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org.cn
理論解析

   江澤民講話科學內涵詳解(二十九)為什麼説未來的事情如何發展應由未來實踐回答
黃南平

    江澤民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8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對社會未來發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學上的預見,但未來的事情具體如何發展,應該由未來的實踐去回答。我們要堅持正確的前進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對遙遠的未來作具體的設想和描繪。以往的經驗教訓已充分説明,這樣做很容易陷入不切實際的空想。”這是對國際社會主義運動歷史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

    馬克思關於人類社會未來必然走向共産主義的科學預見,是共産黨人永遠都要堅持的正確前進方向。

    同時,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經驗也表明:許多國家的共産黨人在革命勝利後建立、形成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具體體制,基本上就是從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對共産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後來被列寧稱為社會主義)的具體設想中産生出來的。

    《哥達綱領批判》是馬克思在1875年撰寫的著作。在這本書中,馬克思在批判拉薩爾派提出的“不折不扣的勞動所得”、“公平的分配”、“平等的權利”等含混不清的空話時,比較具體地設想和描繪了未來共産主義社會的發展。按照馬克思的設想,未來新社會有兩個發展階段,兩個階段是同一社會形態中成熟程度不同的兩個時期。兩個時期的基本點是共同的:消滅了私有制,全社會佔有一切生産資料;消滅了商品、貨幣、價值規律等範疇,勞動成為直接的社會勞動;隨著階級的消滅,國家歸於消亡。所不同的是,第一階段的生産力發展水準還不夠高,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差別依然存在,勞動仍然是謀生的手段,因此第一階段只能實行按勞動量領取消費品的制度;高級階段實現了人的全面發展,勞動已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生産力高度發達,可以實現按需分配。

    在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判》之後,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論述比較強調的一點是,“‘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列寧在談到社會主義社會時,也曾指出:決不能把“社會主義看成是一種僵死的、凝固的、一成不變的東西”,它只有經過若干階段才能達到共産主義。“至於人類會經過哪些階段,通過哪些實際辦法達到這個最高目的,那我們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在對未來的事情具體如何發展的問題上,列寧更加強調,要靠實踐來回答具體要經過哪些階段,是什麼樣的階段。

    但是,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蘇聯在史達林領導下,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卻自覺不自覺地把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對社會主義的具體設想固定化,逐步形成了一種以單一的生産資料公有制(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高度集權的中央指令性經濟計劃;政府壟斷産品的分配為特徵的體制。這種體制又被其他共産黨執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所效倣。這种經濟體制的實際結果是,生産資料的公有制變成了簡單的國家所有制;計劃經濟變成了高度僵化的中央指令性經濟。這些都阻礙了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和勞動生産率的提高,最終使得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水準從總體上落後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使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群眾沒有享受到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那樣高的物質生活水準。

    在這种經濟體制形成的同時,社會主義國家出現了把共産主義目標簡單化的傾向。蘇聯在1936年宣佈建成社會主義,三年後又提出了“向共産主義前進”的口號。赫魯曉夫上臺後,理論上和實踐上更加冒進,提出要用20年時間在蘇聯建成共産主義。在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也曾經發生過急於向共産主義過渡的超越階段的冒進錯誤。正如胡喬木同志在《對社會主義的新認識》一文中所指出,在社會主義國家中,“在史達林、毛澤東、赫魯曉夫及其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認為,向共産主義過渡是當前必須解決至少必須和可能立即準備解決的任務。”

    國際社會主義運動以往的經驗教訓已充分説明,即便是根據馬克思對未來所作的具體設想和描繪去做,也很容易陷入不切實際的空想。因此,共産黨人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對遙遠的未來作具體的設想和描繪。

    在對未來的事情具體如何發展的問題上,我們需要強調恩格斯和列寧的觀點:應該由未來的實踐去回答。這個道理的深刻性是歷史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的。(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黃南平)

    《北京青年報》 2001年8月05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