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等的背後———評人才市場的運作原則  

    2001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令,〖總則〗第三條規定:“人才市場活動應當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堅持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實行單位自主用人,個人自主擇業。”這一政策規定是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臺的,和以往的許多政策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已經失去傳統的“計劃”色彩,帶有“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特徵。根據規定,人才市場將按“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運作,用人單位和求職者都有“自主”權,雙向選擇,即用人單位有權“擇優”選擇求職者,求職者亦擁有“擇優”選擇用人單位的自主權。

    對於正在進行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來説,這一規定是一大進步。但是,由於目前我國正處在體制轉軌的時期,對市場帶來的弊端尚缺乏充分的補救措施,加之幾千年來傳統社會性別制度在我國的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依然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所以,如果對這一政策進行社會性別的分析,就會發現它尚隱藏著許多不平等不公正的因素。不同性別的求職者從這一政策中得到的機會是不平等的。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前期不平等:男女求職者獲得發展的機會不平等。

    我國傳統的繼承制度給男女兩性帶來了不同的發展機會。一般來説,家庭中的男孩仍被認為是家庭財産和權力的天然的繼承人,是這個家庭未來的頂梁柱和當家人,寄託著這個家庭的未來和希望。因此,家長往往都特別注重男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注重對男孩子的培養;而女孩子則被認為是遲早要嫁出去的,“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女孩子終究是要到別人家過日子,不如男孩更能管自家的用,所以其能否成才也就並不怎麼被家長看重。出於以上認識和判斷,家長一般都不願在女孩子身上進行過多的教育投資。在城市中,由於經濟文化的發展水準和獨生子女的原因,一般説來女孩子的受教育問題尚不算嚴重。但在廣大農村,女孩子受教育的機會往往會被人為地剝奪。如果同一個家庭的女孩和男孩的受教育機會發生了衝突,這個家庭一般都會毫不猶豫地把這個機會留給男孩。即便家庭狀況比較好的部分女孩子能有條件上學,家長對女孩子的期望值也不如對男孩子高,他們仍會把主要精力放在男孩子身上。

    “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性別分工制度也是影響女性發展的一個因素。我國傳統的社會性別分工制度從周代開始確立,形成人們根深蒂固的觀念。目前這一觀念仍有相當大的市場。出於這種認識,家長會人為地限制女孩子的人際交往和外向發展,從而導致女孩子只能在家庭內部做一些日常瑣事。一方面會失去了解外面世界、向外界學習的機會,同時也開闊不了眼界,容易形成內向的性格,不願主動去磨練自己和發展自己。

    “男主內、女主內”的社會性別分工還使人們認為,男人承擔著養家糊口的家庭責任,男人的發展狀況如何將決定著家庭的命運,所以男人只有掌握更多的本領才能挑起家庭的重擔。而女人的家庭責任只不過是操持一下家務,並不決定家庭的收入來源,培養好男孩子遠比培養好女孩子更為重要,而且,由於女人的家庭責任只是在家庭內部完成,承擔這樣的家庭角色是否具備科學文化知識似乎並不是那麼重要。

    男強女弱的社會性別角色定型觀念也在相當程度上限制了女性的能力發展。在人們的觀念中,“男人味”和“女人味”已經成為衡量人的社會化的基本標準之一。人們的文化心理對社會成員的社會性別期望決定,沒有“女人味”的女人和沒有“男人味”的男人都是難以為社會所接受的。在這樣的社會文化氛圍中,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都自覺或不自覺地按照統一的社會性別標準來塑造男性和女性的形象。“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固然已經過時,但是,社會所期望的好女性仍是賢妻良母型的溫柔女性,對於才能超群的成功女性,人們往往是冠以“鐵女人”或“女強人”的頭銜而敬而遠之。這种先入為主的社會性別角色定型和角色期望極大地限制了女性能力的發展,使得家長即使有條件也不願意把自己的女兒培養成能夠在社會上、在事業上頗具競爭性的人才。

    

    中期不平等:在求職過程中男女受到不平等的對待。

    女學生所學的專業確定了她們在求職中的劣勢地位。傳統的社會性別角色期望和社會性別角色判斷使人們普遍有意無意地這樣認為,即女孩子的理性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不如男孩子,所謂“頭髮長見識短”,因而不能在這些相關的學科領域和男孩子競爭。從心理學的角度講,這種自我意識和自我角色預期極其不利於女孩子能力的發展。也正是在這種觀點的指導下,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學生本人都會在學生選擇專業時傾向於讓女學生選擇語言學專業和服務性質的專業,而避開管理類和理工類的學科,結果造成在求職時,女生無緣光顧管理性質的領導職位和技術性質的高薪職位,而只能參加低技術、低薪水職位的激烈競爭。

    傳統的社會性別分工和女性的特殊生理狀況都影響到女性求職者的競爭優勢。目前,我國已經初步打破傳統的男外女內的性別分工模式,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走出家門到社會上去工作,但是,與此同時,女性仍承擔著幾乎全部的家務勞動。承擔過多的家務勞動,加上女性在生育和撫養子女方面承擔比男人更多的額外負擔,直接影響到女性在社會工作方面精力和時間的投入,更限制了女性勞動者在工作中通過不斷學習來提升自我的機會。因此,多數單位在錄用員工時都儘量避免要女性求職者,即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用人單位更傾向於選擇男性,而不要女性。

    傳統的社會性別價值判斷也對女性求職者造成不利影響。傳統的社會性別制度把女性置於附屬於男性的地位,長期以來不僅影響了女性的發展,也給人們留下了這樣一種假像,即女性生來就不如男性,認為女性生性就是婆婆媽媽的,優柔寡斷,辦事不利落,做事能力差,不可重用,充其量只能充當配角,甚至即使充當配角,有時還會礙手礙腳地影響了男同事的工作。出於這樣的偏見,用人單位在招人時也同樣寧願要男不要女。

    

    後期不平等:女性求職者在人才市場上的不平等待遇又強化了對女性的偏見。

    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影響了女性的發展和地位的提升。首先,由於一個人在社會上的地位和他對社會所做貢獻的大小,往往是由他的工作性質和他所完成工作的情況決定的。而女性得不到和男性相等的工作機會就意味著女性失去了展現自我、鍛鍊自我和實現自我的機會,這對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是一個主要障礙。其次,女性的低薪工作直接影響了女性經濟地位的提高,使得她們在家庭中不得不在經濟上更多地依賴丈夫。經濟上依賴丈夫會影響她們家庭地位的提高。第三、一般來説,高校的聲譽和招生情況如何,與它的畢業生的就業狀況是直接關聯的。由於女生在找工作時比男生相對處於劣勢,所以大學招生時考慮到這一點,就會人為地提高女生入學的門坎,以達到壓縮女生比例的目的。這就減少了女生通過高等教育提升自我的機會。

    工作崗位不如男性又會強化社會對女性的偏見,形成女性被動和服從的性格。如果一個社會上的重要職位都被男性佔領著,人們就會相信,國家必須由男性來管理和建設,女性是沒有能力管理好一個國家的,她們只能擔任配角,她們在國家的管理和建設方面是無足輕重的。這種認識就不可避免地助長了社會、家庭和學校對男強女弱和男主女從的社會性別角色的預期,並促使社會、家庭和學校培養和塑造女性的依附性人格。而且工作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社會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女性工作的性質決定了她們往往只能聽從男性領導的指揮,時間長了,這一方面形成了男性的主動和指揮別人的意識,另一方面形成了女性被動和服從的性格。可以説,工作既是一個人適應社會、從社會上學習、鍛鍊自我和提升自我的基本方式和途徑,也是一個人在社會上實現自我價值的最根本的方式和途徑。所以女性求職者在人才市場上獲得什麼樣的待遇和求職情況如何,從根本上影響到她們的社會地位和發展情況。

    (郟磊)

    中華女性網2002年5月1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