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無奈與熱切期待 ———女大學生直面熟視無睹的性別偏差  

    2001年8月,中華女子學院女性學系為了配合女性學導論課程的教學,拍攝了輔助教學片《熟視無睹的性別偏差———媒體中的性別》,旨在呈現媒體中熟視無睹的性別偏差(並非結論性的研究),以引起思考。為了便於課堂討論,本片集中為三個主題:

    

    第一,“定義女性”,主要呈現了媒體中對女性定義的偏頗。其中分為四個小主題:大地之母———媒體將女性的生命價值定位在生育上;聖女與妖魔———媒體中關於女人的悖論,女人不是罪惡的淵源,就是神殿裏的聖女;靚麗的風景———媒體中有時將女性作為被看的客體;曖昧的資訊———媒體中有些女性形象只是作為性的符號。

    

    第二,性別空間與差序,主要展示媒體對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的模式化與強化。也分為四個主題:溫柔的陷阱———展示了女性的家務勞動有時被魔幻化;傾斜的舞臺———呈現了社會舞臺的性別傾斜;未成熟的理性———呈現女性被定義為尚未成熟的理性;遲滯的腳步———主要呈現現代化過程中的性別差序。

    

    第三,期待女性,這部分主要展示了媒體中優秀的女性形象。表現了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女性的探索和追求;呈現媒體中多元化的、健康向上的、自主、自立的女性形象。

    

    當本片投入教學中的時候,學生們表現了極大的興趣。她們會情不自禁地議論片中的形象,並聯想到許許多多她們所看到的其他廣告形象。我們驚奇地感到,學生們真正處於媒體的重重包圍之中。那麼,學生們究竟對媒體中的女性形象怎樣評價?媒體對她們有怎樣的影響?她們對媒體有怎樣的期待?這使我們萌發了對本項研究的濃厚興趣。本課題的研究目的就是希望從社會性別平等的角度為媒體提供一些來自受眾的資訊,敦促媒體和社會有關方面為兩性平等作出努力。

    

    本研究通過對中華女子學院的本科女大學生的訪談,考察她們是如何看待該錄影片所展示的不同的女性形象。我們將研究對象確定為兩類學生,一類是新入學且從未上過有關女性學課程的學生;另一類是已經上過有關女性學課程的學生。每一類學生都分別看兩遍錄影,第一遍是看無聲片,即將原有錄影中的聲音抹去;第二遍是看有聲片,即未經過聲音處理的原片。同時每一類學生都選兩組,每一組學生都要接受兩次訪談,一次是看無聲片之後,一次是看有聲片之後。

    

    “變形”、“媚態”與“定格”

    

    在對訪談資料的分析中,我們發現被訪者多次提到“變形”、“媚態”與“定格”的概念。這些概念來自於媒體中某些女性形象留給她們的印象。

    

    被訪者所謂“變形”的概念一方面指身體的某些部位被“放大”、被肢解;另一方面指在價值評判上“扭曲”女性的人格。比如,在媒體的某些形象中女性的性特徵被擴大,女性的身體被肢解;又比如,在價值評判上,媒體中的女性形象有時是淺薄的、弱智的,甚至是“花癡”。她們説:“我覺得它是把女性形象變形了的感覺”,“就是把女性給扭曲了,或者把女的某一方面的特徵(生理特徵)拉得特別變形,變成那麼一點,去把它誇張”。“好像女人的意義、你的作用就在於你的美、你的漂亮,你有好的肌膚、好的笑容,那麼你的價值就高,我就欣賞你。如果你長得不漂亮,你長得醜你就沒有價值,我就不搭理你。”“那個選美大賽,只有她的下半身,沒有她的頭,可想而知人們是怎樣評價女性的。”“好像女的都受物質利益的誘惑,一顆鑽石就可以讓她嫁給他,一個什麼東西就可以收買她。”“‘清嘴’口香糖那個廣告———雖然畫面看起來好像挺平常的,不過那個廣告詞説得有點讓人接受不了,不過我第一次看清嘴的廣告是一個男生做的,男生問一群女生知道親嘴的感覺嗎?那些女人就好像一群花癡———我覺得這個廣告簡直叫人受不了。第二版廣告這個女的就好像勾引人的那種感覺,好像故意説那種話,勾引你,然後讓你突然再大吃一驚。”

    

    被訪者所謂“媚態”的含義是指媒體中的女性形象所表現出的功利性的獻媚。被訪者感覺媒體中的許多女性形象,無論是賢妻良母,還是展現形體美,表現溫柔,似乎總是在“討好、取悅別人”。

    

    “最讓我不舒服的一點就是所有的女人都在獻媚,不管她是賢妻良母,還是她在展示形體或任何一個形象,所有的笑臉都是功利化的,很媚氣的笑,不管她笑得多麼溫柔或怎樣,總讓你覺得有點去討好,取悅別人。”“很多曖昧的眼神兒,或者説,笑的時候都是那種很討好的笑。”“我不知道應該怎麼説,我就覺得整體意義上並不是把女性放在一個很高的地位上,而認為女人就應該是讓男人看的。”

    

    被訪者多次提到“定格”、“格式化”的概念。所謂“定格”與“模式化”,一方面是指女性形象被模式化。媒體中的許多女性形象總是在美容、瘦身、購物、享受,似乎形成了一個較為固定的模式。此外,女性被定位在家庭裏,被圈定在狹小的範圍內,走不出“框框”。“定格”與“格式化”的另一方面含義是指“一個迴圈過程”。這個迴圈過程是指媒體的暗示以及受眾的模倣所造成的模式化的女性形象的延續,用被訪者的話來説,即是受眾對媒體形象的“copy”(複製)。一些女性做洗面奶、減肥茶(的廣告),給我的感覺好像就是,女人永遠是圍繞著一些美麗啊等等,反正是一些很低俗的東西。”

    

    “媒體中的女人都是在美容、逛商場、買首飾,這跟現實有很大的差距。”“女人永遠與一些家務瑣事聯繫在一塊。”“我覺得從媒體中看,一個成功男人就一定在事業上有成就,而女人也許就是把家庭照顧得很溫馨,它是這樣誤導的。”“這是一個惡性迴圈———大家看了這個(指角色定型的廣告)好像就形成一個格式,就老愛模倣別人,好像女性就應該這樣一個套路。”“媒體中總報道那些負面的東西,而不報道一些成功的女性的事例,我想這樣會給女性造成不良的影響,就不會很好地激發她們。”“很多小孩的觀念都是從電視中得到的,他們就會受到那些負面的影響。”

    

    “工具”、“陪襯”與“誤導”

    

    被訪者對媒體的批評是,她們感到有時女性被“擺在工具的位置上”,只是一件“玩物”或“裝飾品”;有時是男士的一種陪襯,或是商品的襯托,在女性與商品之間“生拉硬扯”。這是對某些低俗心理的“迎合”,對受眾的“誘惑”,不僅貶損了女性的人格,往往是一種誤導,達不到介紹商品的目的。

    

    “我覺得女性被擺在一個工具的位置上———婦女只是一個生育的工具,傳宗接代。”“媒體中女性是一個玩物,只是被看的一個東西。”“漂亮的女孩總是處於一種從屬地位,一種裝飾品,像名牌服裝、手錶一樣,只是男人證明他們成功的一種方式。”“比如拍汽車的廣告,不介紹車的性能,而是車門一開,然後是一雙玉腿,人們的目光都被吸引到美女上去了,根本就忘了要賣的車。我覺得這完全為了迎合,利用美女來誘惑大眾。”

    

    “風箏與線”

    

    被訪者感到媒體中的兩性關係仿佛“風箏與線”,是一種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男人是女人的天空,是女人的全部。而男人與女人這種關係之間的連接紐帶是美貌、性與金錢;商家要滿足男人的感官需要,原因之一是由於女人與男人佔有資源的不均衡。

    

    “男人好像是女人心中的天空,但女人是那男人的一顆星,就是眾星之中的一顆星,然後男人還有別的東西。”“在丈夫的眼中,他的妻子應是永遠漂亮的,永遠是變幻的,媒體類似的報道也很多,可能他不願意像那風箏斷線一樣,他想一直控制她。”“給人的感覺,男人是奮鬥者,女人是享樂者,女性總是在購物,女性被塑造為花錢的,男的則是掙錢的,因而女性只有依附男性。”“男性擁有十塊錢中的八塊錢,而女性只擁有兩塊錢,所以商家自然要去滿足男性感官的享受。”

    

    憤怒、刺痛與無奈

    

    對媒體中女性形象的“變形”、“物化”等性別歧視與偏頗,被訪者的反映比較強烈。對有一些太暴露的、工具化的女性形象她們認為是對女性的侮辱,感到“憤怒”,有一種“被刺痛”的感覺。而對那些含有低評價(低智商、幼稚)和角色定型資訊的媒體形象感到“心寒”,認為是對女性的貶低、醜化與歪曲,不符合女性的現實狀況。同時又感到這種現象普遍存在,又有沉重的歷史淵源,因而“無可奈何”。

    

    “(暴露的女性形象)把一些東西給歪曲了,歪曲得不能讓你再看,是特別噁心的那種。”“太露骨了,讓人簡直覺得不堪入目,我覺得有一種刺痛的感覺。為什麼用那種方式來描寫女人?”“還有一個身邊的事實,就是新東安市場賣內衣的,有一段時間不是衣架模特在做廣告,而是真人廣告,旁觀者都是男的。我覺得簡直是違反人權了,廠家、商家真應該負責,但沒人去管。”“值得大家深思的是,男的大多都在做高科技的廣告時,比如掃描器、手提電腦等等,而女的就在購物呀,美容呀———真有一種心寒的感覺。”“有一個廣告把女性比喻成小妖精,我覺得挺奇怪的,幹嘛把女的比作小妖精,還是跟那紅顏禍水分不開。簡直是,咳!”

    

    媒體怎麼了?

    

    被訪者認為媒體中性別歧視與偏頗的原因主要是商業利益的驅動、文化潮流、思維的慣性與缺乏性別平等意識。

    

    關於商業利益的驅動,被訪者認為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企業與媒體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迎合了一些受眾的低俗心理,而忽視了社會效益。關於文化潮流,在價值觀上,過於推崇女性的美貌、性感、高消費以及男人對地位與金錢的追逐等等,誤以為這是一種現代性的特徵。文化潮流影響了媒體,同時媒體也推動了這種文化潮流,成為文化大合唱中的領銜主演。此外,是制媒人和形象代言人受腐朽的性別文化的影響,缺乏性別平等意識,雖然有時候歧視並非有意識的。

    

    “我覺得他們這樣就是過分地追求商業利益,沒有考慮到很大一部分社會利益。”“媒體應該更加尊重人,因為文明在某種程度上被商業利益腐蝕了。”“就是一種文化潮流吧。因為男人把女人看得不太重要,沒有地位,那麼當女人自己拍這些廣告時也許沒有去想得太多。”“製作廣告應該很多人一起來商量,怎樣做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這些廣告人就沒有性別平等意識,這些人還不就是社會上的人,所以,我覺得整個社會都沒有意識到性別平等的重要。”

    

    期望與建議

    

    被訪者希望媒體能夠尊重女性,客觀地反映女性的現實存在,在建設性別平等的文化方面起到先導作用。

    

    反映多元化的女性生活———在女性形象上,多表現有智慧的女性、有事業的女性,能夠給她們以鼓舞和激勵。因為她們感到有時遇到許多現實的問題,處在前進與後退的十字路口上,這時她們更“需要勇氣勇往直前”。

    

    她們希望媒體在性別角色上打破傳統的角色定型。希望男女共同營造一個家,共同經營一份忠誠的愛情。

    

    她們希望媒體表現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女性。她們喜歡有力量的女性。比如:喜歡女警察“可以抓壞蛋,維護社會治安,穩定民心”;喜歡一個廣告形象中,男女都在一起辦公;認為孫雯的電池廣告很有震撼力等等。

    

    建議建立媒體的性別監督機制———媒體表現性別歧視的形象應該受到處罰,包括罰款和行政、法律處罰。

    

    建議媒體工作者應該了解性別平等知識。

    

    建議性別專家參與媒體製作。

    《中國婦女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