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花們的生活要變了  

     ●母親只能在刺繡上表現自己的夢想,而我要實現夢想

    ●當你看見希望的時候,你的幽默感就回來了。你甚至可以逗你的父母……

    ●我不相信自己的成就,然而這都是真的。我,一個貧困的農村女孩的生活,要改變了

    

    柯秀花家最引人注意的裝飾,是一張色彩絢麗的繡花布。這張裝飾布被小心地擺放在三床折疊好的被子上。堆放著被蓋的土炕,佔據了客廳三分之一的面積。裝飾布上表現的是中國傳統的關於愛的主題:小鳥唱歌,鴛鴦戲水,獅子玩繡球。

    穆斯林女孩秀花,羞澀卻又伶俐。她説那張母親多年前做成的裝飾布,將母親的夢想定格在了一塊棉布上。“母親渴望更好的生活,像鳥一樣自由、幸福。然而,夢想落空了。因為她是文盲。她甚至連自己繡在布上的字都不認識。”

    母親繡出來的字是“雙喜”和“會説話的鳥。”15歲的秀花發誓要過一種不同於自己母親的生活。“她只能在刺繡上表現自己的夢想,而我要實現夢想,”秀花説。

    然而,對秀花這些貧苦的女童來説,想像總是比做起來更容易。秀花在10歲的時候,就不得不輟學以幫助家人幹農活。事實上,在能夠擁有一個夢想之前,她必須掌握一門生存的技能。而這門技能只能在學校和家庭以外的地方獲得。

    秀花的父親只念過小學四年級。

    父親給秀花和她妹妹的教誨是,期望過高會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尤其是對女孩子來説。秀花父親的話,在穆斯林集中居住的固原縣是頗具代表性的。固原是中國西部寧夏最貧窮的地方之一。

    “傳統的穆斯林信仰,並不贊成女孩同自己家庭以外的男性一同參與社會,”固原黑城鎮穆斯林女子小學的副校長母慧琴説。秀花曾在這所小學就讀。從前,穆斯林女子是不允許同男子坐在一個教室裏上課的。

    固原坐落在寧夏的南部山區。有數字表明,固原51萬人口中,42%是穆斯林。在5833個輟學的女童中,65%是10-16歲的穆斯林女童。

    如此高的輟學率,同前年百年不遇的大旱有關。這場旱災持續了15個月之久。母校長説,許多家庭只能讓自家的土地荒了,因為即使是種了莊稼,也是顆粒無收。

    母校長本人也是穆斯林。她注意到,通常是女孩子犧牲自己的前途,以幫助家庭渡過難關。“家長們常常認為,如果讓他們的女兒輟學,就可以節省一些錢。”

    但是,秀花卻説她和妹妹退學,“並沒有使家裏的經濟條件有任何改善。我們仍然欠了12000元的債。為了還債,父親只好到其他省去做建築工。”

    當地的老師和科技人員迫切地尋求一種能幫助貧困女童自立的方法,倘若不能使她們重返校園的話。“我們走訪了那些貧窮的父母,告訴他們不要只看眼前,要看得更遠一些,”母校長説。

    秀花回憶説,她父親拒絕她再回學校唸書。説那是浪費錢財和時間。他相信女孩子結婚以後,生活就會好起來。“聽了父親給我老師説的那些話,我很傷心,自己躲在門後哭了,”她説。

    當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旨在幫助輟學女童的非正規教育項目,五年前在固原縣啟動時,秀花這樣的女童所肩負的生活重擔,終於被卸下來。

    “我們告訴輟學女童自立和被人尊重的生活會是什麼樣的。為了幫助她們掙脫貧困的枷鎖,我們開辦了訓練班,教她們一些實用技術,”寧夏科協青少年工作部的副主任劉春林説。

    對母校長來説,為女童提供受教育的機會簡直就是一項使命。“看到那些穆斯林姐妹,僅僅因為自己沒有生存技能,就得依靠男人,無論是父親還是丈夫,我就感到心痛,”她説。

    實用技術的培訓班,從簡單的縫紉、刺繡技能到複雜的抗寒抗旱的玉米、小麥以及西瓜的種植技術等內容都包含了。“我們請當地的專家培訓輟學的女童,這為她們提供了一張擺脫貧困的通行證,”母校長説。

    在過去的兩年裏,技術培訓使受益的輟學女童人數達到了1800名,其中50%是穆斯林女童。固原縣科協主席劉子仁説,大多數的女童都很好地掌握了新的知識。

    在縫紉培訓班,從沒見過縫紉機的秀花學會了裁剪、縫紉男女服裝。每天在幫助母親幹完家務以後,秀花都要練習裁剪和縫紉技術。她幻想著能成為一個裁縫,過衣食充足、沒有債務的生活。

    除了為家人做衣服外,秀花靠幫村裏人做衣服,掙了一些零花錢。

    秀花為村民做一條褲子,只收五元或六元的加工費。這比鎮上裁縫的收費便宜一半。“那些村民也很窮。我不想多要他們一分錢。我掙的錢和城裏人比,不是大錢,但是,可以幫母親買一些鹽和牙膏一類的日用品,”秀花説。

    她説當自己掙的錢能貼補家用時,她感覺到了希望。而“當你看見希望的時候,你的幽默感就回來了。你甚至可以逗你的父母……”

    秀花承認,她開玩笑地責備過父親穿自己為他做的西服,因為父親曾經堅決反對她參加培訓項目。現在秀花夢想著能像她朋友楊艷那樣,開一個縫紉店。

    有一個兒子的22歲的穆斯林母親楊艷,僅僅上過兩年小學。由於女童非正規項目的開展,1998年,楊艷第一個在村裏開了縫紉店。這個小生意每月大約能給她帶來600元的收入。“縫紉店的收入幫助我丈夫讀完了電大的法律教程,獲得了大專文憑,”她驕傲地説。

    “非正規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阻止貧困的蔓延,阻止女童所面臨的苦難,”北京中國科協青少年工作部部長牛靈江説。

    “女童是未來的母親,”牛部長指出。母親的生活品質將會影響到孩子。所以,“從長遠來看,幫助女童就是幫助未來的家庭。”

    她的話在寧夏地區那些非穆斯林女童中間引起了共鳴。“貧困是沒有歧視的,無論你是穆斯林還是漢族,”朱紅梅感嘆道。朱紅梅住在固原縣北面300公里處的鹽池縣曾記畔村。

    這位19歲的漢族女孩,對非正規教育項目充滿了感激之情。“它不僅使我沒有墜入貧困圈,而且還幫助我確立了可行的未來目標,”她説。

    高中輟學的紅梅,曾經打算到省會銀川找工作。但是,幾年前當地農業專家開辦了抗寒玉米栽培技術的培訓班,她便放棄了這一打算。

    1998年,她採用在培訓班學到的科學方法,種了兩畝地膜玉米。“雖然遇上了冰雹,我種的玉米畝産還是達到了350公斤,”紅梅説。

    儘管出生在農家,紅梅説她父親卻沒有教過她怎樣用良種種莊稼,而總是不斷地用一個品種。“結果是,遇上自然災害,辛苦一年,可能就一點收成也沒有。”

    紅梅的母親很是為她驕傲。“紅梅用玉米換回來大米和白麵。大米和白麵都是很稀罕的東西,一般只能過年的時候才能吃上。現在我們的主食天天都可以有米飯和白麵做的麵條,”她説。

    紅梅説,她家是少數幾戶度過了去年旱災的。“記得,父親以前總是擔心,乾旱時,怎樣讓我和弟弟不挨餓。現在,他基本上讓我決定下一季該種什麼。”

    她父親説,紅梅從培訓班學會了技術,他就不再擔心了。“有時候,我女兒讓我吃驚。她僅僅是一個十來歲的女孩子,但是種莊稼的事,比我還懂。”

    開始的時候,紅梅説她也不相信自己的成就。“然而,這都是真的。我一個貧困的農村女孩的生活,要改變了。”(赤樺)

    《中國婦女報》2002年5月3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