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org.cn
理論解析

   淺談“三個代表”的育人功能
錢武康 劉建華

    江澤民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深刻闡述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黨的先進性的歷史性概括和總結,也是對新時期包括共産黨人在內的高素質社會主義新人的前瞻性全新要求。學習《講話》、深刻領會“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使每一位共産黨員特別是年輕黨員備受鼓舞,堅信這一重要思想必將造就一代又一代有志有為的中國青年,自覺擔負起國家、民族的歷史重托,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前赴後繼。

    認真學習《講話》,我們感到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內容的“三個代表”思想,鮮明地具有這樣一些基本的育人功能。

    塑造新人的“目標引導功能”

    塑造新人,是我們黨一貫重視的基礎性工作。實現共産主義是我們的遠大理想。然而,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在努力改善物質條件的同時,更重視把實現偉大理想的希望寄託在一代又一代具有堅定信念的高素質人才身上,依靠他們前赴後繼,率領廣大人民群眾為實現近期的和遠大的目標而艱苦奮鬥。

    可見,能否成功培養大批革命與建設事業急需的高素質人才,是關係到我們黨事業成敗的關鍵性因素之一。因此,黨的三代領導集體都極其重視高素質人才的教育、培養,尤其注重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中國共産黨的建設。

    黨的十五大曾提出“面向新世紀,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宏偉目標。“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實現這個目標指明瞭方向。《講話》提到要把中國的事情辦好,關鍵取決於黨的思想、作風、組織、紀律狀況和戰鬥力、領導水準,只要我們黨始終堅持“三個代表”,就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永遠得到全國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並帶領人民不斷前進。這裡,既強調了黨建的重要地位,又提出了黨建的具體要求,也對全體黨員指明瞭努力方向。

    “三個代表”是黨的先進性的集中反映。“代表中國先進生産力的發展要求”,體現了無産階級先鋒隊的科學的世界觀;“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體現了科學的價值觀;“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體現了科學的人生觀。可見,“三個代表”給黨員和先進分子指出的努力方向,就是樹立無産階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它們決定著人們的理想信念和思想境界,影響著人們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

    隨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入學習和宣傳,必能促進共産黨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純化及昇華,造就一支過得硬的名符其實的無産階級先鋒隊;並能通過共産黨人在群眾中的吸引、示範、標桿作用,帶動整個社會一代高素質新人的成長進步。

    “三個代表”同樣有助於塑造高素質革命軍人。中央軍委領導要求當代軍人“努力學習,艱苦奮鬥,做無愧於新時代的高素質青年軍人”,這就應當努力樹立無産階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建構科學的、進步的精神支柱打下紮實基礎。而深刻體現無産階級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全軍廣泛深入地學習、宣傳,能夠促進革命軍人對原有政治理論知識的融會貫通,加深對黨的性質、宗旨的理解,加深對黨的事業和理想目標的認識,在堅定理想信念的基礎上,明確努力的方向。按照“代表中國先進生産力的發展要求”的要求,革命軍人應當牢牢把握戰鬥力標準,激發愛軍習武熱情。苦練殺敵本領,為國家經濟建設提供堅強有力的安全保證;按照“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要求,革命軍人應當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致力於高科技知識的學習,用人類文化的最新成果武裝自己的頭腦;按照“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革命軍人應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忠實履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個人利益服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樣的軍人,無疑是高素質的軍人;“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對於塑造這樣的高素質軍人,無疑具有“目標引導功能”。

    凝聚人心的“價值認同功能”

    “三個代表”對黨的事業作了全方位的價值詮釋,使人們對黨的事業産生強烈的道德認同感,使黨的事業和遠大目標顯示出凝聚人心的巨大感召力,對於引導高素質新人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具有重要作用。

    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衝決阻礙先進生産力和先進文化發展的桎梏、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像一條紅線,始終貫穿于我黨為實現遠大目標而率領人民群眾從事的全部革命和建設實踐之中。

    “三個代表”揭示的真諦,使人民群眾真切感受到中國共産黨的先進性,真切感受到黨的宗旨的實在性,真切感受到黨的奮鬥目標的科學性,勢必更加堅定廣大人民群眾的理想信念。小平同志曾經指出,為什麼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鬥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産主義信念。回顧歷史,無論在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共産主義而奮鬥的理想信念,一直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大眾戰勝一切敵人和一切艱難困苦的強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動力。在世紀之交,運用“三個代表”先進思想培育大批具有堅定理想信念的高素質新人,對於奪取新世紀的偉大勝利,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三個代表”所蘊含的堅定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對於培育高素質革命軍人,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堅定的理想信念,是我軍重要的政治優勢。它是我軍團結戰鬥、剋敵制勝的強大精神支柱,是我軍戰鬥力的重要源泉,也是我軍革命化、正規化、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之所在。堅定的理想信念,是我軍的傳統優勢,也是新時期培育高素質軍人的首要目標。“三個代表”揭示的真諦,使革命軍人在對歷史與現實的深刻反思中,對於我們的黨、對於我們黨的事業産生強烈的道德認同感。

    革命軍人對於我們的黨、對於我黨的事業強烈的道德情感,能夠增強他們對共産主義遠大理想的堅定信念,增強他們對實現包括軍隊現代化在內的“四個現代化”的共同理想的必勝信念,並促使他們把現實工作訓練與遠大理想目標結合起來,增強衛國戍邊、無私奉獻的道德責任感。這樣的軍人,是具有堅不可摧的精神支柱的高素質軍人;他們的大量涌現,是人民軍隊面對複雜的國內外環境而“不變色”的基本保證。無疑,“三個代表”對於造就具有堅強精神支柱的高素質軍人、對於確保人民軍隊“不變色”,將是大有作為的。

    振奮精神的“激勵鞭策功能”

    “三個代表”集中體現了黨的先進性,這是由黨的性質、綱領決定的。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我黨必須體現工人階級與現代化大生産相聯繫、代表最先進生産力這一階級本質,自覺代表先進生産力發展的要求,為生産力的發展創造條件。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我黨致力於兩個文明協調發展,在大力發展生産力的同時,努力繼承、發展、學習、借鑒古今中外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為先進文化的發展開闢道路。

    “三個代表”揭示的真諦,能夠增強人們對於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領路人———中國共産黨的堅定信念,從而起到鼓舞人心、振奮精神、拼搏進取的重要作用。儘管在實現偉大歷史任務的前進征途中存在這樣那樣的困難,只要有了對黨的堅定信念,就不會被這些困難嚇倒。而是堅信,我們有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的指引,有久經考驗的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有新中國50多年、改革開放20多年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再大的險關也能闖過去。

    “三個代表”揭示的真諦,能極大地激發革命軍人對於黨的領導的堅強信念,激發其為更好履行黨和人民賦予軍隊的神聖職責而愛國奉獻、艱苦奮鬥的高度自覺。在新世紀,以資訊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誌的新軍事革命方興未艾,對我軍建設和軍事鬥爭準備提出重大挑戰。只要堅信黨的領導,我軍全體官兵定能自覺遵循軍委制定的新時期軍事鬥爭戰略方針,以飽滿熱情投入到高科技練兵中去,努力增強履行使命的能力,使自己成長為黨所期望的“兩個武裝”的高素質軍人。這樣,就能用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和頑強刻苦的訓練,彌補我軍與發達國家軍隊的裝備差,確保一旦有事能夠“打得贏”,不辱人民軍隊的使命。可見,“三個代表”對於培育適合現代戰爭需要的高素質軍人,增強我軍戰鬥力,確保我軍“打得贏”,同樣十分重要。

    規範行為的“自律警示功能”

    “三個代表”既是對革命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又是對新時期共産黨人和先進分子的殷切期望。經過全社會廣泛的學習、宣傳,將會由外在的他律,轉化為內在的自律,對人們的思想、行為發生自覺規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社會生活方式、社會組織、社會崗位和就業形式,呈現多元化。這在給人們提供更多機會的同時,黨內也有些意志薄弱者斤斤計較于個人得失,以至滑入以權謀私、貪贓枉法、索賄受賄的泥坑,成為腐化墮落分子。

    事實上,黨的先進性不是與生俱來的。能不能始終保持“三個代表”,要靠全黨上下共同努力。這既是全黨的事,也是每一個黨員的責任和義務。因而,“三個代表”在客觀上對於黨員産生一種道德約束力,它要求每個黨員、尤其是黨員幹部應有較高自律意識。強化道德責任感,忠實履行職責,自覺接受組織和人民監督,堂堂正正做人,兢兢業業工作,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做促進生産力發展的模範,做精神文明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的模範,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模範。

    “三個代表”的要求對於新時期高素質革命軍人,同樣具有道德律令的意義。作為高素質革命軍人,必然把實踐“三個代表”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他們會在思想上、行動上嚴格約束自己,自覺跟黨中央、跟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保持一致,努力保持思想道德的先進性;他們必然努力增強對黨、對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的堅定信念,自警、自重,築牢思想防線,自覺抵制形形色色腐朽、錯誤思想的侵襲,決不因為自己的過失而給當代軍人抹黑。可見,“三個代表”對於高素質軍人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行為規範作用。

    (作者分別為南京軍區航務軍代處政治部主任、參謀)

    《人民日報 . 華東新聞》 2001年08月2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