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白,尷尬處境幾時休?  

     去年7月1日,全國範圍內開始全面禁止發泡塑膠飯盒的使用。從那時起到現在,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年,鄭州市的“禁白”工作做得怎麼樣了呢?記者近日在採訪中發現:形勢不容樂觀!

     “環保飯盒?不買!”

    昨天中午12時許,記者在一些單位門口看到,很多賣快餐的人使用的都是發泡飯盒,但是他們的生意都非常好。在花園路某商務中心,一個叫劉春明的商販,在不到20分鐘的時間裏,就賣完了五十多盒快餐。他承認他用的都是不好降解的發泡塑膠飯盒,可能會帶來環保問題。但是,當記者説起環保飯盒的好處時,他表示不會購買,因為環保飯盒一毛二一個,他現在用的非環保飯盒卻只有五分錢一個;更主要的是,消費者對此似乎並不在乎。記者隨機採訪了一些消費者,令人驚訝的是,他們對發泡飯盒大都表示“無所謂”。一位小夥子竟説:“沒聽説用這種飯盒吃死過人呀!”

    昨天記者走訪鄭州市場時,發現不可降解的發泡産品仍很熱銷,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環保飯盒難覓其蹤。在二七區高寨農貿批發市場南區,賣幹鮮商品的商戶幾乎都賣有發泡塑膠飯盒。在這裡,10元錢能買125個發泡塑膠飯盒,要的多還可送貨到府。一位姓周的商戶估計,每天至少有30多萬個白色非環保飯盒流入鄭州的大街小巷。

    起步較早,成果不多

     據了解,鄭州市的“禁白”工作起步較早,在全國範圍都屬“先行者”之列。早在1998年,鄭州市市政府就以《政府令》的形式開始了“禁白”工作,成立了“禁止白色污染辦公室”,“禁白”工作卓有成效,一度還吸引了全國各地不少參觀團前來學習。不過好景不長,記者幾天前準備採訪“禁白”工作的有關情況時得知,鄭州市的“禁白辦公室”早在1999年就不存在了。一位在“禁白辦公室”工作過得鄭先生介紹説,1998年,鄭州市工商、市政、環保、衛生、技術監督等5部門牽頭實施“禁白”工作,成立了鄭州市“禁止白色污染辦公室”,領導、協調全市的“禁白”工作。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援下,鄭州市的“禁白”工作有聲有色地開展起來,一度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好景不長,由於快餐盒、塑膠袋的“可降解性”與“不可降解性”鑒定做起來很困難,加之可降解性環保産品成本較高,市場不太接受,僅靠政府強制性措施推行的弊端很快表現了出來;再加上當時全國推行此項工作的只有個別地區、個別城市,鄭州市管得了本地的生産,管不了外地非環保産品的流入,所以整個工作的步子就慢了下來。後來,鄭州市部分人大代表提出修改《政府令》中不利於實際操作的部分條款,但是修改後的《政府令》未能獲得市長辦公會通過,“禁白”工作從此停了下來,這一停就是好幾年。

    環保産品,處境尷尬

    1998年,鄭州市“禁白”工作大力推進的時候,有一批企業被確定為鄭州市環保産品的定點生産廠家,河南塑膠股份公司和河南華園塑膠製品公司是其中兩個重點廠家。然而,記者在近日的採訪中發現,這兩家企業在環保産品的生産上,目前都處於停滯或半停滯狀態。

     6月26日,塑膠公司一位技術負責人告訴記者,1998年,政府的“禁白”力度比較大,公司環保塑膠袋和快餐盒生産銷售都很火,但是,時至今日,環保産品已經風光不再,環保快餐盒已經停産近一年了,環保塑膠袋有訂單就生産,沒有訂單就停産。

     與河南塑膠股份公司一樣,華園公司也不生産可降解性快餐盒了,可降解性塑膠袋的生産量也大大下降。該公司副總經理賈建軍在分析環保産品難以推廣的原因時説,除了政府的支援力度和社會的宣傳倡導不夠外,環保産品成本居高不下是其“致命傷”。以一次性餐盒為例,1998年,他們公司環保餐盒的出廠價為每個0.12元,而同期發泡餐盒的出廠價僅為每個0.05元。環保産品價格居高不下,直接導致了它們在市場競爭中的劣勢地位,一旦失去政府的強力支援,必將風光不再。另外,在性能上,發泡食具的耐油、耐熱和強度都優於環保食具,這也是環保食具“鬥”不過發泡食具的另一重要原因。由此看來,除了政府的支援和社會的倡導之外,高科技的參與,生産成本的降低,應該是環保産品今後的出路所在。(韓磊 王亞偉)

    

    

    《大河報》 2002年7月01日

    


7行業協會倡議:停産停用一次性發泡塑膠食具
四部委通知:加強對淘汰一次性發泡塑膠食具執法工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