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org.cn












選戰分析
| | | | |

台灣年底“二合一選舉”:選情異常火爆 供需嚴重失調


    劉紅

    隨著台灣地區年底“立法委員”和縣市長選舉日期的逼近,台灣社會的選舉“熱季”又到來了。連日來,已經報名參選的各黨各派候選人無不鉚足精力為選舉造勢,他們或奔走于各個競選場所,或活躍于城鄉選民中間。助選熱的出現,説明12月1日舉行的“二合一選舉”選戰已經提前開打。

    事關重大

    政治選舉本身就是重新劃分政治版圖,朝野政黨和有志從政者看重此次選舉並不奇怪。不僅如此,年底選舉具有“四個第一”的特點,更使得朝野政黨無不全力以赴。

    首先,是台灣政黨輪替後的第一次選舉。去年3月選舉完成後,勝者和敗者都出現強烈的“選後反應”,此次選舉成為“選後反應症”的總爆發,對如何解決首次政黨輪替帶來的不適應,特別是未來“國會”政治生態、政黨板塊撞擊和分合、如何籌組“聯合政府”、如何迎戰2004年的台灣地區領導人換屆選舉都有指標性意義。第二,是第一次不會産生多數黨的選舉。經過十多年來的政治演變,深受李登輝之害的國民黨實力快速下滑,因為國民黨分裂而上臺執政的民進黨又失誤過多,兩大黨不可能取得過半席位,其他黨則更不可能。“三黨不過半”的結果,使得選舉利益分配更難,選舉後“憲政矛盾”和“憲政危機”只會繼續加劇。第三,是第一次加入兩個有實力政黨參選的選舉。成立於去年3月31日的親民黨和成立於今年8月12日的臺聯黨,歷史不長,問題不少,但決不是簡單的伴舞者,兩者相加要搶走四分之一弱的席位,打破了以往的“一大一中一小政黨格局”,瓜分選舉大餅的賭局為之出現“五虎搶食”的局面。因此,選舉的激烈程度和變數之大則可想而知。第四,是第一次在經濟負增長的環境中進行的重量級選舉。台灣“立委”選舉進行過3次,每次選舉時的經濟增長率都在5個百分點以上。此次例外,由於民進黨的執政失誤導致經濟蕭條日重,今年負增長已成定局。這種背景為此次選舉罩上了難以揮去的陰影,成為民進黨難圓“立院第一大黨”夢的主因,為泛藍軍對付泛綠軍的文宣戰提供了富有説服力的素材,也成為選民對此次選舉缺乏激情的原因。

    “二合一選舉”事關重大,涉及的因素也多。比如:“三黨不過半”的現實,成為朝野政黨的競選方針和選後問政的基本出發點;泛藍軍六成、泛綠軍四成的選票格局,導致同一陣營內的不同政黨因為票源高度重疊,選舉結果呈現反比例關係;大陸政策成為主要文宣內容,泛藍軍突出表現為“接受九二共識,取消戒急用忍,促進兩岸三通”,泛綠軍突出表現為公開宣揚“‘九二共識’就是要消滅‘中華民國’,吞併台灣”;公共政策對民進黨有一定的殺傷力,民進黨的執政優勢受到重挫;選舉文化影響甚大,一是沒有錢不參選,花大錢辦選舉。二是賄選方式多樣,各黨廣為盛行。三是助選抹黑化、謾罵普遍化。

    選舉靠政黨靠實力,非實力因素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運用得好當然可以彌補實力的不足,運用得差則也會影響實力的發揮。總體上看,以“台獨”為主體的政治意識、以抹黑為主體的競選手法,很難得到絕大多數選民的認同。

    各有所圖

    從參選登記情況看,可以説是人多擠破頭,參選大爆炸。23個縣市長寶座,總計有90人角逐。登記參選的有國民黨23人,民進黨22人,親民黨6人,新黨、綠黨各1人,無黨籍為37人,當選成功率為25%。168席區域“立委”和8席原住民“立委”,總計458人角逐。登記情況是國民黨98人、民進黨83人、親民黨61人、臺聯39人、新黨33人,當選成功率為38%。至於41席不分區“立委”和8席僑選“立委”,則由有關黨派內部自行瓜分。選情異常火爆,供需嚴重失調,顯見朝野政黨參選熱情之高。

    民進黨要爭“第一”。執政1年多來,台灣當局吃足少數黨執政的苦頭,在無法取得“立法院”絕對優勢的無奈下,定下“立院最大黨,縣市不能讓,雙雙拿第一”的超高目標。只是選情一直欠火候,因此調低調門,對外聲稱在“立委”選舉中力爭比國民黨少5席,縣市長方面維持原有態勢。國民黨要保“江山”。去年3月慘敗的國民黨,此次選舉成為部分翻本的一次絕佳機會,表示決不會放棄經過爭取可以拉到的任何一位選民,決不會放棄經過爭取可以保住的任何一席“立委”。失“江山”容易,保“江山”和打“江山”一樣困難,此次當選85席以上即為勝利。縣市長選情因為泛藍軍不合作,很難有大的突破。親民黨要定“版圖”。親民黨成立時間有限,此次選舉不僅成為檢驗親民黨實力的機會,也將決定親民黨將能搶到多大的“政治大餅”和圈定多少“政治版圖”。由於困難重重,親民黨把勝選目標由當選“立委”60席降為40席,但發出了要當“立法院第一好黨”的豪言。新黨是要圖“生存”。近年來新黨挫折不斷,此次選舉中又和同一陣營內的親民黨票源嚴重重疊,面臨“泡沫化”的威脅,因此闖過得票5%的“政黨門檻”是當務之急,防止由“甲A”降為“甲B”,避免從政黨運作行列中被排擠出局。臺聯黨要攪“渾水”。在島內大都估算臺聯黨只能獲得3至8席“立委”的情況下,不知天高地厚的臺聯黨提出要當選“30到35席”,被國民黨清除出黨的李登輝更是要讓臺聯黨成為“第一大黨”,這已經不是在“大話選舉”,而是在白日做夢。

    各黨都有目標,只是預定目標與選舉結果肯定有距離,這就是選舉的不確定性。

    各顯神通

    各有所圖的朝野政黨,為將藍圖變為現實,你有你的高招,他有他的絕活。隨著選舉期的臨近,各種“勝選寶典”會越來越多,“制敵招式”會層出不窮。

    民進黨充分利用執政資源。確切地説,民進黨執政不行,競選還行,無論是競選策略還是選情評估都比較務實、到位。針對支援率不高和人才欠缺的現實,採取“低額提名”,以確保入圍人選當選;作為執政黨,提出“國家要進步,台灣不走回頭路”、“拼經濟、改國會、掃黑金、救土地”的文宣主軸;因為擁有行政資源,所以“府、院、黨”分進合擊,台灣當局領導人、張俊雄、謝長廷為黨籍參選人密集站臺呼號,加大宣揚“台獨”的力度;面對臺聯黨的假幫忙真搶票、危及約20名參選人的行為,提出要與臺聯黨相互區隔,民進黨的難度在於頑固堅持“台獨”立場。

    國民黨注重發揮既有優勢。國民黨擁有其他政黨無法相比的人力、物力、財力,尤其是通過黨務改造,形象和實力大為增強。為了發揮原有優勢,一是除姦,撤銷李登輝的黨籍,穩住“反李”黨員和支援者,增強黨的凝聚力。二是立新,為獲得選民的信任,繼先後推出“孫中山”、“蔣經國”為主體的廣告後,提出“水總會幹、天總會藍”的政黨形象廣告,強調“搶救經濟為人民、融合族群為台灣”、“接受九二共識,鬆綁戒急用忍”。國民黨的難度在於還沒有從李登輝導演的衰退期中完全恢復過來。

    親民黨困境重重準備突圍。親民黨的選情一直不好,一是在泛藍軍六成、泛綠軍四成的票源結構下,身居老三的親民黨空間有限;二是在泛藍軍陣營內部,選舉合作未成,親民黨又和新黨票源嚴重重疊,新黨的高額提名影響親民黨參選人的當選率。三是缺乏選舉經費與人才,在以金錢為後盾、明星為廣告的台灣“立委”選舉中極為不利。四是民進黨從分化泛藍軍出發,製造“扁宋會風波”干擾親民黨的選情。為此,親民黨提出了許多“打拼為台灣”的競選文宣,繼續利用“宋楚瑜人氣”拉抬選情,重點突圍。親民黨的難度在於無力改變原有的政治態勢。新黨重點放在提升得票率。為避免“泡沫化”,新黨是“高額提名”、“廣種薄收”,只要具有得票可能的黨員都被派往搶票地區,在確保重點人物當選的情況下,依靠33名參選人的得票數,湊足過政黨門檻所需的約50萬選票。並且提出“選人不選黨、選票要負責”的口號,強調其參選人形象好,壓縮政黨對選舉的影響。此外,新黨主打“兩岸關係牌”,顯示自己在促進兩岸交流上的特殊作用,以吸引部分反“台獨”的選民。新黨的難度在於內部矛盾沒有理順。臺聯黨靠“大嘴巴”醜態百出。臺聯黨的競選策略簡單、明確,一群沒有主見又不甘居政壇次要席位的失意政客,在“過氣老人”李登輝的帶領下,赤裸裸地宣揚“兩國論”、惡毒咒罵國民黨、漫無邊際吹捧自己的選情。臺聯黨的難度在於該黨公開與主流民意對抗。

    選舉結果對參選人而言,是“人人沒把握,個個有希望”;競選過程對參選人而言,是“遊説選民,死的説成活的;穩住選情,死馬要當活馬醫”。對於選舉,政黨關心的是能選上幾席,參選人關心的是能否選上,民眾關心的則是社會、經濟如何搞好,兩岸關係如何好轉。為選舉忙得熱火朝天的朝野政黨,對此又能有幾多體會!

    《中國青年報》 2001年10月25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