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殺率偏高 自殺研究及預防機構極度短缺

    12月3日至9日在北京心理危機與干預中心舉辦的首次研討會上,北京回龍觀醫院公佈了他們7年的調查結果:自殺已成為中國全部人口第五位、15至34歲人口第一位的死因。回龍觀醫院院長曹連元綜合這些調查數據指出:“自殺與心理危機已經成為中國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

    據悉,中國是世界上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總的自殺率為23/10萬,而國際平均自殺率僅為10/10萬,中國自殺率是國際平均數的2.3倍。

    但是,在這些數字面前,中國的自殺研究及預防機構的空白則顯得格外刺眼。日前,北京回龍觀醫院建立起了我國首家自殺預防的專業機構,使得有自殺傾向的高危個體和自殺者周圍的人群有了專業的救助門診。

    研討會上,來自海內外的近40位專家就自殺預防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美國QPR預防自殺培訓所主任Paul Quinnett博士認為,自殺作為一種心理、生物、社會、精神和文化的普遍現象是可以被理解的,並且自殺對於自殺者來説都是經歷過一種徹底的絕望、無望和難以忍受的心理痛苦後做出的行動。所以,預防自殺是一個新的、必須被所有社區和人們接受並採納的概念。

    記者了解到,雖然我國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出現了心理健康熱線或心理諮詢中心,但自殺人群並沒有因此而減少。來自珠海的主治醫師梁淩燕説:“如果誰真的想自殺絕對不會打電話或到醫院諮詢,諮詢的人通常還是處在憂鬱的階段,或者説是想聽聽別人的意見挽救自己,這畢竟是少數。而在我國,基本上都是由醫院來參與自殺的預防工作,好像跟其他機構沒有關係。所以,必須成立專門的自殺研究和預防機構,整合社會的各種資源來最大可能地減少自殺的發生。”

    一份最新調查報告顯示,我國獨立的自殺危險因素依次為:抑鬱程度重,有自殺未遂史,死亡當時急性應激強度大,生命品質低,慢性心理壓力大,死前兩天有嚴重的人際關係衝突,有血緣關係的人有過自殺行為,朋友或熟人有自殺行為。

    在國內,許多自殺者並沒有精神疾病,其自殺是在遇到強烈人際關係衝突之後迅速出現的衝動行為。70%左右的自殺死亡或自殺未遂者從來沒有因為其問題尋求過任何形式的幫助;60%的自殺死亡者和40%的自殺未遂者在自殺當時有嚴重精神疾病;全國的綜合醫院每年有200萬急診自殺未遂病人,但在其急診治療期間接受過精神科評估或治療的不到1%。而在國外自殺案例中的精神疾病患病率達90%以上。

    根據調查顯示,在中國659例自殺未遂者中,僅38%在自殺當時有精神障礙。許多自殺未遂者表現為衝動性自殺行為:37%的自殺未遂者自殺前考慮自殺的時間未超過5分鐘,60%考慮自殺的時間不超過兩小時。對於自殺未遂者來説,夫妻矛盾和經濟困難均是最常見的社會應激源。60%自殺者前兩天有一個急性誘發事件,一般是人際關係矛盾。

    專家認為,關注單一危險因素的自殺預防計劃不能顯著降低自殺率,預防工作應該針對暴露于多個危險因素的個體。因為多種危險因素同時存在才能致人自殺。而讓人吃驚的是,93%的有自殺行為的人沒有看過心理醫生。自殺的危險性隨著危險因素的數量增多而顯著增加:有上述一個危險因素或無危險因素的265例中沒有一個死於自殺,處於上述2至3個危險因素者中有30%自殺、處於上述6個或更多危險因素者中96%死於自殺。

    研究表明,每1人自殺會對周圍的5個人産生巨大的心理影響。

    中心的執行主任、專門研究中國自殺問題的加拿大人費立鵬指出:目前,中國的自殺預防工作缺乏一個全國性的計劃來協調整個研究工作,政府機構對這一問題的重視不夠,缺乏國家的財力支援,要協調多個機構的工作相當困難;此外,沒有全國性死亡登記系統和自殺未遂檢測系統,普通的全科衛生保健人員對精神障礙不識別,缺乏有效的評估心理因素的工具,亟需吸收並培養高品質的研究人員。

    針對這個現狀,北京心理危機與干預中心將制訂一個國家性自殺預防計劃,開展一個有盡可能多的、對自殺問題感興趣的不同單位和機構參與的全國性自殺預防研究項目。該項目將制訂各種自殺預防策略並對其成本效果進行驗證。

    據中心主任曹連元介紹,鋻於大多數綜合醫院缺少評估和治療精神障礙的醫務人員,因此中心成立伊始就已經與北京急救中心、安貞醫院、宣武醫院3家醫療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今後這些醫院一旦有自殺未遂者,中心將立即派專家趕赴現場為其做精神評估和治療。同時,從2003年3月1日起,中心還將開始提供一系列服務,包括經過專門培訓的專業人員提供的24小時免費熱線電話服務、全面的網上諮詢服務、專業的危機干預門診和住院服務,以及面向綜合醫院急診自殺未遂病人的24小時諮詢服務。

    曹主任表示,中心的主要目的就是減少自殺的發生,並在隨後的8年內將全國總自殺率降低20%。也就是説,我國將每年平均挽救5萬至6萬人的生命,預防40萬人自殺未遂。

    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林潔)

    

    《中國青年報》 2002年12月1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