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藥三分毒 防非典不可亂服藥

隨著天氣的轉晾,人們防非典的弦越繃越緊,不少人在服用各種認為能增強免疫力的藥物或保健品,有的甚至每天把幾種藥一大把一大把地吃下去,殊不知“是藥三分毒”,專家提醒:關注藥物的不良反應,謹慎用藥。

防非典不可亂用藥

曾飽受非典威脅的人們對提高免疫力,預防非典深為重視。隨著天氣的轉晾,人們防非典的弦越繃越緊。筆者詢問周圍的人,約有半數在服用各種認為能增強免疫力的藥物或保健品,有的甚至每天把幾種藥一大把一大把地吃下去,才算安心。更有甚者,稍有頭疼腦熱,便打聽著提前吃治療非典的藥物。殊不知,任何藥物都是有副作用的,如果用藥不當,不但起不到應有的作用,還會帶來其他的危害。專家建議,在服用藥物的時候,應了解其副作用也就是不良反應是什麼,以便心中有數。

據前一段時間的報道,抗非典藥蛋白酶抑製劑與某些抗心律失常類藥物同服會産生較大副作用。這點應引起醫務工作者和萬一感染非典的患者的高度注意。

“是藥三分毒”是藥三分毒。”這一説法在最近進一步得到國家藥監局專家的確認。從9月1日開始,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將不定期向全社會公佈值得注意的《藥品不良反應資訊通報》。到現在為止,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共發佈了4期通報,涉及約20個品種,但前3期的發佈許可權僅限于省級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衛生行政部門、醫療機構和有關藥品生産企業,此次是首次向公眾發佈藥品不良反應通報。在首次通報中,胃復安(滅吐靈)、魚腥草注射液、碘化油膠丸、卡馬西平片和安痛定注射液5類常用藥榜上有名,專家提醒公眾警惕其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

人們難免心生疑問:既然是國家批准的合格藥品,為什麼還會出現不良反應?藥品在有治療作用的同時,還存在著它本身的不良反應,這些不良反應在臨床前的動物試驗中,在上市前人體臨床試驗中,不可能完全發現。因為動物跟人是有種屬差異的,在生理上、病理上有許多不同的地方;上市前的臨床試驗也存在觀察時間短、參加人數有限的局限性,一些發生率比較低、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發現的藥品不良反應,在研究和審批時還難以充分了解。所以,一個藥品上市並不意味著對它安全監管的結束,而是需要在更大的人群範圍內觀察它的不良反應,看看這些不良反應跟這個藥品之間是否有關係,如果確定了這種關係,就要根據它的嚴重程度修改藥品説明書,增加注意事項或者增加不良反應禁忌症,甚至寫出警告。

中藥也不例外

一種較普遍的觀念認為,西藥是化學製品有副作用,中藥是純天然的草藥,比較平和,沒有副作用。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前不久,一個朋友的父親在體檢時發現得了腎衰竭,需要換腎!這對於他的家庭來説如同是晴天霹靂。怎麼一貫健康的父親會突然患上這樣重的腎病呢?追根尋源,最後得知,是因為為了去火,吃了醫生開的中藥龍膽瀉肝丸,其中含有馬兜鈴,可引起急性腎衰、慢性腎衰、腎小管酸中毒等。

據北京地區藥品不良反應監察中心對1993-1999年期間5900份北京地區藥品不良反應報表分析表明,引起不良反應的藥品種類中,抗生素佔首位(48.2%),中藥以13.4%的比例佔第二位。北京醫科大學第三醫院對1994至1999年10月因藥源性疾病住院病例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在致病藥物中,中藥僅次於抗生素和解熱鎮痛藥,排在第三位。中藥的不良反應涉及的除了已經被禁用的含有馬兜鈴屬中藥的成藥(如龍膽瀉肝丸)可引起急性腎衰、慢性腎衰、腎小管酸中毒等外,一些常用中藥也出現了類似報道,如大黃和有宣肺、利咽功效的桔梗等。

有關專家提醒,由於傳統觀念認為中藥安全無毒副作用和有些企業廣告的推波助瀾,中藥的不良反應問題往往被忽視,因此必須改變中藥安全無毒的舊觀念。

不良反應不等於假冒偽劣

有一種誤解是:藥品有不良反應就不能用了。這種觀點是不對的。

各種藥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應,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發生的幾率不同。有些藥品在被通報了嚴重的不良反應後,或被停止使用,或被限制使用,或更換了處方。但一般的藥物不良反應是正常的。

具有不良反應的藥品並不一定就是假冒偽劣藥品,通報一種藥品可引起某種不良反應也不意味要停止其生産、銷售和使用。藥品不良反應可能涉及人體的各個系統、器官、組織,患者的感覺經常與常見病、多發病的表現很相似,如頭痛、噁心等。醫生提醒,如果在服藥後,特別是服用了新上市的藥品後發現原有的症狀加重,或是出現了原來沒有的症狀,要想到服用該藥是否出現了不良反應。

醫學專家提醒,出現藥品不良反應不必過於驚慌,而是患者在正常使用藥的情況下出現的不適反應。因此患者在使用已經公佈有不良反應的藥品時,一定要仔細了解其禁忌;要在服用前仔細閱讀説明書,如果出現了較嚴重或説明書上沒有標明的不良反應,一定要及時向醫生報告。

科技網     2003年10月15日


非典型肺炎防與治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