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為什麼還要閱讀經典
劉夢溪

今天的國際與國內的現實環境、社會與經濟與政治與文化的特殊景觀,一句話,今天這樣的時代,還需要讀中國古代的經典嗎?

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的確是一個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時代。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加以解讀。比如你可以説,現在是一個大力推進現代化進程的時代,是一個全球一體化的時代;也可以説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是知識過剩的時代,當然也是一個文化垃圾充斥的時代;還可以説這是一個形式超過內容的時代;是過去、現在與未來擁擠在一起的時代;或者換一個説法,可以説是過去、現在與未來互相脫節的時代;還可以説這是一個消解文字的時代,一個讀圖時代等等。

那麼身處如此繁雜、令人眼花繚亂的時代,不用説中國古代的經典,寬泛些説,我們還需要讀書嗎?我是指文字的文本閱讀,現在還有它的價值嗎?

實際情況是,現在在我們中國,很多人已經不喜歡讀書了。不讀書的“理由”據説可以舉出很多,比如因為現代社會節奏快,文本閱讀已不能適應時代的快節奏要求;也可以説由於工作太忙,騰不出讀書的時間;還由於誘惑太多,其他方面已佔滿了自己的精神空間,不願意再把時間花費在讀書上。尤其電視的影響力大得不得了,傳媒視覺形象的衝擊遠遠超過文字閱讀的魅力。何必還來讀書呢?

可是我想説的是,文本閱讀是不可缺少的。要説現代化,歐洲、北美總比我們更現代化得多吧?我們在那裏看到的是良好的讀書風氣。火車上、飛機上、輪船上,到處都有人安靜地閱讀。他們的習慣是不説閒話,只讀書。我們相反,只説閒話,連閒書也不看。讀書風氣其實就是一個社會的文化風氣,甚至也是一個社會的道德風氣的反映。因為讀書不僅使人獲得知識,還可以使人變得安寧,減少浮躁氣。而我們今天的社會,可以説充滿了浮躁氣。扎紮實實做事情的人少了,走捷徑、取巧的人多了。包括大學、研究機構,也染上了膚淺、浮泛的學風。人文科學已大大貶值。此種情況下,培養文本閱讀的興趣、形成讀書風氣,尤為重要。如果説人們往往喜歡追求時尚的話,讀書也應該成為今天的一種時尚。

問題是怎樣培育讀書風氣?首先是社會應有所提倡。但比提倡更重要的是,社會應該形成普遍重視學問、重視讀書人的風氣。如果讀書人受不到重視,提倡讀書就少有效果了。我們所以長期未能形成讀書風氣,一個重要原因是讀書人的社會地位太低,以至於極端的竟有“臭老九”之稱。中國傳統社會讀書人的地位是很高的,士、農、工、商,“士”居四民之首。近百年不斷激進地反傳統的結果,知識分子的價值被嚴重弱化。特別在今天,知識分子和文化人的地位,正在直接受兩種勢力的挑戰:一是“官本位”的挑戰,一是社會普遍商業化的挑戰。大學、研究機構的建制也套行政級別,教授、研究人員的工資待遇,竟然與行政掛鉤,這是“官本位”挑戰讀書人社會地位的顯例。至於全社會商品化的挑戰,更是不言而喻的了。官、商對知識分子成鉗制、擠壓之勢,讀書人的無力與無奈,隨時隨處可見。這種社會的與文化的結構,要想造成普遍的讀書風氣,不用説自是困難重重。所以,我認為要培育讀書風氣,前提是要造成全社會普遍重視讀書人的風氣,使大家都能夠珍惜文化、重視學問、尊禮大儒。或者換一個説法,最主要是社會各階層的官員、國家的指導者,應該有讀書的習慣,懂得讀書人的價值,獎勵讀書,優禮讀書人。如做到這一層,全社會普遍讀書風氣的形成必將指日可待。

那麼我們應該讀些什麼樣的書呢?難的是要有讀書的意願,如果有了讀書的意願,讀什麼書的問題比較容易解決。簡單地説,讀總比不讀好,也就是古人説的開卷有益。當然認真地説起來,選擇什麼書來讀,也不是毫無講究。各個專業領域的從業人員,肯定首先要讀好本專業的書,所謂“術業有專攻”是也。就社會的一般情形而言,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社會文化風氣的養成而言,無論哪一行業的人,是否也有一些共同的書需要大家都來讀一讀呢?有的,這就是那些屬於一個民族文化系統的典範之作,也就是人們常説的本民族的文化經典。世界上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也都有自己的文化經典,特別是那些“文明體國家”,堪稱經典的文本格外豐富。而凡是文化經典,就是人類的共同精神財富,不僅本民族的人應該閱讀,其他國家的人也應該閱讀。我是説如果有可能這樣做的話,比如掌握相關的語言工具,能夠直接讀原著,或者閱讀翻譯文本。不過我這裡講的經典閱讀,著重點在中國自己的文化經典,而且側重人文方面。

我們是世界上主要的“文明體國家”之一,文化發祥早、文化典籍多,人文領域包括文學、歷史、哲學等,歷史上各個朝代、各個歷史時期,都不乏典範之作。“汗牛充棟”這句成語,如果用來形容中國文本典籍的豐富,也會顯得不堪其比。但是,作為一般閱讀而不是從事專業研究,需要讀、應該讀、可能讀的經典,並不如想像的那樣多。哲學,無非是先秦時期的諸子,而且主要是孔子、孟子、老子和莊子,荀子、墨子、韓非子、公孫龍子等,都可以暫時不讀。甚至孟子,也不一定必須讀。但漢代的《禮記》裏有兩篇著作,卻不能不讀:一是《中庸》,一是《大學》。這兩篇著作是誰寫的?據説《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孫子子思,《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就是這樣講的。《大學》的作者據説是孔子的好學生曾參,但也有説兩篇都是子思所作。不管究竟是誰作的,反正這兩篇著作對儒家學説的基本理念的闡述,提綱挈領、最見精要。特別到宋代,朱熹把《大學》、《中庸》和《論語》、《孟子》合為“四子書”,並精心註釋,成為傳統社會流傳最廣的儒家經典。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也隨之成為儒門寶典。如果嫌朱熹的註釋講的太麻煩(從研究的角度看,他註釋得其實非常好,不僅是註釋,還有他自己的思想發揮),也可以讀白文(不帶註釋的)《四書》。讀白文、不看註釋,一遍一遍地讀,甚至背下其中一些段落,即使在今天,也不失為閱讀中國經典的一個有效的方法。

史學方面,文史從業人員講究“前四史”,即《史記》、前後《漢書》和《三國志》。一般閱讀,讀《史記》就可以。《史記》不僅是歷史著作,也是文學著作,人物寫得好,文字也優美。熟讀《史記》,容易了解中國歷史、文化、人物、制度這一套東西,真可收一以當十的效果。如嫌篇幅大,可選取其中的《傳》和《本紀》閱讀。文學方面,《詩經》、《楚辭》不可不選擇一些來讀。《楚辭》可選屈原的《離騷》。另外晉的陶淵明,唐的杜甫、韓愈,宋的蘇東坡、黃庭堅、李清照、陸游,元的關漢卿、王實甫,明的湯顯祖及《三國》、《水滸》,清的《紅樓夢》等等,也都是不能不讀之書。另外漢代王充寫的《論衡》,是一部很特殊的書,讀起來會打開你的思想,而不會被傳統所束縛。還有清末民初以來20世紀文史大家的著作,不少也堪稱經典,如嚴復、章太炎、梁啟超、蔡元培、王國維、陳寅恪、馬一浮等人的書,如果不讀,未免太可惜。20世紀學術大師的著作,實際上是通向中國古代經典的橋梁,由他們進入古代經典,也許是終南捷徑。

不過按照傳統的説法,所謂中國的經典,主要是指“六藝”之學,即《詩》、《書》、《禮》、《易》、《樂》、《春秋》。“六藝”是孔子教授的六門課程,孔子之前已成書,但經過孔子刪定的“六藝”,後來稱做《六經》。由於《樂經》不傳,於是又變而為《五經》,就是《詩經》、《尚書》、《周禮》、《周易》和《春秋》。《五經》是中國學術和中國文化的源頭。按照馬一浮的説法,“六藝”可以統攝一切學術。《論語》是唯一一部記錄孔子言行的書,雖經弟子們後來整理成書,但所記應為實錄。《論語》就是《六經》意涵的化育之書。朱熹選注的《四書》即為《六經》的經典選本。所以人們常説的《五經》、《四書》,就成了中國傳統社會識字的人必讀的基本經典。

所以五四時期有過“尊孔讀經”和反對“尊孔讀經”的爭論。孔子作為中國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哲人,他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的學術地位本來是無可懷疑的。但由於自漢代以後孔學成為歷代統治者的官方哲學,孔子頭上的帽子越堆越高,“文宣王”、“大成至聖先師”等頭銜多得不可勝數,其人格和學説難免被神化、填加乃至扭曲。五四前輩痛恨傳統的封建制度,為了國家強盛,對傳統文化持強烈批評的態度,原未可厚非。但時至今日,社會制度已經發生根本變化,我們對孔子和儒學就不能再採取五四前輩那種激進的態度了。“尊孔”不必,但適當的“讀經”,確為承繼民族文化傳統所必需。那種從根本上否定儒家經典的做法,是不足取的。《五經》、《四書》也不必全部都讀,可以有選擇地讀,例如《論語》,就可以選其中的一些章節,如《學而》、《為政》、《裏仁》、《顏淵》、《子路》、《衛靈公》諸章,尤適合今天閱讀。

至於今天為什麼還要讀中國的這些經典?我想主要是為了文化傳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拋棄自己的民族文化傳統,那麼閱讀代表自己文化傳統的典範性文本,是承繼傳統的一種必要的方式。其意義又不止於此。就個人的修養而言,閱讀經典文本是使閱讀者經歷一番文化濡化的過程,它可以改變人的氣質。受傳統文化資源熏陶得比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較少的人,其氣質風度是截然不同的。朱熹就説過,讀書的目的之一就是讓人變化氣質。讀古人書、與古賢為伍,是一個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現,可以提示人們不要墮入俗流。有時稱讚一個人的文章寫得好,會驚嘆地説這是古人的文章,這是極高的獎賞。古人、古賢、古書,都是傳統文化積澱的代稱,接觸多了,勢必使一個人的氣質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很多人都發生氣質的變化,一個時代的社會風氣就會隨之發生變化。所以閱讀本民族的文化經典,在個人,可以變化氣質;對社會而言,可以轉移風氣。

當然現代社會是多元文化交錯的社會,一個人不可能只接受單一的某一種文化,近百年來西方強勢文化影響于東方、影響于中國,是不爭的事實。我們也無須拒絕這種影響。只是當我們接受異質文化的時候,應該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體,打點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溶解在一起,那才意味著新的文化的誕生。現在仍有很多人把現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來,以為自己的文化傳統無法和現代性相銜接,這是一種過時的看法,不應讓這種看法成為我們的文化導向。我們正在進行的現代化進程,同時有一個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的任務,我可以肯定地説,要完成這個任務,必須造成全民族的閱讀風氣,首先是造成閱讀經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經典的風氣。

《中華讀書報》2003年11月2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