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org.cn
理論解析

   如何理解黨的基本綱領與最高綱領的關係?

    恩格斯指出:“一個新的綱領畢竟總是一面公開樹立起來的旗幟,而外界就是根據它來判斷這個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325━326頁)黨的綱領是規定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奮鬥目標的,是一個政黨舉什麼旗,走什麼路,堅持什麼樣的政策策略的根本標誌。

    從廣義上講,黨的綱領包括黨的指導思想、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現階段以及最終奮鬥目標等方面的內容。從狹義上説,黨的綱領包括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兩部分。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産主義,這是始終不變的。最低綱領則是根據革命或建設的發展階段的客觀實際不同而有所不同。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也可以稱為運動的最近目的和最高目的。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這是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奮鬥綱領。

    在我們黨的80年的歷史中,明確提出黨的基本綱領的有兩次黨的代表大會。第一次是1945年召開的黨的七大。毛澤東同志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義論》中系統地論述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在此基礎上又在七大的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中,把這些論述歸納為黨在新民主主義階段的基本綱領。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綱領對於動員全黨、全國人民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戰勝國民黨反動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完全勝利,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從而走上社會主義的道路,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50多年後,我們黨在十五大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綱領,即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這是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行動綱領,也是黨在新的世紀動員、組織全黨和全國人民全面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旗幟。

    這個綱領從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的角度,對於“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問題作出了準確的回答,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客觀規律的科學總結,反映了黨在理論和政治上的進步和成熟。它包含著我們黨的三代領導集體的智慧和經驗,是毛澤東思想的豐富和發展,是鄧小平理論新的概括,也是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主要實踐經驗的總結,是一個承上啟下的綱領。綱領的提出,使我們黨保持思想和行動上的團結統一,有了更為牢靠的政治基礎,也使得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更具有權威性、長期性、穩定性。這為高舉鄧小平理論旗幟,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提供了保證。

    正確認識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們制定一切方針政策包括制定黨的綱領的依據,是認清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切問題的基本依據。鄧小平同志指出:“ 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産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訂規劃”。(《鄧小平文選》第3卷252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統一于共産主義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階段,在社會形態上是歸屬於共産主義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是共産主義運動在現階段的行動綱領,是共産主義遠大目標在現階段的具體實踐目標。我們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進行的每一項工作,都是共産主義運動的組成部分。在現階段,為實現共産主義理想而奮鬥,就是要腳踏實地為實踐黨的基本綱領而奮鬥。只有腳踏實地做好現階段的每一項工作,才能最終實現共産主義的遠大目標;只有胸懷共産主義遠大目標,才能在實際工作中保持正確的方向。離開基本綱領,脫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講社會主義,就容易陷入空談。這是我們要時刻警惕的。

    全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在整個社會主義歷史時期的奮鬥目標。實現這個目標,包括了整個社會主義歷史時期,還需要經過一系列的過渡階段。這個歷史時期需要經歷幾百年的過程。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我們搞社會主義才幾十年,還處在初級階段。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決不能掉以輕心”。(《鄧小平文選》第3卷379-380頁)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基本實現了現代化,經濟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準,也只是為向共産主義過渡進一步創造了條件,只是向共産主義的理想社會又走近了一步。到那個階段,為實現共産主義的理想而奮鬥,就是為實現全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目標而努力。至於社會主義究竟要經歷多長時間才能達到完備的形式,達到完全的勝利,才能進入馬克思所説的共産主義社會,這只能由以後的實踐來回答。

    我們共産黨人是革命和建設發展的階段論者,又是革命和建設發展階段的統一論者,既要胸懷實現人類美好社會的崇高理想,又要具備腳踏實地的求實精神。我們堅持共産主義的前進方向,從革命和建設不同階段的實際出發,把奮鬥目標置於不同社會階段的現實基礎之上,分階段有步驟推進我們的事業。

    新華社 2001年09月1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