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河上驚現“流動化工廠”  

    ■船到處河水由綠變黃味道難聞

    ■船身被塑膠覆蓋難見工人身影

    ■家庭作坊三三兩兩威脅蘇州水系

    ■保護江南水鄉嚴打還需健全法律

    調查時間:3月25日至26日

    調查地點:江蘇省蘇州市

    調查原由:2002年3月22日下午,一條看上去並不起眼的水泥船在江蘇省蘇州市河道內被當地環保部門查扣。據悉,這條船被懷疑停留在蘇州市河道內生産製造棉化銅,並往河道內排放有害污水。這座流動“化工廠”的出現,無疑是對蘇州市大小河道的巨大威脅,引起了蘇州當地媒體與相關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本報記者為此專赴蘇州,進行了採訪。

    ■“毒船”可能就是一座“流動化工廠”

    3月22日下午,蘇州市110報警臺接到群眾舉報,反映在婁門外宮城鎖來,有一條農用機動船停在那裏數日,自該船到來之後,這片水域就變得污染嚴重。110接警後立即行動,並馬上聯繫蘇州市環境監察支隊聯合行動。當天下午,有關部門在鎖來河道將該船查扣。

    據沿岸居民反映,該船最近多次光顧這片水道,其船身一直被一大塊塑膠布覆蓋,在船上難得見到一般運輸船上常見的工人忙碌的身影。晚上該船常常開動發電機,甚是擾民。

    在3月22日早晨,鎖來河道水色由綠變黃,並泛起陣陣難聞的味道。有人注意到,22日早晨該船的吃水線明顯高於前夜。基於以上一些問題,有人撥打了110。

    蘇州市環境監察支隊經現場勘察,懷疑該船為一條“毒船”,專門在河道上從事土法化工生産,相當於一個水上流動“化工廠”。檢查人員發現,在該船的船艙內,堆放了大量廢棄的金屬物。打開船艙上的塑膠布,刺鼻的味道撲面而來。蘇州市環境監察支隊張瞬泉科長告訴記者:“這種船就是用廢鐵與酸性物質進行置換反應,從處理的廢水中置換出銅,以此獲利。”

    從事發現場來看,環保部門懷疑該船將生産之後的工業廢水不經任何加工處理便排入河道。如果情況屬實,這條船的危害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看船老兩口從來沒有見過船上工人

    記者在事發現場看到,這條挂著江蘇興化牌子的水泥船長約二十多米,前部為貨艙,後部為駕駛艙;棕色船體、黑色頂棚,貌不驚人。它靜靜地停靠在最不起眼的一段鎖來河道的岸邊。旁邊是早在2001年就已停産的東吳化肥廠。岸邊還有幾個生産石灰的小作坊。

    鎖來是通向蘇州重要的取水源陽澄湖的支流。在船被查處兩天之後,儘管河水已經恢復了原來的綠色,但是河水水質依然較差,濛濛細雨中,不時可以看見水面上漂浮著一些污物。現在這條船是由船主哥哥的姨父兩口子看管。記者上船採訪時遇到兩位老人,老人告訴記者,船主名叫曹增華,江蘇興化人。他們是3月19日剛到這裡來看船的,對其他的事一無所知。

    兩位老人告訴記者,剛來沒幾天就趕上了這樣的事,讓人很不高興。這幾天,各政府部門及媒體沒少來看這條船。

     記者問他們有沒有見過船上的工人,他們説自從從曹增華老婆手中接過船來看後船就是這個樣子,只有他們兩個人,也沒有見過什麼工人。聽曹增華老婆説,船停到這裡比較安全。

    ■提煉銅未經工商、環保等各級部門的審批

    記者在蘇州市環境保護局三層小會議室裏見到了這條船的船主曹增華。當時他正在環保局交給他的一張處理意見書上簽字。對於他的這條船是“毒船”,隨意向河內排放污水的指控,曹顯得“一臉無辜”並大呼冤枉。

    他告訴記者他從事有色金屬生意,原來一直做簡單的銅收購生意,但一直賺不到什麼大錢。他見到許多人自己開起了煉銅的作坊,便認為與其天天上別人家門口去收購,還不如自己直接來提煉。於是,在2001年10月,曹增華在船艙自由交易市場用7000多元購買了這條水泥船。“其實,在我們這行裏自己開提煉作坊的很多,一般都是在岸上開的。我當時就想,不要再在岸上做了,有那樣一個根據地很麻煩,換地方都不好換。於是,我就想,乾脆搞條船在船上做。”

    小作坊製造棉化銅的過程並不複雜。曹增華採用的方法是從一些企業收購廢鐵、工業原料(一般為液體硫酸銅)與酸性物質,然後讓它們進行置換反應,從而獲取銅。

    記者問曹增華,在開始進行這一項目時,是否經過了工商、環保等各級部門的審批,曹增華表示沒有。

    “就這麼一條船,這麼一個事情,也沒有誰來批的。”

    ■船主:最先辦的手續就是上污水處理廠交錢

    他向記者堅決表示他的船從來沒有向河道裏排過污水:“我開始做這個生意後,一開始買不到工業原料,一個特別懂行又有路子的人告訴我,一定要把污水送到污水處理廠處理,否則那些企業不會賣給你工業原料。於是我最先辦的手續就是上污水處理廠交錢,一下子交了全年的3000多元錢。你説我錢都交了,還往河道裏排污,找那麻煩幹嗎?”

    記者問他能否出示一下排污廠的發票,他告訴記者,環保局也要出示,可他現在的確手上沒有。與記者交談期間,有人給曹增華打手機,曹在電話裏説:“麻煩可大了,我現在哪有發票?實在不行,我只有到那個廠裏去複印了!”

    是什麼導致河道裏的水由綠變黃,曹增華稱,他不是專業做化工的,也説不好是什麼導致那天的河水變色。“蘇州也有別的人在做,也許是從上游來的水呢!反正做沒做我自己心裏有數,環保局已在我的船裏取了樣,相信他們會得出合理的結論。”

    記者又問做這個生意有沒有賺到錢時,他告訴記者:“原來我算過,做這個每噸可以有十幾元的利潤可賺,但是我這筆生意做下來,還賠了三四萬。”

    ■曹自稱是第一家把“化工廠”搬到船上的

    記者告訴曹增華,有人反映他的船第二天吃水比前一天淺。曹增華馬上告訴記者:“那當然了,我晚上都用別的船把置換廢液運走了,船當然要變輕了。”至於把船泊在早已停産的化工廠附近河道,曹增華認為這只是因為他覺得停在寬大的河道上容易被其他的船撞上,泊在偏僻的河道會保險一些。曹增華還告訴記者,像他這樣把“化工廠”搬到船上做的,他是第一家,至於其他家有沒有這麼做的,不好説。最後他的總結是“我真感到後悔,錢沒賺到,麻煩挺多。”記者追問他到底錯在哪,他告訴記者:“沒在工商、稅務部門登記。”

    環保支隊方面則認為,到底有沒有向河道中排污絕非船主這麼説説就可以了結的,必須要等到船主拿出污水處理廠的證據和等待化驗結果之後才能作定論。而曹增華把船停在早已停産的化工廠附近,其實是為了更好地“掩人耳目”。張瞬泉科長説:“我們一直在對這類船隻進行查扣,但它們活動性大,像遊擊隊一樣,平時查不到。還有的船一邊放水一邊開船,危害更大。這一現象並不普遍,但是肯定是有的。不過像這樣的‘船上化工廠’,而且還被我們扣下來的,這的確是第一次。”

    ■環保支隊:那些特別“壞”的污染大戶更難抓

    目前這一事件仍在調查之中,蘇州環境監察支隊張成福隊長稱船主告訴他們,他從來沒有向河道裏排過污水。作為環保局來説,要對船主進行處罰,就必須要集到該船向河道排水的證據。因此查處工作並不順利。要是船主真的拿來了污水處理廠的發票,那就更不好辦了。“我們環保工作,尤其是水面環保工作的取證是很難的。那些違規的船無論是超排還是偷排,都不會在白天進行,一般都得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才開始工作,向河道裏排污也就那麼兩三個小時的時間。等到我們白天去查人家時,人家可沒有在做污染河道的事情。我們只有設立有獎舉報,希望能在第一時間即這種船隻正在排污時逮個正著。”同時張成福隊長表示,這種船的危害肯定是存在的,“即使沒有向河道裏直接排污,量不大的污水晃出來一點,滴出來一點不都是污染嘛!”

    據張成福隊長介紹,這幾年隨著經濟的發展,蘇州地區河道的污染源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原先都是一些舊的國有大企業如化工廠、印染廠,但現在出現了許多新的“民營企業”,甚至是那些既非企業,也非個人,也非家庭作坊的“幾不像”:一二十人,三四輛車或者一條船,就能開起一攤買賣,而且流動性強,隱蔽得好,一般很難令人發現。這些人的投入成本實際上也並不大,所以一旦被查,把整個攤子一扔了之跑掉的也不是沒有。

    張成福隊長向記者表示,面對這一部分污染製造者,他們感覺處理起來十分棘手。“很難説這部分人適用於什麼法規,也很難判斷出這部分人是否違法。因此,我們在處理這種情況時,感覺在管理上很有難度。此外,作為環保部門,我們沒有權力扣船,常常是我們趕到了現場也無法扣,只有等待有權扣船的部門前來。最後常常也不得不讓這些污染源走掉,這使我們感到很痛心,每次查扣這些污染船隻都要耗費我們大量的人力物力,可結果卻並不令人滿意。其實説起來,這條船的船主沒有跑掉還算是不錯的呢,過去我們在執法中常常感到,能抓到的都是‘好人’,而那些特別壞的污染戶往往是抓不到的。”

    ■保護蘇州水系需要健全法律

    江南水鄉水網四通八達,船隻星羅密布。蘇州,曾被譽為“東方水城威尼斯”,蘇州人依水而生,傍水而居。如何從根本上為河道污染立起一道屏障,如何不再讓這樣的“流動化工廠”出現,張成福隊長認為這主要是要堵住這些“流動化工廠”原料的源頭。“他們一般都是從一些大型工業企業裏購買工業廢水與廢料,而那些企業也是只要有人願意買,就能隨便賣給誰。這種固體廢棄物,有機廢水的市場化運作必然會給這種作坊式提煉船提供原料源。”

    據悉,蘇州市環保部門已在今年對所有固體廢棄物收集單位、定點處理廠家實行了資格認證,要求所有固體廢棄物、工業廢水提供企業必須要將它們賣給相關持證單位,不許賣給個體無證遊商。張成福隊長這樣告訴記者:“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環保的問題,在目前我們的環保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夠健全的情況下,我們會嚴格執法,認真研究,絕不會讓污染蘇州水系的事情發生。”

    蘇州河道美麗靈秀,聞名遐邇,誰都希望這是在蘇州水面上發現的最後一個“流動化工廠”。

    ■感謝《江南時報》對本文采訪大力支援 (丁峰)

    

    《北京青年報》 2002年3月31日

    


上海治河工程 再現蘇州河美景
垃圾碼頭作別蘇州河 河岸清清爽爽
水生生態系統得到一定恢復 蘇州河見新魚
上海蘇州河畔崛起藝術家群落
黑臭了80年的蘇州河變清了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