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同性戀挑戰進化論

    日益增加的證據顯示,如同人類一樣,一些動物階段性地選擇同伴以達到性交或社交的目的,並非像達爾文的《進化論》所認為的那樣單純是為了繁殖後代。

    加拿大亞伯達Lethbridge大學的心理學家保羅瓦西發現,雌性的日本短尾猴似乎更加喜歡同性戀。瓦西研究了日本京都附近的嵐山的猴群。昨天,他在美國先進科學協會年會上公佈了自己的研究結果。

    瓦西發現,雌性短尾猴通常與同性猴子結伴————一同覓食、睡覺、洗澡。它們爬到同伴的背上假裝做愛。企圖向它們求愛的雄性猴子十有九隻都會碰一鼻子灰。這種同性戀的傾向是如何形成的仍然是個謎。這些動物似乎並不是為了尋求同性伴侶的照顧,它們的同性戀舉動也不像是為了吸引雄性猴子而在作秀。而且,雌性短尾猴的反常性傾向並沒有影響它們繁殖後代的機會。瓦西猜測,雌性伴侶較少攻擊性,更有合作精神,也許相處起來更愉快。

    斯坦福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瓊拉伕加登指出,除日本短尾猴之外,至少還有14種動物————包括加拿大鵝、果蝠————傾向於同性戀行為。從前這一現象被認為是生物學中的例外,而非普遍規律。她説:“日益增長的證據表明,也許我們應該承認,進化生物學的某些基礎觀念並不正確。”拉伕加登推測,性交並不單單為繁殖後代,也是為了建立紐帶和關係,她將這一觀點稱為“社會淘汰”,而達爾文的“性淘汰”論即生物繁殖後代的努力推動了它們的進化。

    《南方都市報》2003年2月2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