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眼中的《馬橋詞典》
蘭守亭

韓少功是中國新時期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馬橋詞典》1996年出版,曾榮獲“上海市第四屆中、長篇小説優秀大獎”中的長篇小説一等獎。2003年8月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西方人對它格外看好,紛紛撰文對它進行高度評價,儘管各自的看法不一。

羅傑·蓋茨曼(Roger Gathman)(德克薩斯州的一名作家)在該書出版時給《舊金山之窗》撰文評論説:如果不熟悉中國文學的讀者單看前15頁就可能看不下去,韓少功在作品開始時給人一種該書是部專題論著的印象。然而,故事不久就開始了,其中裏面有四個人的故事是不朽的:一個是住在將要坍塌的屋子裏靠蚯蚓和草維持生命的瘋子的故事,另一個是鄉村優秀歌手被認為是淫蕩者實際上是一個閹人的故事,還有一個是這個地方的丐幫幫主的故事,最後一個是這個地方最為著名的強盜的故事。每個故事中都浸透著韓少功特有的沉思風格。

彼得·戈登(Peter Gordon)在《亞洲書評》中寫道:作品缺乏明顯的情節,不過他採用的依然是敘述的方式。作者對作品的處理方式是迷人的和非常有技巧的。作品處處展示出敘述者對哲學、社會學、歷史學的沉思,這些沉思並沒有打斷其中的敘述。作者描述了馬橋這個地方傳統文化與現代思想共存,馬克思主義與鄉下人信仰的衝突,書中栩栩如生的場景幾乎讓你可以觸摸得到。

戈登認為讀這樣的書如同觀賞墻上的壁畫,儘管每篇是獨立存在的,你只有看到相當多內容的時候,才能搞清楚這部書寫的是什麼。《馬橋詞典》在語言上非常有趣,它探索了語言影響文化和思想的方法。事實上,《馬橋詞典》不僅可以用來作為研究民族語言學的材料,它也可以用來作為研究人類學方面的材料。它的價值遠遠超出了小説的意義。戈登説:當然,我希望他描述的東西是真實和精確的。

本·海倫瑞齊(Ben Ehrenreich)在紐約的《鄉村之聲》中寫道:韓少功大膽創新的小説採用解構的方式來演義中國鄉村的歷史。中國近半個世紀以來的鄉村歷史,被作者熟練地來來回回地反覆刻畫,手法顯得遊刃有餘。作品描述的是世界的一個小角落,是中國南部的一個小村莊。這裡既有宗族間的械鬥,又有男女混亂的性愛關係,還有徘徊很久不願離去的幽靈。這本書如同書名所暗示的,材料以字典的形式組織起來。讀者既可以從詞條中看到當地歷史的變遷,也可以看到馬橋人身上的傳統烙印。有的條目是一些長段落,有的甚至長達幾頁,作者就此將有關鄉村及它居民的傳説、逸事編織在裏面。有的條目是一些簡短語言學方面的思索。馬橋人的語言只有在馬橋這個地方才會有特殊的含義。馬橋人的語言反映出他們獨特的思維方式與生活方式。當時的政治氛圍是:説話不小心就有可能被關進監獄。作者在作品中説:語言只是語言,不是其他什麼東西,它的重要性不應該被誇大。毫無疑問,這本書是一部傑作。

錢希騰(QIAN XI TENG)(《哥倫比亞觀察家》的專欄作家)在《哥倫比亞觀察家》上撰文説:當朱莉婭·洛弗爾給韓少功寫信想要翻譯《馬橋詞典》時,韓少功同意了並補充説:我擔心翻譯可能會很困難的。因為《馬橋詞典》本身就是中國南方鄉村馬橋這個地方蕪雜的方言詞語的彙編。

這個地方曾是韓少功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下鄉接受再教育的地方。遠離家鄉,在偏遠貧窮的地方同農民一起勞動,韓少功努力適應當地的習慣和當地的方言。中國的語言,儘管漢字相同,但不同的地方,語法、發音甚至意義都大不一樣。在《馬橋詞典》中,作者以敘述的方式來解釋他的條目,從村民到這個地方的特殊環境再到這個地方獨有的習慣,作者既注重當地語言的形成又注重語言所反映出的馬橋人的價值觀。貫穿作品始終的,是作者對當地方言在官方語言影響下所發生變遷的分析。韓少功用詞條羅列的方式,串聯著歷史事件,活靈活現地描繪出了馬橋這個鄉村世界的風土人情。在傳統意義上,它很難算得上一部小説,因為裏面沒有鮮明的以一貫之的中心人物,沒有起承轉合的故事。作者在創作中,追求文體置換,不拘泥于傳統,作品拋棄了固有的小説模式,給人的感覺多是片段性的,既像小説又像詞典,然而這本書卻充盈著豐富的時代精神和深刻的批判內涵。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評論家斯朱威拉(sjwillard)評論説:對美國或英國小説感到厭倦了的讀者應該讀一讀中國的這本小説。它無疑是一部傑作,韓少功在作品中娓娓道來的方式給人的印像是深刻的。作品的內容並沒有局限于“文化大革命”這段時間,講述者也描述了毛澤東時代之後馬橋所發生的巨大變革。講述者解釋説他原先打算給馬橋的每樣東西都寫一下傳記。他是無法做到那一點的,但是他在作品中還是極力保持著給每樣東西作傳的興趣。

斯朱威拉認為,這部作品由於沒有清晰的年表,導致作者在時間上前後來回跳躍,這樣容易讓讀者搞混,同時,韓少功沒有把講述者、作者、詞典編撰者明確區分開來,這也是讓人有疑問的。然而,它仍不失為一部非常有趣而又偉大的書。

《中華讀書報》 2004年3月4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