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傳媒的三張面孔

    三月,儘管兩會是熱點,伊拉克局勢是焦點,但三八婦女節仍然不可抗拒地吸引著媒體的視線,電視、電臺、報刊、網路紛紛推出了女性專題。三八節時的女人與日常的女人不同嗎?三八節時媒體改變了面孔嗎?

    為此,本報婦女調查研究中心、“傳媒守望”專欄聯合策劃了這個專題,我們選取了三家媒體的女性專題進行採訪、分析,央視是受眾面最廣的電視媒體,其兩檔節目在觀念上的碰撞意味深長;新浪代表了新興的網路媒體,其專題定位對年輕一代女性的影響不可小覷;國際先驅導報雖然是媒體新軍,但推出的三個女性專版卻十分大氣。

    透過媒體,我們看到女人正在改變,她們的生活方式更加多元,她們的視野更加開闊;我們也看到,也有女人仍未改變,她們仍然只是生活秀場上的主角,只是消費主義時代的弄潮兒。透過三八,我們看到媒體正在改變,關注女人不再只是傳媒的應景之作,而成為了媒體完善自身的契機;我們也看到,也有媒體改變欠當,三八節變成了商業作秀的舞臺,變成了媒體吸引公眾眼球的商業招貼。

    我們關注三八節期間的傳媒與女人,因為三八節已經改變了女人,還將繼續改變女人;三八節正在影響傳媒,還將更深遠地影響傳媒。

    

    國際先驅導報:尊重和紀念

    在3月7日的《國際先驅導報》中有三篇關於女性的重頭文章。第三版整版的篇幅登載《誰説戰爭讓女人走開》,文章是三位新華社戰地女記者從科威特、加沙、巴格達發回的報道。

    社會版“世界女性生存狀態調查”,也是三篇文章,分別是美國、英國、日本女權主義的過去和現在。編者按中這樣説:在婦女節到來之際,重提婦女解放是個老話題,但卻是個不能不提的話題,在婦女解放的道路上,女性自我認知和價值的定位、媒體對女性定位的引導、男性對女性價值的認同和尊重等等都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娛樂版的專題是“女性電影超越性”,此版介紹了幾部女性主義電影的故事梗概,這些電影大膽描寫了女性面臨的問題,超越了女性主義的界限,成為人性的宣言。

    

    媒體自述:

    范偉國(《國際先驅導報》主編):我們是一份新報紙,2002年6月6日才創刊,今年是我們報道的第一個“三八”節。往年媒體“三八”節的報道都很類同,今年正好有這個國際大危機,我們確定了女性與戰爭這個選題,通過戰地女記者的眼睛,來看戰爭中的女性。

    在社會版,我們做了國際女權主義的現狀,當時我們想,做國際問題應考慮一下國內最關心的問題,把國際問題與國內的關注點結合起來,編輯查了一些資料後,做了世界女性存狀態調查這個選題。

    文化版上做了女性電影的一個選題,是從文化的角度對女性話題的關注。

    周慶安竇晨(編輯):

    做《誰説戰爭讓女人走開》專題的想法是希望能夠表達一種來自媒體視野的人文關懷。

    我們很慶倖有三位女性記者活躍在戰爭的前線,從她們的筆下寫來的故事不但有人文關懷,更有女性的同感,其實她們的採訪比男性記者付出得更多,正因為這樣,在她們的付出中采寫的故事才更加動人。

    

    讀者評説:

    閔女士(文摘報編輯):《國際先驅導報》的這些文章很好,它非常嚴肅地關注女性佔主導性地位的問題,雖然戰爭的話題有點沉重,但今年的三八節正是處在這樣一個大的國際氛圍中。我們以往從電視上看到的都是像水均益這樣的男性在報道戰爭,這組報道中,女記者站在了前列,而且她們那麼優秀。即使是娛樂版也不是去炒明星,找花邊新聞,女性主義的電影我以前還沒有看到這樣單獨列出來介紹,很不錯。從形式上看,有新聞時事,也有文化資訊。顯然,這是報社有準備、有策劃的選題。

    袁女士(某報編輯):這天的這份報紙讓我眼睛一亮.我尤其喜歡“世界女性生存現狀調查那一組文章.有青年女性的觀點,也有經過女權運動洗禮的男性的觀點。挺有資訊量的。但美中不足的是有的標題和小標題不太準確,如一名英國男子通篇強調的是“今天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女權運動”,小標題卻用了他的帶自我解剖意味的一句話“男人自稱女權主義者是個笑話”,這句話如果沒有上下文,很容易引起和主要資訊相左的誤解。編輯為什麼選這句話做標題呢? (采寫/宋美婭)

    

    央視:兩檔節目兩種觀念

    3月7日《為您服務》推出了“三八”特別節目《快樂女人》。節目分為“快樂女人”“特赦男人”兩部分。“快樂女人”講了運動女人、酒吧女人、購物女人、家務女人、零食女人、美容女人、網路女人、汽車女人8個女人的休閒方式;“特赦男人”則提示女人要在“三八”節讓男人解放,幫男人健身、為男人買內褲、為男人美容、為男人做一頓好飯等等。

    3月8日,《半邊天》推出了“三八”特別節目《今天》。該節目採用全現場方式,通過主持人對7位不同社會地位、不同生活狀況、不同工作環境的女性嘉賓的現場訪談,表現當代女性的生存狀況,展示她們人生中的歡樂與痛苦、信心與困惑、美好與創傷。節目中還有一位男嘉賓出場,以自己的生活經歷闡述男人與女人的理解與溝通。

    

    編導自述:

    鄧鳴亞(《今天》編導之一):在高速發展的今天,生活給人們帶來了眾多發展機會,同時,也帶來了從未有過的心理挑戰。迎接這種挑戰的不僅有男人們,也有女人們。

    在傳統意識和現代觀念相互滲透與轉換的過程中,女人要獲得自我的發展與價值的實現。在生活與工作中尋找到自身可能的最佳位置。這也就派生出了今年“三八”特別節目的主題:疾變時代中的美麗人生。

    

    公眾説話:

    國林(北京某公司經理):我很少看女性節目,偶爾看了央視的《今天》,覺得很新奇,沒想到當代女性的生存狀態這樣豐富,生活方式這樣多元。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個開修理廠的女孩,她説自己的理想是當勞模,這很有意思。談到自己因為幹活手太粗糙,擔心是不是有人願意與自己“牽手”,也很真實。節目中的男嘉賓説,現代社會分工的改變給女性帶來的變化更多,男性的變化較少,我很認同,看來我們男人還需要更多地了解女人,並更多地改變我們自己。

    劉女士(電視編導):看了《快樂女人》,覺得很沒勁,很庸俗。我們女人都這樣嗎?去泡吧?去美容?去購物?我們用誰的錢去泡吧?去美容?去購物?

    《為您服務》應該為大多數女人服務,為什麼就不反映下崗的女人、招聘會不要的女人是怎麼過日子、怎麼過“三八”節的呢?節目後一部分“特赦男人”讓人更不舒服,完全是討好男人。

    周先生(傳媒工作者):《快樂女人》這個節目不好。多次稱我們為“糙老爺們”,對我們男人很不尊重。另外,“三八”節應該是我們給女士們送花送禮物,讓女士們休息、放假。這個節目卻説要讓老公休息、要女人給老公買內褲、親自動手為老公美容、做拿手菜犒勞男人。還説要給男人“解放感”,要把男人當英雄崇拜,男人是家裏的頂梁柱等等,這都不對吧?(采寫/孔見 王郡)

    

    新浪網:都市女性的生活秀

    3月8日新浪網在首頁顯著位置推出了三個“三八節專題”,分別為“吃情歲月”“女性健康大行動”及“都市女性創意生活特別策劃,其中“創意生活”分為休閒篇、愛情篇以及職場篇三部分。在這樣一個有特殊意義的節日裏,當有些媒體回顧世界婦女運動歷史,製作以追求男女平等和維護女性權益為話題的節目時,新浪網則從另一個角度選擇了極為生活化和輕鬆化的“女性創意生活,以此來慶祝和關注婦女節。 編輯自述:

    韓江娜(“創意生活”專題策劃人之一):之所以搞這個策劃是因為我們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婦女節對女性的意義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在歷史上,國際勞動婦女節是為紀念婦女運動而設立的,而以前的這種意義對現在的年輕人已逐漸模糊,對她們而言節日要具有新的含義和方式,比如説這種創意生活。

    由於策劃時受眾對象就定位為像北京、上海這種都市裏的白領女性,宗旨就是要為她們的生活和需求提供資訊以及服務,不想涉及女性權益、婦女運動等一些比較大的話題,還是想突出女性的女人味兒,儘量把節目內容做得輕鬆和休閒化。另外還希望通過這種形式的節目啟發女性,讓她們對自己有新的認識,在生活中有新的發現,讓年輕都市女性的生活充滿新鮮感、充滿活力。總之就是要追求一種精緻的生活。 公眾説話:

    寧子(首都師範大學學生):新浪網的“創意生活”從最貼近生活和女人生存方式的層面,打開了一個對話和交流空間,展露了女性的各種意識和趣味,體現了一種對“不同”的尊重。以“遊戲”性的方式面對話題,很有趣味性。不褊狹,有觀看兩性的視角,雖然打著“三八”與婦女的大旗,但在家庭、職場、情感關係中呈現人的狀態,比較充實。

    張京(首都師範大學研究生):內容很豐富,思想性卻顯不足,對女性的各種生存狀態缺乏更高層面的把握,缺乏對大眾的方向性引導,應該更敏銳地發現一些問題,抽象出來供大眾進一步探討。如《女人幸福十要素》,哪些是純粹以女人的經驗談出的,哪些是為了迎合而後才有的幸福?《找個極品男人把自己嫁掉》,它的觀點是普遍經驗的概括嗎?為什麼有這樣的概括?男人對這樣概括的反映和體驗是什麼?他們的壓力主要來自自身還是社會期待?

    秦咏(廣東某中學教師):新浪網作為一個綜合性網站,其女性頻道似乎不太關心女性的社會問題,平時如此倒沒什麼,但在“三八”節時推出的女性專題也只是單純的生活秀,就讓人失望了。實際上氾濫于網路之上的享受主義的人生觀、似是而非的愛情觀對現在的女孩影響太大了,女性不只是物質生活的消費者,她們面對著複雜的人生問題。媒體工作者應該有更廣泛的視野,不要把女性塑造成生活的享樂者,感情的迷茫者,事業的無助者。(采寫/張寧 華寧)

    

    《中國婦女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