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 東海進入休漁期

今天中午12時起,東海海域正式進入伏季休漁期,休漁將持續到9月16日12時止。記者昨天獲悉,6月下旬伏休期間,長江口、杭州灣將舉行大規模的增殖放流活動,品種包括大黃魚、黑鯛、梭子蟹、青蟹、對蝦、海蜇等。東海區漁政漁港監督管理局負責人説:“放流品種、放流地點以及放流時間,都是經專家論證後形成的,目的是為了最有效地促進資源恢復。”這意味著,進入第10個年頭的休漁,有了更豐富的內涵。

從1995年開始,我國實施大規模的伏季休漁制度。如今,休漁已得到越來越多漁民的認同。崇明縣陳家鎮奚家港漁民村的船老大張國新昨天一邊收拾網具,一邊告訴記者,昨天停泊到奚家港的漁船已接近90艘,而今天中午前全村100多艘漁船將全部入港。“國家休漁是為了讓市民的餐桌上水産不斷,也是為我們漁民將來的生活著想!休漁期結束之後,我們捕上來的魚將變多了、變大了。”

伏休雖然只是短短幾個月,但由於恰逢魚類生長的關鍵時期,因而魚類資源得到了有效養護。然而,海洋漁業資源的恢復,更要將“靜態的養護”變成“動態的保護”。近年來,漁業部門和科研單位不斷地為休漁注入新的活力:1999年,休漁的海域從東、黃、渤海擴大到南海;2003年,桁桿拖蝦作業被增列入禁止範圍,從而使休漁的保護對象從魚類擴大到蟹蝦類。而伏休期間的增殖放流,更是加速漁業資源恢復的有力措施。

投放人工漁礁,將有助於修復海洋生態環境,讓魚類“居更佳”。據介紹,人工漁礁是根據魚類海洋生物在岩礁和沉船等處聚集的特性,利用一定形狀的混凝土礁狀物等人為在海中設置的構造物,使之成為幼魚庇護、魚類棲息、索餌和産卵的場所。目前,東海區已在實施此類工程,其中浙江省就在南麂列島、朱家尖等地投放了20萬空立方米的礁體。

海水養殖技術的發展,也對伏季休漁形成補充。據悉,現在大黃魚、梭子蟹、對蝦的人工繁殖技術已相當成熟,牙鲆魚、海參、鮑魚等海鮮珍品的養殖也在普及之中。東海區漁政漁港監督管理局副局長張秋華表示:“近十年的休漁,確實緩解了海洋資源急劇下降的趨勢;而我們的目標,是要通過全方位的保護手段,實現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記者劉穎)

 《解放日報》2004年06月1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