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費現象比比皆是 我們離節水型社會還有多遠

勢在必行的“社會革命”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緊缺的國家。據統計,我國每人平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相當於世界每人平均水資源佔有量的1/4;在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問題,其中缺水比較嚴重的城市有110個,全國城市缺水年總量達60億立方米。專家預測,中國人口在2030年將達到16億的高峰,屆時每人平均水資源量僅有1750立方米,中國將成為嚴重缺水的國家。

全國節約用水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吳季松認為,目前我國水資源狀況屬於“中度短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管理問題,缺乏對全面節水的管理。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水法》把節約用水放在突出位置,確定了建立“節水型社會”的總目標。所以,實現水資源供需平衡的關鍵是建設節水型社會———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在工農業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方方面面,大力提高水的利用率,使“水危機”的意識深入人心,形成人人愛護水,時時處處節水的局面。我國水資源管理的目標就是通過節水型社會的建設,達到水資源的供需平衡,或者説,達到供需平衡意義上的“不缺水”。節水型社會的建設勢在必行。因其意義之重大,有的專家甚至稱之為一場關係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革命”。

今年9月,吳季松曾專門考察了與我國水資源狀況、經濟發展程度類似的南非和伊朗,這兩個國家都通過水資源的有效管理、節約用水,基本實現了水資源供需平衡。他強調説,對一個地區而言,從維持可持續發展的最低標準———每人平均水資源300立方米,直到3000立方米的豐水標準之間都可以算是“缺水”狀況。國際經驗表明,只要有正確的用水觀念、科學的用水制度和合理的用水方式,在“缺水”狀況下也完全能做到供需平衡。反之,即使每人平均水資源量超過3000立方米,如果大量浪費,不有效治理污染,仍然可能達不到水資源的供需平衡。

方興未艾的系統工程

“節水型社會建設是一場社會革命,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要創新和建設節水的制度、節水的經濟、節水的科學技術和節水的文化。”為穩步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水利部選定了三個不同類型的地區進行試點:地處西部乾旱少雨的甘肅張掖市,水資源相對豐沛的四川綿陽市,嚴重缺水的遼寧大連市。

先期開展試點工作的張掖市已取得初步成效。黑河的分水成功,就是張掖節水型社會建設標誌性成果之一。黑河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河,張掖居其中游,其下游的內蒙古額濟納綠洲,因上游來水大幅度減少導致生態環境嚴重惡化。按照國家啟動的黑河治理應急方案,張掖要削減黑河引水量5.8億立方米,這對於“有水則綠洲、無水則荒漠”的張掖來説,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然而,在張掖節水型社會建設中,人們的節水意識普遍提高,並且通過調整産業結構、種植結構,開展灌區節水改造和用水制度改革。

建立節水制度是節水管理的重點。據介紹,水利部正在積極組織水資源管理法規修訂和起草工作。《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管理辦法》已經出臺,《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辦法》已報國務院審查,《節約用水管理條例》起草工作已完成,《水資源費徵收管理辦法》正在開展前期調研。

與此同時,地方水資源立法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廣東、江蘇出臺了水資源管理條例,天津、山東出臺了節約用水管理辦法;大連、呼和浩特、長春、青島、哈爾濱、南京、鄭州、寧波等城市,也相繼出臺了節水和水資源管理地方法規。這些法規和規章,為建設節水型社會奠定了法律基礎。

任重道遠的“人民戰爭”

通過近年來的努力,我國的節水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但是和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們還存在著較大距離———

農業是水資源的用水大戶,也是水資源的浪費大戶。在我國,“土渠輸水、大水漫灌”的農業灌溉方式目前仍在普遍沿用,灌溉用水一半在輸水過程中就滲漏損失了,灌溉用水的利用系數大多只有0.4,不足發達國家的一半水準。

因為現有用水設施技術落後,目前我國工業萬元産值用水量為103立方米,美國是8立方米,日本只有6立方米,我們的用水量是發達國家的10—20倍;目前,我國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僅為55%左右,而發達國家平均為75%—85%。

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方面,不講節約、鋪張浪費的現象還十分嚴重。據統計,僅北京市一年跑冒滴漏的水就多達36萬噸。

“節約用水,保障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吳季松認為,只有大力提高人們的節水意識,使各項節水政策、措施儘快到位,我國才有望到2010年前後建成經濟快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水資源供需平衡的節水型社會。(劉毅)

《人民日報》 2003年10月24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