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環境破壞和濫捕亂撈危及洞庭湖野生魚類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04 月05 日 | 文章來源:

由於生態環境不斷遭到破壞,加上沿湖漁民掠奪性地濫捕亂撈,號稱“魚米之鄉”的洞庭湖陷入野生魚類資源急劇減少的境地。湖南省畜牧水産局的監測顯示,目前洞庭湖內洄遊性或半洄遊性魚類資源急劇減少,大型經濟魚類如青、草、鰱、鳙等數量銳減,已佔不到總産量的10%,而且捕撈的魚個體越來越小,根本沒有一次繁殖再生的機會。“洞庭湖水域的天然捕撈量已由高峰期的每年12萬噸左右降至目前的每年兩三萬噸。”湖南省畜牧水産局漁政處處長何興春説。

水域生態環境的變化是造成魚類資源減少的重要原因。目前洞庭湖區興建的水利工程基本未考慮建立魚類洄遊通道,洄遊性魚類上溯通道被阻,導致胭脂魚、白鱔、鳡魚、刀鱭等洞庭湖特有魚類瀕臨滅絕。

由於泥沙淤積的逐年加劇,洞庭湖許多重要的魚類産卵場和育肥場如今變成了一片洲灘,“船難行,魚難呆”。此外,由於湖區部分縣市鼓勵開發洲灘、圍湖栽樹,去冬今春僅常德市就有3萬多畝魚類重要索餌場和産卵場遭到破壞。

日益加劇的工業和生活污染也使洞庭湖魚類生長水域不斷惡化。洞庭湖周邊密布的造紙、制藥、石化工業和農藥污染,使湖區連續多年發生大量死魚事件,洞庭湖局部富營養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魚類資源日趨減少,但毒魚、電魚、“迷魂陣”等非法捕魚手段卻屢禁不止。據了解,除登記在冊持有捕撈證的8.8萬專業漁民外,洞庭湖目前還有8000多名外來漁民,這些人中有相當一部分屬於“無證捕撈”。漁政管理體制不順是造成濫捕亂撈有禁不止的重要原因。由於漁政部門人員工資、運作開支不足,只好靠收費、罰款來養人。“違法者養活執法者”的現狀使少數地方的漁政管理隊伍隨意開口子向漁民亂收費、亂罰款,對非法捕撈睜只眼閉只眼,而漁民因負擔過重,轉産無門,又只得變本加厲地竭澤而漁。

(記者 譚劍)

新華網 2005年4月5日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