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原因導致環保産業前行困難  

     “環境保護”在普通人眼中應是一個蒸蒸日上、擁有美好前景的産業。然而,時至今日,由於政策法規不健全、執法力度不夠、資金及技術力量短缺、百姓認知程度不足等多種因素,造成了環境保護無從下手、高新技術企業無法介入市場的尷尬局面,成為從事環保事業的人士與企業憂慮的焦點。

    治理主體不明晰 其弊端主要表現為,不能體現“誰污染,誰治理,誰付費”的原則,比如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是由千家萬戶産生的,應由城市居民而不是政府來負擔治理費用,政府不應當承擔本應由社會公眾承擔的責任。多數發達國家污水處理費都通過自來水費一併收取,污水處理費一般要高於自來水費。如丹麥,污水處理費為自來水費的1.6倍。由於我國未能在污水處理收費政策和水價改革上邁出較大步伐,致使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遠遠不能適應水污染治理的需要,建設資金嚴重不足,運營經費短缺,排水管網建設滯後,造成一些新建的污水處理廠不能按時投産,已經投産的無力運作。

    此外,城市生活垃圾、工業廢棄物、醫療垃圾、建築垃圾、廢舊電池等多種固體廢物數量也很可觀,在不同程度上給城市生活、經濟發展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公民未盡到應有責任 環保不僅是政府的事,而且是全社會的事。幾乎每個人每天都在污染環境,所以,任何一個人都有責任為此作出補救。國外有不少國家在加強環境保護的同時,紛紛制定了相應的獎懲法規,用以杜絕公民對環境的破壞程度。如義大利實行“塑膠袋課稅法”,規定使用每只塑膠袋須付8美分的稅;商店每賣一隻價值50里拉的塑膠袋,要交100里拉稅;德國的法律規定,對每個無法回收的容器,徵稅30芬尼;美國佛羅裏達州對不能回收的新聞紙,每噸付稅10美元;歐共體各國對塑膠、除銹劑等造成污染的物品也都要徵收環境稅。

    再有美國西雅圖市規定,每日為每戶居民運走4桶垃圾的費用為13.75美元,而每增加一桶垃圾,則加收9美元。實行這一規定後,西雅圖市的垃圾量一下子就減少了25%。而法國規定將任何類型的廢物、廢料等垃圾,放棄或拋扔到公共場所,罰款250至600法郎。丟棄廢舊汽車或需要車輛才能搬運清理的東西,丟棄者加重罰款2500至5000法郎,或10至30天的監禁。往河流、運河和小溪中傾倒廢物,毒害魚類、影響魚類生存、破壞魚類的營養和食用價值者,罰款2000至12000法郎,或2個月至2年的監禁。

    另外,還有一些獎勵法,如美國伯克利市設立“垃圾回收獎”。負責人員每週在市內隨便挑選一家住戶,仔細檢查其垃圾桶,如未發現可回收的垃圾,便當場獎給該住戶250美元。因此,市民在倒垃圾前總是挑了又挑,揀了又揀,絕不會把可回收的物品扔入垃圾桶。

    迷信國外技術 我國各地方政府對於環保技術認知不足,一味相信國外技術,這種錯誤思想同樣阻礙了中國環保産業的發展。

    對垃圾處理而言,目前在我國有不少市縣的生活垃圾仍然採用填埋方法,主要是因為覺得垃圾填埋投資省,然而單從佔用土地的費用方面考慮,投資成本就會與建焚燒廠的所需資金差距大大縮減。而我國對衛生填埋的技術缺乏重視,掌握程度不夠,常常造成險情:一是垃圾在填埋過程中産生的氣體在垃圾層中大量積聚,直到衝壓膨脹發生物理爆炸;二是垃圾滲濾液泄漏,污染地下水源、土壤、植被甚至影響動物及人體健康。還有一些市縣雖採用垃圾焚燒的方法,但卻認為國內焚燒技術不完善,而選擇國外的技術設備,這不僅花費了鉅額資金,還阻礙了國內環保産業的發展,得不償失。

    管理迷宮 一個建設項目所牽涉到的職能部門繁多,辦理過程冗長,且各部門之間關係複雜。以建設一個垃圾處理項目而言,就須牽涉到市、區兩級政府、計委、規劃局、建委、環保局等,有時甚至更多,這對於一個普通企業的市場拓展來説,真可謂困難重重。

    北京對於環保投資項目多偏向引進外資的形式。有的項目建設,政府可以採用國內設備,但卻要求投資的企業必須將人民幣換成美金,或立項辦理時直接就把企業設為香港、美國或德國公司,這似乎有“換湯不換藥”之嫌。國內其他大城市,如上海、廣州等地,他們大多較支援當地的環保企業或國外企業,這對於國內從事環保的公司的成長也是不可避免的阻礙。

    目前,最關鍵的是,各級政府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在環保項目建設中引入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鼓勵各种經濟成分的積極參與,逐步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投融資和運營管理體制,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運營主體企業化、運作管理市場化,以加快我國環境的治理步伐。

    張青 原籍天津,1975年12月就讀于大慶石油大學無線電專業,1981年8月—1988年10月任大慶有線電視臺臺長,1988年10月—1998年10月任冀東油田電視臺臺長,1998年10月—2000年3月任唐山大方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2000年3月——2001年8月任美國七海集團北京辦事處總經理,2001年8月,加入北京市中宜環能環保技術有限公司,現任總裁。(中宜環能環保技術有限公司總裁 張青)

    

     《光明日報》 2002年7月05日

    


像青菜蘿蔔一樣買賣 深思“排污權交易”
發酵産氫:廢水處理的新方法
國禎環保以BOT方式參與城市治污
武漢青山環保産業基地規劃方案在京通過論證
張家港涌現專業治污企業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