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一天告別"野味情結"

    據報道,5月19日,湖北省武漢市工商局下發緊急通知,對全市野生動物的經營予以暫時“封殺”:除科學研究需要外,暫停一切捕獵、出售、收購、運輸、進出口和在市場上擺賣野生動物活體、死體的活動。該市工商部門將對全市各農貿市場、餐館酒樓進行“地毯式”檢查。

    此前,一些地方已經出臺了類似辦法,採取了相應措施,並引起了輿論的極大關注。

    長期以來,國人在吃的問題上顯得特別大膽,似乎一直有著獨特的“野味情結”。什麼都喜歡一個“野”字。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都敢拿來煮了、燒了,似乎越稀有,吃起來越興奮,乃至於出現了不少諸如“海陸空”這樣的名菜,頗顯國人的“豪邁”氣概和驚人想像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得不一再地為自己的“野味情結”付出巨大的代價。

    首先,“野味情結”給生態平衡構成嚴重威脅。由於人們瘋狂獵殺、破壞性採摘,許多野生動植物很快被吃絕了,生物鏈遭到嚴重破壞,自然災害也越來越多,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其次,“野味情結”在滿足了某些人食欲的同時,卻直接損害著我們的身體。科學證實,人類三分之一的傳染病來源於動物,如麻疹、感冒、結核等。而所謂的野味大多經過長途偷偷販運,有的中途死去,有的腐爛變質,大部分未經過嚴格的衛生檢疫。無疑,吃野味是人類可能感染動物身上病毒的最直接途徑之一。因而,吃野味已不僅僅是個人愛好問題,而是事關所有人的健康問題。有人懷疑,目前正在流行的非典病毒就可能源於某種野生動物,雖然這一假設尚未得到科學的最後確認,但可以肯定的是,吃野味確實可能給我們帶來難以想像的災難。

    同時,“野味情結”是對文明社會價值倫理的挑戰。“野味情結”讓穿山甲、天鵝、娃娃魚等都成了人們的盤中餐,什麼稀有吃什麼,什麼美麗毀滅什麼,什麼靈動褻瀆什麼。如此下去,將在社會上形成一個漠視自然、“無所畏懼”的風氣。筆者的一位同事全家移民澳大利亞七八年了,一次他們回國探親,聚會時,同事的孩子除了蔬菜、豬肉、牛肉之外,對餐桌上的鱔魚、甲魚等一概拒吃,因為他“不吃野生動物”。大家耐心地告訴他,這些是人工養的,可孩子還是不吃。這孩子是長到七八歲才離開中國的,可是,在離開中國七八年後,對野生動物居然有了這樣的行動自覺!誰都知道,澳大利亞是野生動物的天堂,可是就在那裏,人們養成了不吃一切野生動物的習慣。由此看來,養成文明的生活習慣,不僅是個人的事,更關係到社會風尚社會環境。

    其實,“野生”意味著自然,“野生”就是我們生存環境的代名詞。我們應該記住:從一定意義上講,不尊重野生動植物,就是不尊重自然,本質上也就是不尊重我們自己。而文明的社會,是應該徹底告別“野味情結”的。(王四新)

    《工人日報》2003年5月22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