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org.cn
理論解析

   如何理解“最終決定力量”

    ——訪中央金融工委研究室主任劉德福博士

    記者:“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第一條就是“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産力發展要求”。江澤民同志“七一”講話中闡釋這個問題時,開宗明義地指出:“生産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您是怎樣理解這一論述的?

    劉德福:生産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或説是根本動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原理。

    首先,發展生産力是發展社會主義的關鍵所在。加快發展生産力,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根據和本義。如果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的速度比資本主義國家慢,不僅超越資本主義是不可能的,就是在國際事務中,要實現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平等對話,同發達國家進行廣泛的平等交往與合作,要維護國家的安全和主權,維繫民族的穩定、人心的向背,也是困難的。從前落後就要挨打,現在落後就要被淘汰。社會主義求生存,求發展,發展生産力是唯一齣路。

    其次,發展生産力還是人民富裕幸福的根本所在。一個非常淺顯卻又確鑿無疑的事實是,滿足需要,實現利益,是人類進行各種活動的內在推動力,也是人類選擇、創造各種社會形式、社會組織體制的潛在尺度。如果一種社會形式、社會組織體制長久地扼殺人的需要,抑制人的需要的滿足,阻礙人實現切身利益,那麼,這種社會形式、組織體制就久遠不了,人們就會打破這個桎梏而選擇和創造一種新的能夠滿足自身需要、生活得更好一些的社會形式和組織體制。社會主義之存在,被人們所選擇,就因為它能使多數人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而要消滅貧窮,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準,使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日子,唯一的出路是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大力發展生産力。

    最後,發展生産力是走向未來社會的根本出路。只有大力發展生産力,才能比較有保證地逐步創造物質條件,才能實現共同富裕,使得這種共同富裕持久鞏固,並且不致在社會的生産方式中引起停滯甚至衰落,才能造就一代新人,為走向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鋪平道路。

    記者:人們説,“三個代表”是建黨80年,特別是建國50年曆史經驗,包括正反兩方面經驗的科學總結,是這樣嗎?

    劉德福:是的。雖然説,生産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原理,但是,自覺明確地把這一原理運用來指導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則是吃了一些苦果後才開始的。我們曾也有過背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把社會主義的發展歸結為生産關係和上層建築的不斷變革,而不是生産力的發展。由此,導致了上層建築不是服務於經濟基礎,而是經濟基礎服務於上層建築;生産關係不是以生産力的發展為轉移,相反成了生産力發展的決定性原因;不是以財富的創造去繁榮社會,滿足人民需要,而是在如何平均分配財富上做文章;不是以發展需要去推動生産力的不斷高漲,而是扼制需要去適應生産力的低水準,等等。雖然這種倒置使人民吃了苦頭,但是要拋棄已有的觀念,從多年形成的固定思路中解脫出來而代之以一種與此相反的思路,在實踐上開闢一條新的發展道路而離開已經走習慣了的路,將面對一種巨大的惰性力,需要大無畏的勇氣和科學精神。二十多年來,我們在鄧小平、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二、第三代黨中央領導下,衝破“兩個凡是”的束縛,糾正姓社姓資的偏見,重新在中國人民心中樹立起來了實踐標準、生産力標準和三個有利於標準,樹立起來了發展生産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的基本觀點。從這個角度而言,“三個代表”思想的確值得大書特書。其對發展中國的意義確實怎麼估計都不會過分。

    記者:江澤民同志在“七一”講話中指出:“我們為實現現代化而奮鬥,最根本的就是要通過改革和發展,使我國形成發達的生産力。”那麼,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劉德福:總起來説,就是加快實現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估計還需要幾十年甚至一個世紀的時間。當前主要應抓住兩點:一是變革經濟行為方式即實現市場經濟,二是調整經濟結構。科技資訊化是先進生産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我們要密切關注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既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成果,又要佔領科學技術的制高點,不斷用先進科技改造和提高國民經濟,努力實現我國生産力發展的超越。勞動者知識化是先進生産力的智力支撐。在現代社會的生産力諸要素中,人是現代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科學技術的最具活力的創造者、傳承者和運用者。我們要不斷地提高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建設者的思想品德、科學文化素質、勞動技能和創造才能,以加快先進生産力不斷取代落後生産力的歷史進程。

    《光明日報》 2001年7月24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