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離接觸上海白領生活  

    8月4日中午,FM109帶著我安抵虹橋機場。這是今年我的第10次上海之行,與以往9次不同的是,這回到上海沒有纏身的公務,所以離開北京時的心情格外愉快。

    從外灘到新天地,從老虎窗到新獨院,每個上海人會有1000個喜歡上海的理由。每一個理由都有無數個細節構成。

    我此行的目的,就是要更為刻意地感受屬於老上海的細節,體驗新上海白領的生活方式。

    浪漫新天地

    靈動舊時光

    上海的新天地是一片“老年人覺得懷舊,年輕人覺得時尚、外國人覺得很中國,中國人覺得很洋氣的”神奇建築。這裡的房子屬於“弄堂公館”式建築,老式的石庫門和西洋味十足的白色廊柱氣勢恢弘。

    新天地一號是這片建築中有特色的一座私人會所,到這幢3層的洋樓裏來既不要會員卡也不要繳納會費,似乎僅僅是一個純私人性質的活動聚會場所。屋裏的歐式壁爐、沙發和八仙桌、太師椅相鄰而處,現代油畫和老式唱機悄聲訴説,海派文化在這裡得到了極致的渲染,使人驚訝東西方文化在屋子裏的每個角落都融合得完美而不落痕跡。

    被這家主人邀請,在這裡出鏡率極高的嘉賓,多是很熟悉的面孔。

    新天地一號不遠處的“TMSK透明思考”餐廳是上海白領鍾愛的一家餐廳,這裡的一切都與琉璃有關,近千塊色彩斑斕的方形琉璃磚拼砌出盛唐的輝煌氣韻。TMSK的大門是很低調的,僅為一扇簡潔的玻璃門,然而一進入餐廳,就立刻被炫目所震撼。目光所及、手足所觸,琉璃無所不在。無論是大門、吧臺、蘭花池、隔屏、墻面、穹頂、地板、窗戶、桌椅、燈具、食具,甚至衛生潔具的製作。在這裡,獨巨匠心的設計和精心的製作,一次次地令光臨者感到驚訝和讚嘆。

    正如我想到的,“TMSK透明思考”餐廳的確是張毅與楊惠姍藝術創作的延伸,餐廳裏辟出的一個小舞臺是上海師範大學表演藝術學院學生表演的實習場地。上演的是中國的傳統表演藝術,經常會有一些知名藝術家前來參與。

    上海的小白領們喜歡在“透明思考”的吧臺上喝一杯酒、喝一杯咖啡,隨意地看看琉璃進入生活空間的另一種姿態。映襯著餐廳中一種比昏暗柔和比燭光清晰的光線,我分明感到琉璃是嫵媚的、柔和的、脆弱的,也是堅韌的,像不安定的靈魂在竊竊私語。

    喝在沉積歲月

    每個星期日晚上,一支老年爵士樂樂隊,會在黃浦江邊上的一座哥特式建築裏的英式酒吧演奏爵士樂,這個酒吧就在和平飯店裏。

    美國的馬歇爾、司徒雷登,法國的蕭伯納,美國的卓別林,中國的魯迅,他們都曾經從這家飯店黃銅旋轉門外轉了進來,走在吸去了所有聲音的紅色地毯上。因為歲月而泛黃了的白色大理石,即使是在最齷熱的夏天,也是清爽而典雅的。飯店裏的英式房間裏生著壁爐,美式房間裏有銀燭臺,西班牙式房間裏放著老式的高柱子木床……如今上海的白領人士喜歡到這裡喝咖啡,在老式的圈椅裏坐下,還沒有等到自己叫的咖啡,已經聞到了那香氣。那是多少年來,多少杯熱咖啡在點點滴滴的地方留下來的氣息。

    這就是上海獨有的氣息,這樣的夜晚值得我們反覆回味,時空交錯,如夢人生。

    吃在花園洋房

    8月5日,我的好朋友,文匯新民報業集團的資深編輯劉琳約我一起在席家花園共進晚餐。

    一百多年過去了,紅瓦白墻的花園洋房老舊了,門窗油漆斑駁,墻上的常青藤梳爬成一派生機,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這裡成了上海故事的不朽背景。

    東平路一號席家花園是一幢獨立的西班牙式別墅,它原先是民國政府中央銀行行長席德賢的寓所。經過精心的裝修,無論是廊柱、門庭、高高的護壁板和大理石面子的壁爐還是枝形吊燈,都刻意復原昔日的古典主義風格。這裡的幾道家常菜是老上海幾十年也吃不厭的:響油鱔糊、紅燒獅子頭、雞鴨血湯……

    席家花園一開張,就應驗了一句老話:近悅遠來。張國榮來過,曾志偉來過,譚咏麟來過,謝晉的恒通公司近在咫尺,老爺子是常客;1999年初夏的某一天,一個戴墨鏡的洋人破門而入,兩個彪形大漢一左一右保著大駕。“那不是邁克傑克遜嗎?”有人驚呼,舉座皆歡。

    走在歷史雍容

    朋友建議我一定要到多倫路走一走。憑她30年來一直在上海生活的資歷,我欣然接受。

    多倫路緊緊地與這條繁華的商業街連在一起。但它不喧囂,也不跼踀,因為這裡曾經留下過無數文化名人的足印,每棵蒼鬱的大樹可以作證。

    550米長的多倫路是一條鬧中取靜的步行街,從街道尺度、環境綠化、城雕小品的安排到公共服務設施都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實現展示文化內涵的同時,多倫路在多元化功能開發上照顧到了上海市民日益提升的生活趣味。路上的鴻德堂是一座基督教堂,每到週末仍然可以聽到做彌撒的唱詩歌聲。而作為西方宗教建築而採用中式飛檐翹角的建築樣式,在國內也許“僅此一家”。底樓改做“蘇韻閣”,繡娘的表演應該凝神屏息地欣賞。

    多姿多彩的多倫路,即使每隔一兩個月再度檢閱審讀,又會發現新的景觀。漫步在多倫路上,我覺得好像走在中國現代史的字裏行間。

    零距離

    感受國際時尚

    坐在滿街梧桐樹的衡山路,吃著哈根達斯的抹茶冰激淩,我驀地感覺到每一處都是時尚。

    走在上海的市區,你會看到比以往更多的頂級品牌廣告和他們開出的大規模的專賣店,夏奈兒、路易威登、康納利、ESCADA、普拉達、卡迪亞、BOSS、克裏斯汀迪奧、傑尼亞、LOEWE、TODS、DCBG、WOMN、HUGO等等。HERMES愛馬仕在上海恒隆廣場的專賣店裏,我看到不僅包括男女時裝、絲巾、領帶、真皮手袋和手套以及皮制配飾、皮鞋甚至餐瓷水晶銀器、各种家居都一應俱全。顯然是與世界同步。

    8月6日上午,我在朋友就職的報社轉了轉。坐落在威海路上46層的文新報業大廈的確是中國新聞辦公機構的旗艦,每天出入這所建築的同行與國際水準也應該是零距離。

    上海很多白領的辦公環境都不錯,緣于上海人一貫的細緻和精彩。這一點從上海的計程車上就可以看得出:車上的座椅套每天都會更換,用一塵不染形容並不為過。

    位於紹興路上的漢源書店是上海白領人士鍾愛的購書場所,漢源書店是由一位知名藝術人士創建的。像國外的書店一樣,這是一家集書店、藝術品博物館和咖啡屋于一體的書屋,勝在一份恬靜優雅的氛圍。

    書店有歐洲風格和中國傳統風格兩個空間,分別按西洋和中國風格裝飾,人文氣息濃厚。漢源書店定期會舉辦各種藝術作品展,類似歐洲文藝沙龍的風格,難怪令人無法拒絕。

    每到上海一次,就會發現一點她的新變化。然而上海不變的是她的悠閒,上海人的生活底色就是弄堂裏的一種日常生活的安詳實用,而今延伸到坊、吧、塘、廊。上海不變的還有不論什麼時候,他們都在呵護著舊城留下的一磚一瓦,一街一坊。

    滄桑與時尚的親密接觸,是我此行上海的最大收穫。

     《北京晨報》 2002年8月13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