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核定草原載畜量  

    針對草原嚴重退化的現狀和牲畜數量繼續上升的趨勢,新疆已作出初步規劃,合理核定現有草原的載畜量,緩解日益加劇的草畜矛盾,使草原生態功能得到恢復。

    新疆是中國五大牧區之一,近二十年來,在“靠天養畜”的傳統畜牧業生産模式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的情況下,新疆加快畜牧業的發展,農、牧區牲畜數量迅速增加到目前的4525萬頭(只)。由於畜牧業的發展和草原的生態保護不能協調發展,一方面新疆天然草地逐步退化、面積大幅度減少,另一方面牲畜頭數卻在迅速增加,使得天然草地不可避免地出現“超載過牧”現象。

    新疆畜牧廳草原處處長趙新春説,將大幅度減少自然放牧的畜群數量、確立合理利用草原的理想載畜量;給部分牛羊“定崗”,進行圈養舍飼,種植飼草、飼料,發展農區畜牧業。

    一些草原生態專家指出,近幾年來新疆草場畜牧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説,是以生態惡化為代價的,年年增長的牲畜群體與草場退化、載畜能力下降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在伊犁、塔城等地的天然草場,原先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就已難得一見;在天山南北一些牧區,成群的牛羊在野外覓食條件越來越差。瘦弱的羊群吃光草葉後饑餓難耐只好啃吃草根。

    新疆多年來一直推行牧民定居工程,到2000年底,全區牧民定居人口已佔牧民總人口的一半。但受財力所限,定居牧民大多數雖建有住房,卻缺乏足夠數量的飼料地,難以從事人工草料生産,牧區靠天養畜、常年放牧的傳統經營方式和生産條件難以得到根本改變,牧民生活依舊貧困。不少牧民由於沒有完全擺脫傳統觀念的影響,每到冬春還是趕著牲畜去放牧,“居而不定”現象在牧區較為普遍。

    由於草畜矛盾突出,在許多草場,牲畜吃了草葉啃草根,使大片天然草場資源遭到嚴重破壞。據新疆畜牧廳介紹,新疆草原的85%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嚴重退化的達37.5%,成為水土流失加劇、沙塵暴頻發的重要原因。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新疆的草地載畜能力為每年3202.77萬頭(只),而目前載畜能力僅為2600萬隻。按此數據計算,目前新疆草場牲畜超載率高達68.9%,局部地區甚至超過100%。據統計,因“超載過牧”導致的天然草場退化和沙化,使新疆天然草場産草率平均下降了近50%,不僅如此,草地退化還導致草地生態系統和食物鏈結構發生變化,使鼠害和蝗災發生面積和強度逐年上升。

    近幾年來,由“超載過牧”引起的草場退化不僅給新疆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帶來巨大困難,事實上也已成為引起當地生態環境惡化最重要的原因。超載過牧加上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新疆山區和荒漠草地的生態狀況不斷惡化,特別是春秋牧場和荒漠草場大面積“三化”(退化、沙化、鹽鹼化)問題極為突出,致使草地生産力和環境維護能力嚴重衰退。

    因山區天然草場的大面積退化,新疆山區草原的水源涵養作用明顯減弱,洪水災害和水資源的年、季不平衡性加劇;而荒漠草場退化引起的後果更為嚴重,一些荒漠草場嚴重退化後,地表大面積裸露,稍有點風就沙塵飛揚,直接導致了土地沙漠化面積不斷擴大,造成綠洲與荒漠之間的過渡防護帶縮小或消失,使綠洲頻繁受到沙漠的侵襲。

    在新疆生態環境最為惡劣的塔裏木河中下游地區,草地“三化”面積在1998年就已達422萬公頃,佔可利用草地面積的51.8%,其中退化草地就達331萬公頃。

    草原生態專家警告説,近年來新疆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土地沙化、沙塵暴疊起,在很大程度上與草原不合理開發利用密切相關,如果不儘快控制和扭轉草地退化的嚴重局面,隨之而來的沙塵暴不僅對新疆當地的環境造成破壞,極有可能引發生態災難,而且會隨風“東進”波及整個西北以及包括北京、天津在內的華北地區。 (王言彬 趙春暉)

    

    新華社 2002年7月01日

    


中國第二大草原——新疆庫魯斯臺嚴重沙漠化
內蒙古大草原掀起“生態型”畜牧業革命
封育荒山草原 寧夏改牧羊為圈養
圖文:草原治沙 刻不容緩
若爾蓋不合理開發草原自釀苦果
美麗風姿蕩然無存 小煤窯吞噬大草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