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家暴意識亟需提升---三國法律專家研討錄  

    中、德、美三國對該“家庭暴力案”的模擬審理和裁決,充分體現了三個國家、兩大法係(大陸法係、英美法係)處理家庭暴力案件的不同特點。6月28日,司法及婦聯等方面的人士對此次審理演示進行了評點。

    

      比較借鑒取人之長

    

    孫力(最高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各個國家的法律制度都是在互相借鑒中發展的。現在國家法律制度對法係的隸屬關係越來越模糊,多呈融合發展之勢,以判例為主的英美國家也制定一些成文的法規,以法規為主的大陸國家開始更注重判例的指導意義。此次庭審演示使我們更直接地感受到國內外司法制度的異同,有利於檢察機關拓寬思路,更客觀地審視我們國家的審判制度,取長補短,借鑒他國。我國現行的審判制度的主體架構為大陸法係,現在又吸收了一些英美法係的東西,如強調控辯雙方的對抗,增加對抗意識,尋求通過辯論澄清事實以保證審判公正,這是一種進步。

    

    宋淩龍(陜西省高級法院副院長):

    

    庭審演示真實地反映了我國基層法院刑事庭審的情況,而不是刻意表演。中、德、美三國對同一樁案件的不同處理,體現三國法律文化的不同,對其進行探討,有利於我們互相借鑒學習。

    

    卞建林(中國政法大學博士):

    

    沉默權的內在精神是“任何人不得被強迫提供對自己不利的證言”。著名的“米蘭達規定”要求警察在逮捕犯罪嫌疑人,必須告知“你有權保持沉默,你所説的話在法庭上都可能作為對你不利的證據”。美國法律認為,如果沒有被告知這個權利,嫌疑人在警察的壓力之下,儘管也許並未被強制,其證詞的真實可靠性仍無法保證。

    

    德國也有關於沉默權的法律規定,並在實踐中普遍應用。在我國,2000年8月,遼寧省扶順市順城區人民檢察院在全國首次推出《主訴檢察官零口供政策》,使沉默權事實上首次見於司法規章。將來,隨著司法制度改革的推進,沉默權也可能會登錄中國的法律。

    

    趙玉玲(陜西省婦聯權益部部長):

    

    陪審團制度和判例制度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在以法條裁決為主的國家,實行陪審團制度缺乏基本條件,現階段在我國引入陪審團制度是不現實,也是不符合國情的。現行的人民陪審員制度彈性較大,只是就事實認定和裁決提供可行性建議。

    

    

    

    弱勢群體亟需扶助

    

    彼德.法斯特(德國柏林州法院庭長):

    

    此次庭審演示實現了我們的初衷:充分體現家庭暴力的危害性,在讓更多的弱勢群體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同時,在強勢群體中強化反家庭暴力的意識。在德國,家庭暴力立案沒有什麼問題,如果受害婦女請不起律師,國家會為她出錢請律師,在庭審階段,如果受害婦女有特別困難,例如需要她來作證而孩子在家無人照顧,法庭就可能替她找人照顧孩子。總之,家庭暴力刑事案件的受害人,可以得到國家各方面的援助。

    

    貝蒂.加羅(全美律師協會家庭暴力協會會長):

    

    庭審演示中,我們的“毆妻者”失審了,但這並不説明我們對家庭暴力束手無策,而是恰恰相反。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我們就關注家庭暴力問題,以保護女性權益為宗旨的團體應運而生,到了80年代中期,美國所有的州都頒布了相關法規,規定要為家庭暴力受害人簽發保護令,1990年後,婚內強姦在所有的州被確認為刑事犯罪。1994年,全國少年和家庭法庭法官委員會制定了關於反家庭暴力的《示範法典》。目前,在所有的州,家庭暴力行為和違反家庭暴力保護令的行為,都屬於刑事犯罪(通常屬輕罪),聯邦政府也已將家庭暴力刑事化。除立法改革外,對警察、檢察官和法官的培訓已成為處理家庭暴力問題的工作重點。

    

    孫力:

    

    家庭暴力是國際性的社會問題,我們國家的公、檢、法、司都給予高度重視。’95世婦會之後,在“北京加五”行動中,很多地區在派出所、社區、醫療機構等多種場所開展了培訓。新修改後的《婚姻法》首次在國家立法中體現了反家庭暴力的立場,全國10余個省市地區的人大也都制定了反家庭暴力地方性法規。婦聯組織、社會團體也做了一些工作,如北京“家庭暴力投訴熱線”、武漢“婚姻避難站---武漢新太陽女子婚姻驛站"等機構,為受虐婦女投訴避難提供服務;1996年開始,北京3個民間婦女組織與陜西婦女法律研究與服務中心聯合起來,組成“反對家庭暴力工作小組”,顯然,中國反家庭暴力的呼聲已經得到社會各界的響應。

    

    據了解,柏林過去3年有數百個家庭暴力案件,但只有41個案件中的被告人被認定有罪。我國30%的家庭存在著暴力行為,其中90%以上是丈夫對妻子的暴力,其分佈則又遍佈城鄉,許多家庭暴力沒有被發現。種種情況表明,家庭暴力在中、德、美三國同樣普遍存在且根除不易。

    中國婦女網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