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橫流 人間正道
——紀念中國共産黨建黨八十週年


    一

    今年是中國共産黨建黨80週年,執掌全國政權第52年。中國有了共産黨,這是開天闢地的大事。中國共産黨的誕生、發展、壯大及其在佔世界人口1/6的大國執政,深刻地改變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和世界格局。

    在80年的征程中,中國共産黨以其嶄新的世界觀,為著民族解放,國家獨立,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團結帶領人民群眾英勇奮鬥,歷經戰爭與和平、革命與執政、建設與改革、挫折與勝利,取得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輝煌成就,成為推動歷史前進的強大的政治力量。

    中國共産黨的輝煌成就及其坎坷曲折,都與她特殊的歷史使命緊密相關。她要以堅定的無産階級黨性,領導人民完成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要在貧窮落後的大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要在極為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和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維護和推進世界的和平和發展。面對這一系列艱巨而重大的歷史課題,中國共産黨以自己的智慧、膽略、意志和駕馭能力,領導全國人民告別了苦難的過去,譜寫了壯美的新章,迎來了光明的未來。

    中國共産黨的力量和生命在於她的先進性,在於她能夠把握時代發展、形勢變化和世界進步潮流的趨勢,站在時代前面領導人民開拓創新。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順應無産階級革命潮流,在無先例可循的情況下,領導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開闢了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新紀元;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堅持從中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領導人民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黨中央領導集體,面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以“三個代表”為指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抓住機遇,加快發展,迎接挑戰,戰勝風險,不斷開拓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二

    中國共産黨一成立,就面臨著推倒“三座大山”,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歷史重任。這是對造成中華民族悲劇命運的全部壓迫和罪惡的總清算、總批判,是一場悲壯的史無前例的大抗爭、大決戰。

    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任務的複雜性和艱巨性在於,中國是一個被封建專制統治了兩千多年的國家,一個小生産的汪洋大海。“一盤散沙”的小生産,不可能自發地産生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孫中山先生是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和民主主義者。他所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年來的封建專制制度,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建立了不朽的功勳。但是辛亥革命沒有徹底解決反帝和反封建的問題,革命的果實很快被封建軍閥篡奪。真正解決中國的問題,救億萬人民于水火,必須有先進階級的出現及其先進政黨的領導。

    19世紀末20世紀初,兩個新興階級先後登上歷史舞臺。一個是資産階級,一個是工人階級。中國民族資産階級在民主革命過程中發揮過非常積極的作用,但因其軟弱無力,與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沒有能力領導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完全勝利。中國的工人階級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多重壓迫,因著外國資本的擴張入侵而集結壯大,更加具有革命性。又因其多數出身於破産農民,和農民這個中國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有著天然的聯繫,便於和農民結盟。而當中國人民推翻封建王朝看到世界文明的時候,也同時看到了西方資本主義的弊端及其在中國的罪惡。辛亥革命失敗,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孫中山清醒地意識到,社會的黑暗腐敗“比前清更甚”;“歐美強矣,民實困也”;“今後之革命,非以俄為師,斷無成就”。領導中國民主革命的任務歷史地落到工人階級及其先進政黨身上。

    作為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的中國共産黨是在革命的實踐中逐步成熟,逐步發展壯大的。對於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任務、道路、指導思想、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的認識,也是逐漸深化的。這包括,如何區分新舊民主革命的界限;新民主主義革命應該由哪個階級領導,分幾個階段進行;是首先佔領大城市,還是走農村包圍城市、然後奪取全國政權的道路;如何組織革命的統一戰線和堅持統一戰線中工人階級的領導權;充分發動和依靠農民、又要防止小生産意識對黨的影響等等。在任何一個問題上發生偏誤,都有可能使革命受到挫折,付出沉重代價。例如,1927年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導致第一次大革命失敗;1934年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然而,也正是在這些挫折中,我們黨逐步走向成熟,在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結合中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將自己建成了一個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群眾、採取批評和自我批評的黨。一個這樣的黨,一個由這樣的黨領導的軍隊,一個由這樣的黨領導的廣泛的統一戰線,成為我們戰勝敵人奪取勝利的三大法寶。

    中華民族是一個酷愛自由,具有革命傳統的民族。近代以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把中國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同時是中國人民英勇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過程。但在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近80年的時間裏,由於沒有先進理論的指引和先進政黨的領導,中國人民所進行的鬥爭都失敗了。只有中國共産黨,為中國人民找到了科學理論和正確道路,經過28年的艱苦鬥爭,終於取得民主革命的勝利。近百年來西方列強欺侮中華民族的歷史從此宣告結束,幾千年來勞動人民遭受壓迫和奴役的歷史從此宣告結束,中國人民從此在世界上站立起來,贏得了民主和自由,當家做了主人。

    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一部以光明戰勝黑暗,以進步戰勝反動的英雄史詩。這場鬥爭的勝利告訴人們,人民群眾一旦被一個先進的政黨組織起來,這個政黨一旦將當代最偉大的真理與本國實際相結合,形成適合本國國情的路線、方針、政策,並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會産生多麼巨大的力量,會創造出什麼樣的人間奇跡!“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是這部英雄史詩的主題。

    三

    以新中國的成立為標誌,中國共産黨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執掌政權,開始了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這也是我們的國家從農業國到工業國,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從打碎舊世界到建設新世界的偉大起點。在這一歷史變革中,我們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建立了一個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型國家,創建了一種新型的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制度,以成功的實踐展示了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

    這仍然是一個艱苦曲折的探索過程。從革命到執政,對於一個鄭重的工人階級政黨來説,並不是坐享江山的盛大節日,而是面臨著一系列新的問題和難題。這比革命更艱巨,更複雜。如何管理國家,如何組織社會生産、創造財富,更好地為人民謀利益,這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政權後一個更繁重更偉大的歷史使命,也是事關國家興衰和人民前途的偉大社會實驗。

    新中國成立之初,黨領導人民僅僅用三年多的時間即完成了恢複國民經濟的任務,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完成了土地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從根本上破除了封建制度的經濟基礎。這是反帝反封建任務的繼續和深入。1956年,在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引下,我們實現了對於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社會主義工業化獲得重大進展。

    但是,在面對巨大成就的同時,由於我們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沒有完全搞清楚,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也出現過失誤和偏差,甚至發生了像“文化大革命”那樣嚴重的曲折。

    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我們黨深刻總結了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實現了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和新的歷史轉折,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

    改革就其引起社會變革的廣度和深度來説,是開始了一場新的革命。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中,鄧小平領導全黨根據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全面總結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經驗,正確制定了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主要內容的黨的基本路線,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理論,即鄧小平理論。

    鄧小平理論,使全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進入全新境界。社會主義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而是通過發展生産力,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一個歷史過程;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産力;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重要任務是逐步擺脫不發達狀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階段,這是一個不可逾越的發展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分配製度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同時存在。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作用。想問題,做事情,一切以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産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為根本判斷標準。要正確處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係,既充分利用其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又要防止其腐朽沒落思想的侵蝕。堅持對外開放,引進外資,引進科學技術,學習借鑒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先進的經營方式、管理方法,以及一切有益的知識和文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充分重視科技進步對於增強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準、增強社會主義競爭力的巨大作用,等等。

    這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也是一場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的偉大變革。各方面的潛在力量開始釋放出來,活躍起來,整個國家煥發了勃勃生機。同時,也因為改革開放、利益調整、觀念更新,生活方式、組織形式和社會活動方式的改變,出現了一系列新的矛盾,新的社會問題。如何既保持社會穩定,保證黨和國家整體利益的協調發展,又保護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生機和活力,將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人民群眾的承受程度結合起來,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重要任務。

    事實有力地表明,作為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的鄧小平理論,是指導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勝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正確理論;黨的基本路線,是我們事業勝利前進的最可靠保證。在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指引下,我們黨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些成就,不只表現在國民經濟産值所實現的各種指數上,經濟結構所發生的深刻變化上,國際競爭力的排名以及我們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上,更加體現在黨和國家的生機、活力上,體現在億萬人民群眾堅定的信仰、信念、信心、信任上,體現在中華民族大為增強的凝聚力上。我們成功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戰勝1998年的特大洪澇災害,順利實現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勝利完成“三步走”戰略目標的前兩步,人民生活從總體上達到小康水準,這是多麼了不起的成績。值得重視的是,我們取得輝煌成就的最近十年,是世界社會主義遭受嚴重挫折,西方敵對勢力加緊對我“西化”、分化,我國經濟結構、經濟利益進行重大調整的時期,也是我國改革和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些成績的取得,充分反映了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的巨大威力,充分反映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成熟和在複雜形勢下駕馭全局,領導大規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卓越能力。

    這一切,在歷史上,是一座豐碑;在世界上,是一面旗幟。沒有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就沒有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是歷史的結論。

    四

    中國共産黨的80年,由奪取政權、執掌政權兩大宏偉歷史篇章構成。這是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探索救國圖強真理、開闢民族振興道路的80年,是帶領人民不屈不撓奮鬥、不怕流血犧牲、創造輝煌業績的80年,是不畏艱難困苦、歷經千錘百煉、深受人民擁護的80年。80年的探索和創造,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關注。人們關心和探究的是,中國共産黨用什麼力量將億萬人民團結起來,使其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歷史的回答是:憑她的先進性。憑她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憑她有一支忠實貫徹黨的正確路線,敢於和善於為著人民利益前赴後繼,頑強奮鬥的隊伍。歸根結底,是由於她代表了先進生産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了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先進生産力是人民力量的結晶,先進文化是人民智慧的花朵。先進生産力、先進文化從來是反映人民利益和要求的。中國共産黨不同於其他政黨之處在於,她是用人類最先進的思想文化成果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黨,不僅能夠在客觀上代表人民利益和要求,同時在主觀上能夠把握歷史進程,從而可以順應歷史發展,站在時代進步的前頭,忠實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中國共産黨的先進性,是通過黨員及其幹部隊伍的模範帶頭作用實現的。這個有著嚴格紀律、堅強意志、高尚品格、莊嚴使命,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的政黨,80年來,不斷發展壯大,吸引、集中和造就著一批又一批工人階級的先進分子。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産黨人帶領人民群眾前赴後繼,英勇無畏,為人民解放事業創造了不朽業績。和平建設時期,他們處處走在前面,被群眾稱作是“平時能看出來,關鍵時刻能站出來,生死關頭能豁出來”的民族脊梁。80年奮鬥的成果,不只是贏得了一個國家的獨立,一個民族的新生,同時也鍛造了一大批出生入死建功立業的傳奇式英雄。他們不只是在軍事、政治領域,同時在經濟、文化、科技各個領域;不只是在思想、品格、意志,同時在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等方面,都堪稱一流。他們的形象,他們的精神,就是我們的黨魂、軍魂、民魂。這是一個民族只能通過自己創造而不可能通過任何渠道獲取的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是壓倒一切敵人,戰勝任何艱難險阻的強大力量。在我們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慶祝黨的80週年的時候,我們特別懷念和感戴成千上萬為著民族解放和國家富強,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工作崗位上作出貢獻的共産黨員;特別懷念和感戴在各個歷史時期與我們黨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為中國人民事業做出貢獻的各界人士和黨外朋友。

    回顧歷史,不是為了炫耀過去的輝煌,而是為了吸取力量,把握規律,更好地面對現在,創造未來。從現在起到本世紀中葉的50年內,我們要在紛繁複雜的國際形勢和激烈競爭中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一個更艱巨、更繁重的歷史重任。比起這個宏偉事業,過去的50年,也是一個序曲。我們必須充分估計可能遇到的風險和困難,為之作出更大努力,付出更大辛勞。關鍵在黨,關鍵在把我們黨建設得更加堅強。

    在慶祝黨的80週年的時刻,我們更加深切地感到江澤民同志提出的“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中國共産黨的80年,是貫徹實踐“三個代表”的80年。我們的黨必須始終代表先進生産力的發展要求,代表先義新事業的根本要求。

    任憑滄海橫流,試看人間正道。不管我們面對的形勢多麼錯綜複雜,只要我們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把我們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更加團結,更加富有戰鬥力,就一定能夠將中國人民的全部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目標。讓我們緊密地團結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朝著這一目標而奮勇前進!

    《人民日報》 (2001年06月25日第一版)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