握新體系、領會新思想、明確新要求

    江澤民同志的“七一”重要講話,以馬克思主義的巨大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創造性地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構成了“三個代表”新的科學理論體系,樹起了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説的又一座理論豐碑。我們用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就應當緊緊抓住“三個代表”這條主線,圍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這個基本問題,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客觀實際,著眼于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這一本質要求,遵循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條思想路線,全面系統、完整準確地把握這一科學理論體系。

    在黨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上,應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關於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新的實際相結合,以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論述。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理論基礎。江澤民同志在“七一”講話中,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科學理論的指導,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作為黨八十年奮鬥歷程的第一條基本經驗提出來;在按照“三個代表”要求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中,也作為第一條要求加以進一步強調。這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堅定不移、毫不含糊,發展馬克思主義堅定不移、毫不含糊。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新的實際和時代特徵緊密結合,在新的理論飛躍中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新的理論體系,開闢了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

    在黨的性質上,應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黨要始終成為“兩個先鋒隊”、“三個忠實代表”的論述。“七一”講話指出,我們黨要始終成為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同時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成為中國先進生産力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和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並把不斷促進生産力發展,高舉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旗幟,作為保持黨的先進性的根本體現和根本要求。明確提出判斷一個政黨是否先進、是不是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標準,主要應看它的理論和綱領是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是不是代表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些新思想賦予黨的性質以鮮明的時代意義和新的時代內涵,並明確提出了“三個是不是”的判斷標準,對保持黨的先進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在黨的宗旨上,應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關於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緊要和最具有決定性因素的論述。“七一”講話把始終緊緊依靠人民群眾,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從人民群眾中汲取前進的不竭力量,作為我們黨八十年奮鬥歷程的一條基本經驗,並把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三個代表”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任何時候都必須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為崇高理想奮鬥與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與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尊重人民群眾創造歷史主體地位的唯物史觀。

    在黨的思想路線上,應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關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引導社會前進的強大力量的論述。“七一”講話通篇貫穿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個精髓,強調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我們的思想認識也應該不斷前進,應勇於和善於根據實踐的要求進行創新。明確提出了“三個解放出來”,使思想和行動更加符合客觀實際,更加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和時代發展的要求。強調要不斷深化對共産黨執政的規律、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這些論述表明瞭我們黨不斷追求真理、認識真理、發展真理的創新精神,是對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進一步深化。

    在黨的組織建設上,應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關於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的論述。“七一”講話在強調必須始終堅持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性質,始終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同時,深刻分析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階層構成發生的新變化,以無産階級政治家的非凡膽識,創造性地闡述了要根據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實際,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不斷提高黨的社會影響力的新論斷。這些新的思想觀點,為我們提供了認識與把握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的基本準則,對擴大黨的覆蓋面與影響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富有時代精神。

    在黨的作風建設上,應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關於黨的作風關係黨的形象、關係人心向背、關係黨的生命的論述。“七一”講話從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充分闡述了全面加強黨的思想作風、學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和幹部生活作風建設,特別是反腐倡廉的重要意義,告誡全黨要深刻認識和吸取世界上一些長期執政的共産黨喪失政權的沉痛教訓,要求所有黨員幹部必須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權、用好權,而絕不允許以權謀私,絕不允許形成既得利益集團。莊嚴承諾要以黨風廉政建設的實際成果取信於人民。這反映了我們黨堅持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必須從嚴的堅定決心。

    在黨的制度建設上,應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關於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的論述。“七一”講話指出,要按照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黨的領導體制。要努力掌握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的領導藝術、領導方式和領導方法,把堅持黨的領導同發揚人民民主、嚴格依法辦事、尊重客觀規律有機地統一起來。要進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項制度,進一步完善黨的領導制度和工作機制,從制度體系上保證民主集中制的正確執行。要通過發展黨內民主,積極推動人民民主的發展。這些重要論述,對於我們黨解決好兩大歷史性課題,維護黨的集中統一,保持並不斷增強黨的活力,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黨的歷史使命上,應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關於最低綱領與最高綱領相統一的論述。“七一”講話深刻論述了黨的最低綱領與最高綱領的辯證統一關係,號召全黨同志既要樹立共産主義的遠大理想,更要腳踏實地地為實現黨在現階段的基本綱領而不懈努力。為實現黨在現階段的基本綱領而奮鬥,最重要的就是堅定不移地貫徹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圍繞這一問題闡述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是對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的豐富和發展,為完成黨的歷史使命昇華了認識,打開了思路,進一步堅定了實現共産主義的理想信念。

    用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應注重解放思想、統一認識、指導行動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貫穿“七一”講話全篇的靈魂,也是我們全面領會和準確把握講話精神的“鑰匙”。我們用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應在解放思想、統一認識、指導行動上下功夫,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對待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

    用創新的態度對待創新的理論。馬克思主義是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理論,在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問題上,經典作家為我們樹立了光輝榜樣。他們的生動實踐告訴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絕不能採取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的態度,而應採取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科學態度,堅持一切從發展變化著的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看作不斷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科學。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必鬚根據現實的情況,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用發展的觀點對待馬克思主義,在堅持中發展,在發展中堅持,是對待馬克思主義唯一正確的態度。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用鄧小平理論觀察當今世界、觀察當代中國,不斷總結實踐經驗,作出新的理論概括,形成了我們黨的最新理論成果。科學理論的形成需要創新的態度,學習和掌握最新理論成果,同樣需要創新的態度。

    用科學的方法解讀科學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是我們認識新事物、解讀新理論的科學方法。江澤民同志的“七一”講話,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思想,也要求我們用科學的方法學習領會和把握其精神實質。因此,我們學習《講話》精神,應全面理解而不能斷章取義,應客觀判斷而不能主觀臆斷,應科學運用而不能機械套用,應發展地看而不能靜止地看,從而真正把講話精神學深悟透。

    用實踐的結果驗證理論的成果。江澤民同志在同軍隊高級幹部理論研討班學員座談時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道理,就是不能用本本去框實踐,而只能用實踐去發展本本。”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的結果最能説服人、教育人。回顧改革開放二十多年走過的歷程,我們不難發現,每一次大的思想解放,都是通過改革開放的實踐實現的。同樣,用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統一思想,實現思想觀念的新解放,歸根結底還是要靠實踐來完成。我們學習領會《講話》精神,用《講話》精神統一思想,也必須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只有聯繫當代世界發展的廣闊實踐,才能認清《講話》順應了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資訊化的發展大勢;只有聯繫我們黨八十年的探索實踐,才能認清《講話》是從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中得出的科學總結;只有聯繫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的偉大實踐,才能認清《講話》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將産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人民日報》 2001年09月2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