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三峽生態經濟區的思考

    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先天脆弱,庫區百萬移民對生存和發展的要求與環境容量相對狹小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設三峽生態經濟區,選擇一種能夠實現庫區經濟、社會、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最有效途徑。

    建設三峽生態經濟區面臨著大好機遇和有利條件:一是較好的區位條件。三峽庫區地處東部發達地區與西部資源富集地區結合部,東與上海遙相呼應,西與成渝緊密關聯,北達西安與隴海蘭新線相通,南接鄂西與湘西,是西部經濟對外交往的重要前沿;二是豐富的自然資源。土地、氣候資源類型多樣,水資源豐富,生物資源種類繁多,礦産資源品種多、儲量大,自然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三是良好的政策環境。西部開發、三峽移民、重慶直轄、扶貧開發、對口支援等政策,使三峽庫區獲國家投資傾斜成為現實;四是明顯的投資優勢。良好的區位條件,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化的政策環境,使三峽生態經濟區具備明顯的投資優勢。

    深化改革,建立與生態經濟産業發展相適應的經濟體制。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調整農村産業結構,加快農業産業化進程;深化企業改革,實施改組、改造,或通過關、停、並、轉等手段調整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市場競爭機制,建立與生態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統一、開放、有序的市場體系;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強化投資主體的風險約束機制和責任制。

    擴大開放,吸引資金、人才、技術等生産要素,流向三峽生態經濟區。抓住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有利契機,改善投資環境,擴大市場準入度,積極引進海外的、東部沿海的、周邊地區的資金、人才和高新科技成果,推進長江三峽生態産業的發展。

    加強以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三峽生態經濟産業發展步伐,加快公路、鐵路、機場、電網、通信、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長江航運已不能適應和滿足庫區發展需要,陸路交通已成為發展庫區經濟的“瓶頸”,應將萬州至宜昌的庫區沿江高速公路建設納入國家重點項目給予安排。

    建立與三峽生態産業發展相適應的政策體系。建立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基金,如從三峽工程發電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用於生態環境治理與建設。

    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

    健全三峽生態經濟産業發展所需的法律規範。抓緊制定《三峽庫區環境保護條例》,用嚴格的法律控制人們對自然環境、生態資源的行為,實現長江三峽庫區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化。(重慶奉節縣委書記 劉本榮)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1月21日


三峽生態環境管理提上日程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