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採訪:“肩負人民的希望”展覽


    連日來,全國各地舉辦各種活動喜迎建黨80週年。其中,尤為引人注目的是中宣部、中組部等八部門和單位舉辦的“肩負人民的希望”大型圖片展。各界群眾懷著無比崇敬之情,紛紛前往參觀,接受教育和洗禮。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專題採訪——

    走進史詩般的瑰麗長廊

    本報記者 吳坤勝

    走進中國革命博物館一樓展覽大廳,眼前驟然一亮:天花板被裝飾成高遠的藍天白雲。“蒼穹”頂下,中共一大會址、遵義會議紀念館、延安寶塔山、莊嚴的天安門、上海浦東新區、香港回歸交接儀式……18張巨型彩色圖片被燈光映照得熠熠生輝。80載時光和80年曆程仿佛就在人們身邊流動……

    開展5天來,已有14萬觀眾從這裡走過。6月24日下午3時,展覽迎來了當日最後一個參觀集體,他們是8輛大轎車載著的清華大學近400名黨員碩士、博士研究生和入黨積極分子。

    “這是序幕廳,是對我們黨80年曆史的象徵性概括。”中國革命博物館館長夏燕月介紹説。記者隨著如織的人流一道徜徉在這史詩般的瑰麗長廊中。

    深邃的歷史感:演繹80年風雨兼程路

    1500張照片、近500件文物、長達1500米的展線,演繹中國共産黨80年風雨兼程路。

    在涌動的人流中,5歲小女孩匡京天真的目光停留在半截皮帶上:“媽媽,皮帶不是繫褲子的嗎?”

    這件紅軍長征中用過的文物,背後有一個讓人禁不住落淚的故事。皮帶的主人是“紅小鬼”周廣才,長征爬雪山時他只有10歲。周廣才和班裏的戰友斷糧後吃草根、啃樹皮,到最後連這些東西也找不到了,大家解下皮帶煮著吃。其他戰士把自己的皮帶吃光了,周廣才吃到半截哭著説:“我不吃了,留著作個紀念吧。”長征途中,戰友犧牲了,他堅持到了陜北。為紀念那段艱苦歲月,周廣才在皮帶上燙上了“長征記”三個字。

    媽媽輕聲地講著,小女孩的眼裏涌上了淚花。一件件革命文物,是從博物館10多萬件館藏中精選出來的,其中一半是首次展出。它們如此質樸,甚至不起眼,但它們帶給人們的心靈震撼又如此強烈!

    志願軍戰士從上甘嶺陣地上帶回來的“一鏟土”吸引著觀眾。“一鏟土”裏並沒有土,只有碎石、彈片、砂子、子彈頭,其中碎石最長的不過兩三釐米,人們似乎聞到了久遠的硝煙,當時的戰鬥是何等激烈,美軍圍攻上甘嶺時,在附近傾瀉了將近200萬發炮彈、5000枚炸彈,把整個山頭幾乎削去了兩米。許多觀眾注視著這“一鏟土”,久久不願離去。

    在“人類基因組‘北京區域’精確圖譜”的旁邊,是一台基因測序儀,這臺精密儀器上赫然擱著兩個老玉米棒子。講解員給記者講了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當時,基因組研究中心地處郊區,黨員科學家在簡陋的工作環境中開展研究。不知是誰出的主意,把兩個玉米棒子放在實驗室裏,意在發揚“窮棒子精神”。這兩個玉米棒子伴隨了科學家日日夜夜。他們終於成功地測定了基因組序列的3號染色體上的3000萬個鹼基對,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能測定人類基因組序列的國家。

    “英烈墻”上80多位烈士的照片告訴人們:為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中國共産黨人拋頭顱、灑熱血;一幅幅勞模組照也同樣昭示世人:為建設強大的國家,中國共産黨人屹立不倒,是中華民族的真正脊梁。

    從這些拂去歷史塵封的文物以及它背後的故事,人們更加理解“共産黨人是用特殊材料製成的”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強烈的時代感:邁向民族的偉大復興

    翻開厚厚的留言簿,看到觀眾寫下最多的是兩句話: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産黨,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産黨!這是觀眾的肺腑之言。

    在一個展櫃裏,陳列著兩張介紹農民外出討飯的信。其中一件是安徽鳳陽縣京山大隊小胡生産隊1977年2月5日開出的:“胡長江,貧農成分。因家中困難,小孩到處討飯數天,未有回家。現外出找兒子討飯維生,特此證明。”苦澀的回憶,襯托變遷的甜蜜。看著上海市民楊燕秀大媽的20本“流水賬”,人們露出會心的笑意。71歲的楊大媽從1965年開始記錄每天的家庭收支明細賬。在1965年的賬本上,所有的開支都是柴米油鹽,一筆開支一般在三四元;到了1980年,一筆大數開支是買一台黑白電視機;1987年,楊燕秀家庭賬目中有了第一筆1053元存款。這一年,老兩口兒頭一次來北京旅遊;到了2000年,楊大媽過70歲大壽,破天荒地花去了1822元,而且這一年的賬本上,還出現了保健品和鉑金項鍊等價格較高的消費品。

    年輕的觀眾感到陌生和驚訝的,還有賬本旁邊的展臺上,陳列著的一組上海市發的購買“手錶、自行車、縫紉機”“大三件”的內部券。還有面值最小的票證:只夠買一根油條的上海5錢糧票,只夠做布鞋沿條的新疆1釐米布票,只夠買幾滴油的河南食用油票……展臺上還擺出了北京牡丹電子集團公司生産的8台電視機,從1979年的12英寸的黑白電視到如今的32英寸純平彩電,從一個側面顯現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和進步。

    人民生活水準提高的背後是國力的增強。展廳裏擺放著能潛到6000米水下進行攝影的“水下機器人”、“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模型、“神舟”號飛船的模型……讓人油然而生自豪感!這些足讓國內外刮目相看的科技成果,無聲地驗證著一個真理:中國共産黨是先進生産力的代表!

    廣泛的認同感:記住歷史是為開創未來

    歷史是一部大書。這裡的每一張照片,每一件文物,都在無聲地告訴人們:中國共産黨的80年,是以無比堅定的信念,穿越坎坷,創造輝煌,帶領中華民族復興的80年。

    為了讓更多的人參觀展覽,革命博物館提前和延長了開館時間,但依然滿足不了需要。館外排隊等候,館內人頭攢動,人們都想用參觀展覽的方式喜慶中國共産黨80華誕。

    6月21日,是展覽正式對外售票的第一天。中建第六工程局機關的110多名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淩晨4時就到了革命博物館售票窗口。他們是夜裏1時30分從天津塘沽乘車趕來的。帶隊的機關黨委書記李雅靜説,這是工程局機關特意組織的一次活動。雖然企業目前碰到了一些困難,但那是暫時的。通過這個展覽,將教育黨員發揮共産黨員的模範作用,凝集全體職工的力量,把企業搞上去。

    在展廳,隨處可見托著筆電抄錄展覽介紹的學生。6月21日中午,在一幅江澤民總書記和各族群眾在一起的大型圖片前,北京21中的40名團員紛紛攝影留念。21中副校長吳秀萍告訴記者,他們原以為是展覽隨時可以參觀,到了博物館才知道沒有票不行,後經多方聯繫才如願。學生們雖然在館外足足等了3個小時,但熱情不減。初二年級的馬穎同學説:“共産黨人80年薪火相傳,後繼有人。作為充滿活力的共青團員,了解黨的歷史是認識黨的前提。有可能的話我還要再看一次展覽。”

    談起參觀展覽體會,首鋼集團黨委副書記姜興宏博士對幾件與鋼鐵企業有關的文物頗有感觸。一件是1955年撫鋼職工用試製成功的不銹鋼做成的送給毛主席的巨大鑰匙,毛主席在上面親筆題詞:“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還有一件文物是1955年鞍鋼送給朱德元帥的一截無縫鋼管。鋼鐵工業50年特別是近10年的變化,足以證明:只有中國共産黨才能帶領我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首鋼正在認真開展“三個代表”教育活動,抓好結構調整和國企改革,為首鋼在新世紀的輝煌打好思想基礎。

    “只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我們共産黨人就一定能夠帶領中國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國防大學離休幹部丁銳在留言簿上道出了參觀者的心聲。

    無愧於人民的選擇

    王斌來

    歷年來規模最大的黨史展覽,牽動著無數中國人的心。“肩負人民的希望”大型圖片展,感人至深,征服了無數觀眾。展覽凝聚了黨心,振奮了民心,堅定了信心。

    以黨史為榮,以黨史為師,以黨史為鏡,以黨史為鑒,白髮蒼蒼的爺爺奶奶來了,抱著孩子的父母來了,朝氣蓬勃的青年人也迫不及待地來了。在這裡,人們駐足沉思,凈化靈魂;在這裡,人們緬懷先烈,思索未來;在這裡,人們重溫黨史,細細體味中國共産黨80年來的豐功偉績。厚厚的一摞留言簿,裝滿了人民群眾對黨的熾熱情感,匯成發自心底的最強音: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産黨。

    中國共産黨走過了80年不平凡的光輝歷程。在黨和人民群眾同甘共苦的80年中,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設的一個又一個勝利,人民群眾以極大的熱忱由衷地擁護、愛戴中國共産黨。走進“肩負人民的希望”圖片展展廳,如同翻開了一本博大生動的教科書。一幕幕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一幅幅珍貴的照片、一件件見證歷史的革命文物,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透過這次展覽,可以清晰地看到、真切地感受到:我們的黨無愧於人民的選擇!

    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是中國人民的必然選擇,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選擇了中國共産黨,就選擇了希望和光明,已是不爭的事實,是人民群眾基於長期實踐和切身體會總結出的深刻認識。中國共産黨三代領導集體帶領人民,依靠人民,為人民服務,贏得了人民群眾的尊重和信任。革命戰爭年代,人民群眾對共産黨人傾注了魚水情;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民群眾自覺響應黨的號召,積極投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煥發出昂揚向上的愛國情、愛黨情。歷史一次又一次證明,人民離不開我們的黨,我們的黨也離不開人民群眾。

    這一展覽濃縮了黨的歷史,讓參觀者回到了難忘的時空,既必要又及時,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記住歷史,才能開創未來。在中華民族開始偉大復興的今天,我們仍然必須牢記黨的歷史,從中汲取寶貴的精神財富,永遠跟黨走,繼續創造新世紀的輝煌!

    《人民日報》 (2001年06月25日第二版)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