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可持續發展 實行木材生産和貿易森林認證
沈孝輝

木材是一種可更新的自然資源和用途廣泛“綠色”的原材料,而木材生産則是一種在生産過程中能夠給生態帶來損害的經濟活動,特別是當這種木材的生産來自原始森林或不可持續經營的天然林的時候,生態、經濟與社會的負作用尤為顯著。然而,在木材的生産和貿易中,更多的人所給予的更多關注的,往往是木材的成本、價格、運距、利潤或者木材的品種、規格、品質、性能等等經濟技術指標;而往往淡化或忽視了在木材生産過程中派生出來的生態與社會問題。國外已有一些學者正在進行這一領域的研究,而在我國,研究者與研究報告仍是鳳毛鱗角。然而無論從全球生態保護還是從我國社會經濟的長遠發展來看,這都是一個不該被冷落的課題,本文作者初涉這個“邊緣”的研究項目,並無嘩眾取寵之心,只想作一種拋磚引玉的嘗試。

我國可採資源數量少、品質差

經過幾千年曆史的過度消耗,我國最具生物多樣性;也最具木材生産價值的原始森林,據國外學者估算,大約只剩下史前的2%,在16.55%的森林覆蓋率之中,大面積是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珍貴用材林樹種和大徑級木材幾乎消耗殆盡,例如全國最大的東北內蒙古林區,優質闊葉林柞木、楸木、色木、水曲柳等等,今已基本無貨可供。大部分森工企業陷入資源危機、經濟危困。時值20世紀末,我國森林生態系統既支援不了國土生態安全,也支撐不了國民經濟對木材和木製品的需求。因此,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停止了長江上游和黃河中上游的森林砍伐調減,東北、內蒙古等國有林區的木材生産,實為不得已而為之。

原始林與天然林被急劇消耗,而人工用材林的營造又不很成功。歐洲人工用材林每公頃蓄積普遍在300立方米以上,而我國卻不及35立方米,並且幾乎是純林的一統天下,病蟲鼠害嚴重,森林穩定性差。從數量上看,我國人工用材林的面積不算小,達2415萬公頃,是巴西、紐西蘭和印度尼西亞三國的1.65倍,但年生長量僅及上述三國的20%,木材産量也僅及上述三國的17%。

國內木材産量調減,而消費需求卻與年俱增。國內經濟的快速增長,更拉動對木材需求的增長。目前,我國的木材生産已經從以天然林為主轉變到以人工林為主,木材的自給率約60%,即國內的木材消費量有2/5依賴進口。2002年,我國政府為解決木材供需基本平衡,投資700多億元計劃到2015年,使速生豐産林基地規模達2億畝。但2015年我國的木材需求量將從今天的1.5億立方米攀升到3.3億立方米至3.4億立方米。由林木生長長週期所決定,我國木材依賴進口的局面,短期內恐怕難以根本轉變;而珍貴用材樹種依賴進口的局面,在可預見的將來(至少兩代人時間內),也難以根本轉變。中國森林資源同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要求很不適應。

世界木材生産與木材貿易

按1999年的統計數字,世界有天然林32.21公頃,人工林1.43億公頃,森林總面積34億公頃。世界天然林約有15.6億公頃(佔總面積48.4%)已納入採伐利用,但其中只有10%左右按施業案經營。1999年,世界木材生産為33.35億立方米,其中薪材17.28億立方米(其中人工林産材0.86億立方米),工業用材15.05億立方米,(其中人工林産材4.17億立方米)。

世界主要國家木材的自給率:馬來西亞、加拿大木材出口率超過國內消費的100%以上;澳大利亞、美國的自給率為90%;日本自給率不足20%。

世界林産品國際貿易出口額的83%和進口額的75%為發達國家所屬,也就是説,木材國際貿易主要在發達國家之間進行。加拿大和美國的出口額佔世界的30%,其次是芬蘭、瑞典、德國等歐洲國家;木材進口額居世界前三位的是美國、中國和日本。(未完待續\沈孝輝:國家林業局高級工程師,著名林業學者  )

人民網2003年11月1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