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之後對公共衛生通報制度的重建與思考
陳山

經過了2003年的不平靜的春天,中國人對非典型肺炎這個詞將永遠難忘;同時,政府有關部門的疫情發佈也作為一項常規操作鑄入了政府的制度建設和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那麼,“非典”期間,確切地説是從4月21日到8月16日這118天的日子裏,“每日疫情發佈”到底是如何操作的?這一作法在今後的公共衛生事業中將如何規範,又如何完善?帶著這些問題,中國網採訪了衛生部新聞發言人、辦公廳副主任毛群安先生。

疫情發佈的操作

提起“非典”期間的疫情發佈工作,那夜以繼日的緊張情景對毛群安先生來説仍是歷歷在目。毛群安説,其實,在4月20日之前,衛生部也有疫情通報和發佈,只是不定時,有時五天,有時一週。4月21日是一個真正的分水嶺!從這一天起,衛生部每日于下午四點整,用標準、規範的形式向全國通報每日疫情。 毛群安先生解釋説,在全國各地縣級以上的醫院中,每家都設有專人負責“非典”疫情的統計和上報工作。縣級或城市內區級疾病預防控制部門負責收集轄區內全部醫院的疫情資訊,逐級上報到省、自治區或直轄市的衛生主管部門,匯總後上報衛生部。為保證疫情發佈會每天下午4點按時舉行,衛生部要求各地在中午12點之前將疫情上報。

為確保疫情數字的全面和準確,衛生部要求各地醫療主管機關和疾病控制預防中心不能漏掉一個縣、一個鄉。衛生部在疫情統計中實行了嚴格的“零報告”制度,即,不論有沒有發現疫情,各地醫院都必須定時上報“非典”病例的統計數字。(值得一提的是,8月16日後,衛生部暫停向社會發佈疫情公告,但各地仍然按照要求每天定時向衛生部上報有關數據。)

各省數據上報後,由衛生部專家組和疾病控制中心專家組分頭進行分析研究。疾病控制中心重點統計分析患者、疑似病例的人數、年齡、性別、職業、所在地,病例接觸史、傳染源及傳播鏈,疫情後期可能的走勢等;衛生部專家組則負責核實數字、整理材料,研究下一步對策,同時,將數據提供給新聞辦公室準備發佈。

毛群安先生説:“在最初一段日子裏,也就是4月21日至5月初,我們確實非常緊張。那時由於情況不熟,缺乏操作規範,特別是每天數字都非常大,因此工作十分艱難。後來,對疫情有了進一步的掌握,再經過實踐的磨合、摸索,逐漸形成了比較規範、完善的發佈格式和內容,工作也就順暢了。”

他解釋説:“其實,疫情發佈形式並沒有一定之規。即使在發佈‘非典’疫情的這118天中,發佈形式也做了數次變動,如從開始時僅公佈病例人數、住院人數、死亡人數,發展為包括疑似病例數、年齡、職業分佈等。將來,我們的疫情發佈將更加詳細而完善,例如,發佈內容除了數字以外,還可能包括針對百姓生活的每日生活提示等內容。”

疫情發佈的作用與影響

“非典”期間的每日疫情發佈不僅成為老百姓生活的重要內容,也開創了公共資訊發佈制度的先河。

毛群安先生説,在“非典”襲來的初期,由於人們從正規渠道得到的資訊少,各種傳言、不實的消息在社會上四處傳播。考慮到疫情控制需要老百姓的配合;透明而及時的公共資訊更有利於調動社會各個方面的力量,政府果斷作出了每日通報疫情的決定。事實證明,及時通報疫情不僅有利於社會穩定,對群防群控也是有力的推動。

疫情監測與通報網路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疫情資訊的監測與發佈顯然是一項十分龐雜而細緻的工作。據毛群安先生介紹,“非典”期間衛生部之所以能夠及時、有效地完成每日疫情發佈,完全是因為我國衛生系統已有一個連通各級疾病控制機構的疫情監測與報告系統。 我國現有的疫情監測網路——國家衛生資訊網——始建於1998年。1998年夏,中國南方幾個省發生了百年不遇的洪災,如此重大的災情暴露了救災、防疫工作中資訊溝通的不暢問題。為此,國家決定建立國家衛生資訊網,由中央財政撥款一億元,各地地方財政再配套一億多元。由於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中央財政撥款重點向西部省份傾斜,以保證網路遍佈全國。2001年,網路建成並正式投入使用。

但是,在“非典”這樣的重大疫情發生時,衛生資訊網還是暴露出一些缺陷與不足。

首先,由於資訊網終端只通到縣,而縣以下的各鄉、村則要靠工作人員填寫疫報卡片後再用電傳、郵寄等方法上報縣裏,在面對突發疫情時,縣以下的疫情統計和上報就不能及時進入網路。

第二,網路中的報送內容設定不盡完善。例如,過去規定的報送內容是“有病則報”,這樣,像“非典”這樣的還沒有明確診斷的疾病就難以進入網路了。對於診斷不明的疾病,如何報告缺乏明確規定。

第三是疫情報送方式還不盡如人意。現有網路的報送方式是逐級上報、逐級核實,即鄉村報告縣,縣報告市……最後上報到衛生部,間隔時間比較長。因此,在大疫發生時,冗長的上報過程顯然容易貽誤決策的最佳時機。

據毛群安先生介紹,在抗擊“非典”鬥爭取得階段性勝利後,衛生部立即決定對國家衛生資訊網進行修建和完善,目前,項目論證已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之中。毛先生説,針對抗擊“非典”鬥爭中出現和遇到的問題,資訊網將會有很大的調整和改善。例如,未來的資訊網的終端必須延伸到鄉村;在報送內容項目中,必須增加“症狀監測”,即,對於一些不正常的情況,或尚不清楚的傳染性疾病也要上報;在上報方式方面,將過去的逐級上報改成“線上報告”,即:每一條來自鄉、縣的疫情報告都在報上一級的同時也在系統中直接到達最高層的衛生部,這樣既不影響層層核實,又可避免漏報、遲報、瞞報,同時有利於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在第一時間掌握疫情。

公共衛生體系的建設和完善

毛群安先生説,“非典”疫情的發佈為完善我國公共衛生事件通報制度開創了良好的開端。除了資訊網路和通報制度以外,衛生部正致力於加快和完善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按照計劃,我國要爭取用兩三年時間,做好這樣幾個體系的完善工作:疫情監測和報告資訊系統、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醫療救治體系、建立應急救治隊伍等。此外,要在更長一點的時間內,建成完備的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和衛生執法監督體系。

毛群安先生指出,目前我國的公共衛生體系與現實的要求還存在很大的差距,需要加大建設力度,加大資金投入。他説,“非典期間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就説明我們的投入還很不夠。公共衛生體系的建設,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然而,近年來,雖然公共衛生方面的投入在絕對數上增加了,但衛生事業費佔整個財政支出的比例卻大大下降。上世紀80年代,衛生事業費用佔整個財政支出的3%,而去年則僅為1.7%,這不能不説是個遺憾,也應是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同時,希望全社會關注和支援旨在保護廣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

中國網 2003年9月3日


非典型肺炎防與治
每日“非典”疫情發佈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