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人士發表《我的根治淮河計劃書》的啟示

    7月16日人民網觀點頻道發表署名楊樹清的一篇文章《我的根治淮河計劃書》。文章從治理淮河所需工程措施、減輕洪水災害方案、解決淮河干旱缺水的方案、解決最為人頭疼的水污染問題等幾個重大問題進行了簡略但認真的闡述。筆者不是這方面的專家,無法從專業角度進行評價,但是,從文章的字裏行間,卻充分感受到作者對於淮河治理工作的熱情和責任意識。

    一直以來,對於政府部門的工作或某一領域的專業問題,好像都是政府及專家的事情,而且,“只做不説”往往是參與工作的官員和專家們的原則,即使透露消息的人士,往往也都要求不披露姓名。近些年來,這一不足有了很大改變,政府各項政策出臺前,開始注重來自各階層的聲音,廣泛徵求意見。然而,對於涉及專業領域的事情,由於其專業特點和學術性強、學理艱深等原因,仍然很少有開放的意識和舉措,這既體現出學術的難度,其實也反映出學術領域在某種程度上的壟斷性和保守性。

    治理淮河是一項綜合性工程,既與政府決策息息相關,更是一項專業性強的工程。由於涉及的研究領域廣泛而複雜,可能也會同樣存在資訊渠道窄小的問題。政府在治理過程中,如果僅重視圈內專家意見,精英色彩濃厚,少聽取民間的聲音,同時又不願意將相關專家提供的建議拿出來進行公開討論,一方面與滿足公眾知情權的要求不相稱;另一方面,所謂根據專家意見而産生的政府決策也容易受到公眾的質疑。

    受楊樹清的《我的根治淮河計劃書》啟發,筆者認為,民間聲音應成為治理淮河工作的重要渠道之一。為什麼呢?因為民間的聲音並不等同於流俗和低水準,其中也不乏各方面的專家學者,比如生態、水利、地理環境、風土民情研究等,這些人士因為各種原因而沒有參與到治淮決策層中,但對淮河的治理,從自身研究領域出發,也可能有獨到的見解。更重要的是,這些民間專家或其他方面人士,對於治理工作沒有任何利益計較,他們主要通過網路及其他媒體來表達自己的聲音,表達對國家的責任感、對學術的熱情、對民生的關注。比之一些雖長期處於決策層,卻可能由於陷入利益之爭而産生的學術偏頗,這種聲音也許更真實。

    筆者曾看過這樣一則消息,今年5月28日,美國一家軟體公司授予49位人士産品專家獎和特殊貢獻獎。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獲獎者與公司沒有任何關係,屬於民間人士,他們獲獎的原因是長期活躍于相關論壇或社區,精通這家公司的某一産品並被公認為高手,回答問題正確率高,對産品充滿熱愛,在網路上充當了優秀的“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這些民間軟體專家,不正是民間力量的顯示嗎?

    出於對楊樹清的好奇,筆者從網路上搜尋相關背景資料,始知他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主要從事水利學及河流動力學、水資源、防洪減災、河口海岸動力學、湖泊及水庫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研究。長期以來,楊樹清利用網路發表了許多有關各國水利建設的文章,提出了不少好建議。比如針對去年台灣大旱,他貼出解決台灣缺水問題的方案———海洋水庫,得到台灣方面的高度關注。對於楊樹清的治淮計劃,筆者當然不敢説一定可行,但是,至少我們應對其專業精神及不分國界的人類關懷意識表示由衷的敬意。 (童鐵丁)

    

    《中國青年報》 2003年7月18日

    


淮河:污染治理已經達標了嗎?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