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群搶奪天津城內惟一的大濕地

天津城區南部、外環以裏有一片約14平方公里的沼澤濕地,天津人稱它“衛南洼”,其中4.5平方公里為“風景名勝區”。這片天津惟一的大片濕地正在縮小。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持續不斷的建設開發都在以“生態”的名義進行。這就是梅江生態居住區。

已經建成的“芳水園”、“藍水園”、“半島藍灣”、“汐岸國際”等住宅區的名字都與水有關,連道路名稱也以水為題。“臨水而居、回歸自然、園林式格局”成為開發商的主打用語。

從整個建築沙盤上看,小區之間確有水相連,據説將保留23公頃的水面。但在現場,幾輛推土機正把一堆堆建築垃圾、雜土推進殘留不多的水面裏。

居民杜先生還記得這片濕地的模樣:“水和水連成一片,有的地方是魚塘,有的是野水洼,裏面長著不太高的蘆葦,整片地方都沒人住,野鳥很多。但最近十幾年,城裏人不停地把生活垃圾倒在這裡。”

杜先生説,這片“野水地”平整後建成樓房,環境看上是比過去好了,路修得寬闊整齊,房子挺漂亮,也賣得很貴,地價也漲起來。但杜先生有一點疑問:都説濕地是城市的肺,按説這麼一大片濕地是不應該消失的。

記者為此採訪了天津師範大學環境學與地理學教授徐華鑫。徐教授多年來對天津濱海濕地的地質成因和生態情況進行過大量研究。

徐教授説,梅江幾年前確實是天津城區內僅存的最大的一片濕地,地勢低窪、常年積水,有濕生、水生植物,是許多野生禽類的棲息地。在五六年前,政府為開發衛南洼徵求專家意見時,徐教授曾明確提出過反對意見。但遺憾的是這個建設項目還是大張旗鼓地幹起來了。

提起衛南洼變成現在的樣子,徐教授有説不盡的惋惜:“由於近7000年的海陸變遷,天津地處九河下梢,濕地資源豐富,類型很多。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天津中環線也就是最早的城區界線以外到處是水面,後因河流上游來水減少,降水減少,更因為大規模的城市建設,濕地逐漸被填埋,僅僅剩下一個衛南洼。衛南洼地處天津南部,處於城市上風向,這巨大的水面對於調節城市氣候和濕度起到非常大的有益的作用。可惜它現在不存在了。”

徐教授説:“濕地有蓄水、補充地下水的作用,天津是個缺水城市,濕地的作用在這方面就顯得更重要。而且濕地里長滿蘆葦,吸附重金屬、凈化水質的作用也很強。現在國外真正的生態小區還要種植蘆葦來凈化生活污水。”

記者在與環境影響評價專家包景嶺的訪談中得知,梅江住宅小區一期已進行過環境影響評估,而二期和規劃中的衛南洼風景區的城建還沒有進行環境影響評估。但現在二期工程已經開工,衛南洼風景區也遭到了侵吞。

包景嶺認為,城市生態系統一旦破壞就無法恢復,這麼大的一片濕地是非常寶貴的,應該加以保護。但是要實現生態保護、生態建設、生態補償很困難。50年前的天津濕地總面積有54萬公頃,現在已減少了一半以上,城區範圍內減少了80%。

天津林業局高級工程師許寧是市政府聘請的生態專家,他認為:“現在的梅江居住區雖然保留了一些水面,固定了少量的濕地,可是人工景觀濕地的功能是無法與原來的湖泊型自然濕地相比的,對於氣候的調節作用不可同日而語。原來濕地是野生狀態,有像蘆葦、蔗草、香蒲這類凈化水質的水生植物和一些野生水生動物,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人工景觀建設環境和居民的活動干擾,都會使這些野生生物不復存在,天津已經很脆弱的生物多樣性再度受到嚴重破壞。”

許寧説,保護濕地就是保護天津特色,如果天津濕地再這樣退化和消亡的話,經濟發展只能是“跛足經濟”,可持續發展就成了一句空話。城市建設與濕地保護確實存在著矛盾,應該首先考慮到城市生態,要有濕地的規劃。按照原有的園林綠化規定,一公頃以上的濕地一律保留。我認為,在城市中即便是一畝大的濕地也要保留。但是這還沒有形成規章或法律文件,據説天津市正在著手制定。(李新玲 郭文生) 

《中國青年報》2003年12月1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