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時代的隱私空間
瑪吉·傑克遜

現代科技為我們提供了無窮的便利;但同時,工作和家庭、公共空間和個人隱私之間的界限,卻日漸模糊了。這是現代生活向我們提出的新課題。電影《手機》之所以會在觀眾中引起反響,在深層次上,也因為隱含了這一現代性命題。本書作者是美聯社的職業問題專欄作家,兩年前曾獲“家庭與工作研究院”的年度大獎。她在研究中發現,與工作相比,家庭生活現已淪入從屬的地位。她在書中説:“家庭生活比我想像的更重要。沒有家庭生活,我們很難稱自己為人類。”這裡摘出的,是關於隱私的消失與保護的探討。那種靠單向躲避,靠“權利和控制”來維護的脆弱的隱私,顯然是不能滿足現代人的。現代社會如何解決上述矛盾?這需要全世界有尊嚴的人的共同努力。

人的“另一層皮膚”

人對於保護自己隱私的渴求,隨著人生的不同階段而起起落落,但這種渴求一直存在著。孩子們很快就知道去衛生間是十分隱私的舉動,並開始積極捍衛他們的隱私。在生命的盡頭,因無法照顧自己所引發的最大的痛苦之一,便是沒有了隱私。失去隱私,就好像被剝掉了“另一層皮膚”一樣。

“隱私的最寶貴之處,是可以培養人類獨特而真實的品格,失去它或褻瀆它,都會造成非人性化的後果。”詹娜·馬拉默德·史密斯在名為《隱私:捍衛個人生活》一書中這樣寫道,“隱私保護脆弱而高尚的道德,併為其成長提供營養。”

如今,人們已漸漸意識到:人要為自己創造私人生活空間。我們幾乎可以從所有的報紙上看到有關最新危及美國人私生活的文章。其中一次是由於一家網路廣告公司追蹤個體消費者的網上活動,以便向他們發送極具目的性的廣告。還有一些與健康相關的網站,將客戶的資訊透漏給第三方。廚師們通過電腦和照相機就可以掌握餐者的消費和就餐習慣,但這種追蹤個人資料的行為明顯侵犯了人們的隱私權。因為他們未徵得同意就剝奪了人們的匿名權。

很少有人關注時間和空間上的隱私。我尤其厭惡那些無所不在的監視器,它們安裝在機場候機室裏,飛機上,餐館裏,甚至醫生的辦公室裏。現在電梯裏還安裝了播放廣告和新聞的顯示屏,對廣告商來説,這些過渡時刻似乎是空白地帶,但當你和家人講話,或是思考即將來臨的工作與旅行時,這些唧唧喳喳的顯示屏總是打斷思路。

我們在很大程度上仍習慣於家庭王國與工作世界相分離的模式。也許當二者之間的界限崩潰瓦解時,我們最終會習慣於隨時間的需要改變我們的舉止行為——而不是受地點的支配。

從事職業諮詢的蒙蒂在家中辦公,“我的家是我的避風港。在家中我能釋放壓力,也不用擔心自己的行為和外貌。”但是隨著不斷有陌生人來到家中,她發現這個一度最讓她放鬆的地方,已使她時刻面臨著尷尬了。蒙蒂告訴我,無論她穿得多麼得體,房間整理得多麼整潔,她都無法阻止她的客戶們看到她的生活空間——衛生間、廚房和波斯貓,而他們又會不自覺地根據這些生活細節做出判斷。“你給了他們許多額外的資訊,來衡量你的職業狀況,而這些都與他們將得到的服務毫無關係。”

蒙蒂感到自己被不公平地暴露於人前,她認為應保留家庭的神聖不可侵犯,以得到時間和空間來彌補和恢復人性,以逃離他人的注視。18個月後,她把日益成長的公司搬到西雅圖市內一間租來的辦公室裏。她在家中把工作控制在最低限度,甚至當她的丈夫在家打工作電話時,她也會離開房間到外面去。

私人空間的放棄

現在女秘書們越來越多地通過電子郵件、語音信箱、傳呼機或是行動電話來與僱主們聯繫。為了完成不斷加重的工作量,她們不斷採納一個又一個的科技産品。結果,在不安中,她們已不知不覺地放棄了越來越多的私人空間。

六個月前,納塔利·比不會在家中查看電子郵件;但現在,作為南卡羅來納醫學中心的高級秘書,她常常在家花上一小時的時間來閱讀與工作相關的電子郵件。她在一週內還要好幾次花上半小時到45分鐘的時間來閱讀語音信件,甚至休假或是生病時也是如此。她知道這種不間斷的工作聯絡已改變了她的生活。“以前,當你回到家中,便可以享受家庭時光或其他什麼的,”她面帶眷戀、若有所思地説,“現在我甚至不知道休息為何物。”一些秘書們談到這種時刻被聯絡的狀態時還會毛骨悚然。布倫達·亨德倫是位單身母親,她為波士頓郊區的一家高科技公司工作。她每天都會在家中查閱電子郵件和語音信件。早上七點,她在為女兒穿上學的衣服時,常常會接到老闆們的電話,詢問當天的工作日程。

從密歇根到肯塔基,所有的秘書都在講著類似的故事。她們通常在家中和辦公室裏一樣辛勤地工作著。她們談論著被工作“糾纏”——一種在各行各業日漸普及的生活方式。家庭與工作研究所的一項全國調查發現,多於40%的僱員們在使用高科技産品——行動電話、傳呼機和電子郵件等等——通常是在下班以後用做工作目的。只有30%的僱員們認為下班後他們不會讓工作找到自己。

聖克拉拉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總結説,一個員工越是機動靈活,他或她則越容易發展成隨叫隨到。“現今的工作已偷偷地潛入到我們的員工的生活,並令他們隨叫隨到,這種變化非常重要。”集信理財公司的首席行政長官貝斯·薩維觀察後發現,“現在,你好像很自由,又好像不是”。所以,許多和我交流過的秘書們,大多覺得被工作緊緊跟隨。

這種生活方式改變了員工們私生活的界限。“過去,行動與不行動,上班與下班,公眾與隱私,都隨著日夜交替、週末和假期等‘自然’界定,現在它們之間的界限,對那些無視時空存在的隨叫隨到的人們來説已不再明顯。”加裏·馬克斯這樣寫道。農民和手工藝匠人很大程度上依賴自然資訊——從太陽的升落,月亮的盈虧,到四季的交替——來安排他們生活中的工作與休息的方式。隨著工作從家庭轉机移出來,機器電子照明為這些自然變化提供了補充,導致人們採用週末和假期作為休息的時間。現在週末和假期已變得模糊不清,太陽與四季也不再對我們的生活有太多影響。那麼,在21世紀,我們何時可以休息呢?

當我最初發現一些公司免費或低價為員工配備家用電腦的時候,就開始感到有些擔心。如果一個秘書很難拒絕24小時隨叫隨到,那麼一個汽車工人或是地勤人員也不容易保護自己的家庭不受侵犯。福特公司和Delta公司都是這方面嘗試的先驅。他們強調這些措施都是自願的,然而極低的價格和公司對報名者的鼓勵都確保了電腦可以在全公司配備。一旦連線上網,又會發生什麼?

這些公司聲稱他們不會控制員工們在家中使用網路。我仍然懷疑這些管理者們的期望值是什麼。Delta發言人基普·史密斯説:“我們把這當做是公司業務工具的一種延伸,以此使我們的員工與公司保持更緊密的聯繫。”的確,現今公司上下各個級別的人員都要通曉現代科技産品,然而這種緊密一致可以讓一個員工更容易隨叫隨到。例如,一些公司在派送電腦的活動中,讓員工開始晚上在家中接受培訓課程。有一件事是十分清晰的:這種公司派送只是延伸了“工作場所的長手臂”,社會學家阿萊·霍赫希爾德這樣説道。

西北航空公司在一次合同糾紛中,經歷了一起僱員集體託病怠工事件。事後該公司以法院指令為依據,聘請了一位顧問來檢查20名工會中的地勤人員的電腦硬碟。西北航空公司聲稱他們對員工的個人資料並不感興趣,只是受命檢查是否有這次集體託病怠工的陰謀證據。合同糾紛解決後,航空公司命令將這些電腦硬碟的拷貝全部銷毀。但這次事件同公司派送電腦的活動一樣,提出了有關隱私與家庭生活的重要問題:在一個現代科技可以快速地使員工隨叫隨到的世界裏,我們確實應該仔細考慮一下,讓所有場所(包括家庭)都緊密相連,將會付出什麼代價。

一種脆弱的保護

人類很早就買下了隱私,尤其在家中。籬笆、墻、防盜警鈴和鎖,都是企圖用來防止盜賊和窺視癖的。答錄機、來電顯示和其他一些方法可以用來控制是否接聽電話。然而,政治家和社會名流們最為超前,他們為了追逐名譽、權力和財富,居然拿隱私做起了交易。一連串的網路公司為人們提供回扣,前提是他們要在電子郵件中加入他們的廣告。這也就意味著,人們現在不僅可以出賣自己的隱私,還可以出售朋友的隱私了。

隱私的價值雖然已在下跌,但它仍然存在。很少有人願意揮霍掉他們的私人生活空間。大部分網路錄影機的使用者不會讓他們的錄影機24小時運轉,更不會把錄影機安裝在房子的每個角落。隨著不同程度的成功,人們在力圖強化自己的控制能力,以防公眾生活侵入自己家庭生活的神聖空間。單向聯絡方法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達到目的——對那些擁有權力的人來説。一位秘書或許沒有任何機會來限制老闆找到她,但是老闆卻有權力來開闢出自己的私人生活時間。簡·英格利希-呂希發現,這種聯絡方式上的不平衡甚至存在於家庭成員間。簡是聖何塞大學的一名人類學家,十年來,她致力於研究與矽谷家庭極為相關的課題。她發現“這種單向聯絡策略的廣泛流行,越來越多地引發人們將家庭當作一種氛圍,在這裡,人們可以小心謹慎地控制著外界的干擾,甚至是家庭成員間的干擾。”

我們可以通過打開或關閉科技産品來保留家庭的庇護作用,然而,這也會導致人們越來越傾向於像對待機器一樣逃避他人。例如,隨著來電等待的出現,接電話的人可以有效地將與打電話者之間的大門打開或關上。這完全取決於他是否希望與他們通話。我還對電腦聊天室裏人們對待他人的態度印象深刻,在這裡,談話對象可以被隨時離棄。一位網路錄影機的使用者告訴我,他很擅長于判斷自己是否想在網上繼續一段友誼。這段友誼會維持多久呢?“25分鐘。”他回答説。

也許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某些隱私得以保護。但如果再發展下去,它就會變成用權力和控制來保護的一種脆弱的隱私,一種沒有相互尊重的隱私。斯蒂芬·L·塔爾博特是極具影響力的線上時事通訊《網路未來》的編輯,他認為,如果隱私是建立在高墻籬笆或是類似來電顯示、答錄機之類的設備的基礎上,那麼那只是一種虛假的隱私。他主要講述的是數據保護,但是他的思想卻引發了那些力圖在生活中尋找隱私生活的人們的共鳴。“畢竟,隱私與那些生活在鋼絲網眼柵欄裏的人們無關。”他寫道,“只有當我們將自己展現給彼此的時候,它才可能成為一種關注,並被賦予價值。我們為了尋找隱私而需要的‘空間’,是一種被令人尊敬的共同體所塑造的空間,並被該團體捍衛著,除此之外,別無更持久的保護。”

摘自《家·天堂·火車站》〔美〕瑪吉·傑克遜著王鑫譯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文匯報》2004年3月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