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葫蘆有望變害為寶

    一種新近開發的飲料,因其清爽圓潤的口感和含有豐富微量元素,在短短時間內就賣出十幾萬瓶,而這種飲料的原料,正是令中國水環境治理專家感到頭痛的水葫蘆。

    生産水葫蘆飲料的那家企業,還發明一種新工藝,成功地從“世界十大害草”之一的水葫蘆中提取出營養素,預計數月後投入批量生産,加工提煉食品、保健品、藥品及飼料添加劑。

    環保人士對這些成果給予高度評價。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局長翁立達説:“一系列水環境難題將因此迎刃而解,一旦人們爭相打撈水葫蘆,內河內湖因水葫蘆過多釀成的生態災害就可得到治理,而且人們還能大膽地利用水葫蘆凈化污水,經濟、生態效益不可估量。”

    水葫蘆學名布袋蓮,在中國不同的地方又分別稱為鳳眼蓮、水鳳仙、水荷花、水風信子、大水萍、布袋葵、水浮蓮、洋雨久花等,是一種水生飄浮植物,高約1/3米,在深綠色的葉下,有一個直立的橢圓形中空的葫蘆狀莖,因而得名。

    50年前,糧食極度短缺的中國從南美引進水葫蘆,廣泛放養于南方鄉村河塘。一到夏季,農民們就成群結隊地打撈水葫蘆用作豬飼料。

    水葫蘆研究專家、湖北農業科學院劉世新研究員説,水葫蘆含有十分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胡蘿蔔素和微量元素,繁殖生長速度快,素有“經典飼料”之稱。正是水葫蘆幫助中國農民渡過了歷史上最艱難的飼料危機。

    水葫蘆的繁殖能力極強,以無性繁殖為主,在適宜條件下每5天就能繁殖一新植株,也能開花結實産生種子而進行有性繁殖,一支花大約結300粒種子。一公頃水面的水葫蘆約有200萬株,合300多噸。

    62歲的劉世新説,在富營養化水體中水葫蘆更是“如魚得水”,生長速度近乎瘋狂,能大量吸收水體中的富營養成分而凈化污水,但若不及時打撈上岸又會腐爛變臭,重新污染水質。

    近10年來,告別了糧食短缺的農民不再費力去打撈,工業化使江河湖泊水質惡化,富營養化程度提高,水葫蘆因此迅速蔓延,氾濫成災,甚至從鄉村間的內河內湖“殺入”大江大河大城市。

    雲南省昆明市為治理滇池裏的水葫蘆,近年已花費40多億元。就在今年秋天,武漢市境內漢江下游連續20天出現大面積水葫蘆,橫穿浙江省寧波市的姚江、奉化江和甬江水面,幾乎被水葫蘆封鎖。

    2001年10月,為了讓APEC會議代表見到一條清亮的蘇州河,上海市動用了12艘清潔船、30多名工人,不間斷地工作了近10天,才清除了河面上順流而下的水葫蘆,共打撈起水葫蘆455噸。

    劉世新説,水葫蘆過多會覆蓋水面,堵塞河道,影響航運。如不及時清除,還會阻礙排灌,在汛期阻礙水流。濃密的水葫蘆降低了光線對水體的穿透能力,影響水底生物的生長,並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降低水産品産量,因此有些學者將之列為“世界十大害草”之一。

    “其實水葫蘆是凈化污水的生態功臣,”劉説。在適宜條件下,一公頃水葫蘆能將800人排放的氮、磷元素當天吸收掉。水葫蘆還能從污水中除去鎘、鉛、汞、鉈、銀、鈷、鍶等重金屬元素。

    利用水葫蘆凈化污水是一種成本低廉、節約能源、效益較高的簡便易行方法,但令人困擾的是,打撈需付出高昂的成本,撈起來後只能當垃圾處理,成為新的污染源。為此,劉和他的同事經過十年多的努力,巧妙地攻克了水葫蘆再利用的難關。

    根據趨利避害原則,他們研究出三種綜合利用水葫蘆的渠道:通過發酵轉化,提高水葫蘆蛋白質含量,製成飼料;利用水葫蘆中含有大量氮磷鉀的特點,製作有機、無機複合肥;從中提取營養素,加工提煉食品、保健品、藥品及飼料添加劑。

    劉世新説,這幾種開發方式一旦形成産業,將消耗大量的水葫蘆,也會吸引更多人去打撈水葫蘆,從而可能根除因水葫蘆過多而破壞生態平衡的後患。

    目前,中國年污水排放量高達415億噸,47%的河道受污染。翁立達局長表示,今後將推行利用水葫蘆治理污水的模式,使污水和水葫蘆都成為有價值的資源。 (張先國 胡紅蕾)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2年01月28日第十一版)


上海水上環衛工人忙撈黃浦江水葫蘆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