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中國性自由人群更渴望愛情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04 月20 日 | 文章來源:北京科技報

中國人民大學性社會學研究所博士方剛在去年進行了一項獨特的社會調查。他從自願報名的受訪者中,選取了近百名性夥伴人數超過十個的人進行一對一深入的半結構式訪談,目的是深入探求在轉型期的中國,這些“性自由人群”的形成過程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但是在訪談中,方剛博士發現,他最初對於某些問題和指標的預設與實際情況發生了偏差,特別是在“性目的”,也就是“為什麼做愛”的問題上,國人給出的答案與美國學者的研究成果並不吻合,而且也與人們通常所説的“尋求刺激”、“審美疲勞”不盡相同。在他的訪談結果裏,即使是這些經常更換性夥伴的人群也並未像電視劇《慾望都市》代言的那樣把性和情徹底分開,而是“仍然渴望,並且能夠擁有愛情”。

據中國人民大學性社會學研究所的調查,在中國,“目前配偶”之外的“其他性夥伴”超過10人的只佔0.7%,還屬於極少數,方剛博士這項研究也更多的關注于在極端情況下,這一人群潛在的規則是如何運作的。而通過深入訪談形式進行個案研究,在保持學術品質的前提下,人類學家認為“可以展示出一些普遍的命題原則”。

在方剛博士選取的樣本中,性夥伴人數最多的女性有400多個性夥伴,男性最多達到100個。通過一系列分析,方博士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結論。

美國學者歸納的三種性傾向在我國並不完全適用。

“問一個人為什麼做愛,看似一個很蠢的問題。蠢問題並不等於簡單的問題,特別對於和不同的許多人做愛的多性夥伴行為者而言。”方剛説。

在他的課題報告《中國多性夥伴個案考察》中引入了Dela-mater提出的關於理解性目的的三種不同傾向:

一種是生殖傾向,該傾向強調性行為的生殖意義,而且為不同的更明確的規則奠定了基礎,如性行為必須限定在婚姻中,甚至為了懷孕發生性行為等。

另一種是關係傾向,這被定義為“以人為中心”的性行為,假設性行為是用以加強情感與關係的一種手段。

還有一種是娛樂傾向,這被定義為“身體中心”的性,它假設性行為是為了身體的快樂,很少與對行為的規範聯繫在一起。這種時候,當事人通常拒絕感情的介入,而且警惕著不讓彼此間發展出心理上的親密感。

但方剛認為,生殖傾向很大程度上基於基督教傳統,中國沒有這種傳統,所以此傾向在中國從未作為一種主導因素存在。中國主流社會的性關係有自己的傾向,比生殖傾向更多一些對性快樂本身的追求,比關係傾向更強調其中的“夥伴”應該是夫妻,或者至少是以結婚為目的的。

那麼依此類推,他的調查中的受訪者,應該屬於信奉娛樂傾向的一族,這點也更符合近來的一些流行觀念。但訪談的結果恰恰相反。

在國內多性夥伴關係中,性和情同時發揮著作用,而且這一點在兩性之間表現得差別不大。

“接受我訪談的其他多性夥伴行為者,也幾乎都強調,在他們和性夥伴的關係中,情和性都發揮著作用。而這一點,在男人和女人身上的差別並不大。主流社會所謂‘男人為性,女人為情’的判定至少在我們的訪談對象身上,沒有涇渭分明的表現。”方剛説。

而且,訪談結論顯示,前面提到的“關係傾向”和“娛樂傾向”在被訪者身上綜合作用著。有了“關係”,才有“娛樂”,或者説,“娛樂”得好了,較真切的“關係”就來了。除了極特殊的情況,情多多少少在他們的性關係中都佔有一定分量。

但是,這裡不能將情與愛混為一談。有的受訪者認為“養只貓狗時間長了還有感情呢,但不是愛”。就像有人説的那樣“我到現在也不知道什麼叫愛。我對女人也會瘋狂和投入,但我覺得那些和電影小説裏説的死去活來的愛都不是一回事。只是一種相互吸引、愉悅、欣賞……”

不敢言愛,更多是因為絕望。

“當談到他們和性夥伴的關係時,使用‘情’字還可以,但如果我使用‘愛’的時候,許多受訪者都對我説:‘這個字表述不太準確’。”方剛説。

從方剛在《中國多性夥伴個案考察》後面附的訪談記錄中可以看到,不少人其實也在思考著同樣的問題,他們主動地把自己的感情進行了分類。有的人把感情分為“愛、喜歡、感覺、感受”四級,最低的一級是感受,像為了金錢而發生的。也有人表述為三種,但都是把愛和情分開的。

方剛説自己在對性伴侶數最多的那個女性受訪者進行訪談時,她也説“談愛太累,而且對自己越來越沒信心,不敢對任何人負感情上的責任”。但當他繼續追問為什麼“怕”談愛的時候,受訪者突然變得非常激動。“事實上,對婚姻的絕望,對愛情的絕望,才是許多女性多性夥伴行為者不敢輕易談愛的根源。”方剛説。

在訪談中,受訪者總會流露出內心深處對愛的渴望,這更説明他們多性夥伴的行為並非“娛樂傾向”可以概括的。

“他們中一些人內心是具有‘關係傾向’的,行動卻明顯具有‘娛樂傾向’的特徵。還有一些人,與絕大多數的性夥伴是‘關係傾向’的,與個別性夥伴是‘娛樂傾向’的。有些甚至可以説是‘婚姻傾向’的”。而且,訪談中也沒有發現,男性和女性在對這三種傾向的選取中存在明確的性別差別。因此,把這些情況簡單歸入為國外學者所説的傾向中,是極為困難的。

“可以證實的是:多性夥伴行為者並非‘重性輕情’的人,並非喪失了愛的能力的人,並非單純遊戲人生的人,每個人表面生活的背後,都有很複雜的生命履歷。”方剛説。

為何人們渴望情愛?

方剛認為,情與愛,對於任何人的生活都是不可或缺的。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是唯一“幼態持續”的動物,即必須靠父母照顧,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時間相當的長,因此人也是非常需要感情、依賴感情的動物,成年獨自生活後,對親情的一種補充就是兩性間的感情。人本能地會渴望愛與被愛,這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所謂不需要感情的主張,其實是一種迫不得已時的自我安慰與逃避,沒有感情的生活是萎縮的,情與愛足以使人永葆激情與活力。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