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格平:發展迴圈經濟 走出環境惡化困境

記者:您20世紀70年代就從事環保工作,見證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和環境變化,怎樣評價我國的環境狀況?

曲格平: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發展規模之大、速度之快,世所罕見,國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除少數貧困地區外,全國步入了小康社會。

但是,由於我們走的仍是傳統發展之路,能源、資源消耗大,效益低,生態環境污染破壞很嚴重,致使本應在不同發展階段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在短期內集中爆發出來。可以説,當前我國環境問題的複雜和嚴峻,是歷史上任何國家所不曾遇到過的,對經濟社會、生態系統、人民健康乃至國家安全都構成了威脅。

記者:問題的癥結在哪?

曲格平:我們最大的、帶有根本性的一個問題,就是一直走著傳統的粗放式的發展道路,不是靠提高生産要素的效率,而是靠資源、投資和勞動力的擴張促發展。我國工業技術落後,自然受國力的限制,但就經濟能力所及的範圍看,能夠做到的技術改進和嚴格管理也沒去做,高消耗、高污染成為工業的固有形態。

記者:傳統發展模式弊端的具體表現是什麼呢?

曲格平: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GDP以年均9.3%的速度在增長,但是,物質消耗佔GDP的比重卻在逐年增加:1990年與1980年相比,比重提高了5.2個百分點。其中,工業物質消耗佔工業總産值比重提高了7.4個百分點。發展速度愈快的地區,物質消耗比重增長也愈高。我國單位GDP的資源消耗遠遠高於世界平均值,能耗為世界平均水準的4.8倍。我國現時能源經濟效率很低,以1994年每噸標準煤所實現的國內生産總值看,日本為6623美元,德國4219美元,法國4115美元,英國3195美元,美國2217美元,中國僅為536美元,2000年上升為845美元,也只有上述國家的1/3~1/8。

記者:環境問題嚴重與我國生態環境狀況是不是也有一定聯繫?

曲格平:我國自然環境先天不足。65%的國土面積是山地或丘陵,33%的國土面積是乾旱地區或荒漠地區,70%的國土面積每年受季風氣候影響,55%的國土面積不適宜人類生活和生存,35%的國土面積終年受到土壤侵蝕和沙漠化影響……這些生態脆弱區,正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口壓力和經濟快速發展的壓力,生態狀況日趨惡化。目前,水土流失面積達356萬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37%;沙化土地面積約100萬平方公里,並以每年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擴展;草原退化面積達到2/3;地下水超採嚴重,截至2002年,海河平原地下水累計超採900億立方米,部分地區地面沉降,海水入侵。

記者:公眾更關注環境污染問題。如何評價我國的環境污染現狀?

曲格平:環境污染更是觸目驚心。我國環境污染正從局部的點源污染擴至大範圍的面源污染,從工業污染擴至農業和生活領域的污染,從城市污染擴至鄉鎮地區的污染,而且各種污染複合疊加,形成了更加複雜和防不勝防的局面,對生態系統、食品安全、人體健康構成了日益嚴重的威脅。一是水體污染。北方地區“有河皆枯,有水皆污”,甚至在江南河道的污染也是普遍現象。據對全國七大江河水系監測,僅有29.1%的斷面符合三類水質標準,30%的斷面屬四、五類水質,只能用於工農業生産,40.9%的斷面劣于五類水質,喪失了使用價值。二是城市大氣污染。據2002年有統計的343個城市中,只有116個城市空氣品質達到二級空氣品質標準,120個城市的空氣品質為三級,107個城市空氣品質劣于三級。排放二氧化硫1995萬噸,居世界第一位,酸雨區域約佔全國面積的30%。三是固體廢物污染。我國每年産生工業固體垃圾9.5億噸,其中危險廢物1000萬噸;城區生活垃圾年産生量1.5億噸,並且每年以7%~10%的速度在增長,無害化處理率很低,固體廢物堆放量已達60多億噸,佔地5億平方米的固體廢棄物對生態環境安全及人體健康已形成極大威脅。

記者:怎樣才能走出環境惡化的困境呢?

曲格平: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走迴圈經濟發展之路。

當前,發展新型經濟,即發展知識經濟和迴圈經濟,是世紀之交國際社會的兩大趨勢。

迴圈經濟倡導的是一種建立在物質不斷迴圈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的模式,組織成:“資源——産品——消費——再生資源”的物質反覆迴圈流動的過程,使得整個經濟系統以及生産和消費的過程基本上不生産或者只生産很少的廢棄物,從而逐步消解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衝突。

記者:發展迴圈經濟,關鍵是什麼?

曲格平:在發達國家,迴圈經濟已經成為一股潮流和趨勢,有些國家甚至以立法的方式加以推進。主要做法可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要有符合迴圈經濟的設計。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統一起來,充分注意到使物質迴圈利用,做到物盡其用。在産品設計中,儘量採用標準設計,使一些裝備便捷地升級換代,而不必整機報廢。在産品使用生命週期結束以後,也易於拆卸和綜合利用。同時,在産品設計中,要儘量使之不産生或很少産生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危害影響,不使用或盡可能少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預則立,不預則廢”。科學合理的設計,是推行迴圈經濟的前提條件,是迴圈經濟的首要環節。

第二,要依靠科技進步。積極採用無害或低害新工藝、新技術,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實現少投入、高産出、低污染,盡可能把對環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産過程之中。以德國為例,在GDP增長兩倍多的情況下,主要污染物減少了近75%,收到了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贏”的效果。

第三,要推行資源的綜合利用。努力使廢棄物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把有害環境的廢棄物減少到最低限度,這是迴圈經濟的一條重要原則和重要標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有兩種方式,一是原級資源化,即把廢棄物生成與原來相同的産品,如將廢紙生成再生紙,廢玻璃生成新玻璃,廢鋼鐵生成再生鋼……這種方式的利用,可以減少原生材料量的20%~90%。二是次級資源化,即把廢棄物變成與原來不同的新産品,這種利用方式可減少原生材料量的25%。

工業生態園是推行迴圈經濟的一種好方式。這種方式模倣自然生態系統,使資源和能源在這個工業系統中迴圈使用,上家的廢料成為下家的原料和動力,盡可能把各種資源都充分利用起來,做到資源共用,各得其利,共同發展。

第四,要有科學和嚴格的管理。迴圈經濟是一門集經濟、技術和社會于一體的系統工程,科學和嚴格的管理是做好這种經濟的重要條件。國內外的調查證實,工業污染物排放的30%~40%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就是説,只要強化管理,不需要花費很多的錢,便可獲得削減物料和污染物的明顯效果。

記者:建立迴圈經濟模式,怎樣才能落在實處、有實效?

曲格平:迴圈經濟是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形態,是對傳統發展模式的一場革命,新舊思想、新舊制度都將發生衝突。因此,建立相應的促進制度和措施是必要的。同時,還要制訂相應的法規,對迴圈經濟加以規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特別要使用經濟激勵和懲罰手段,以推動迴圈經濟的健康發展。

相關璉接

本刊2003年第9期形勢報告會《大有可為的垃圾經濟》曾較詳盡介紹我國的垃圾現狀、環保新出路,以及國外的迴圈經濟。(□ 本刊記者)

《時事報告》雜誌2004年07月0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