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懷英國
韓旭

打開這扇門,紅漆金閂,走進這座城堡,滿眼的珍寶典藏,凝視這尊雕像,典雅與慈祥的目光。遊人的喧囂起伏並沒讓泰晤士河為此而奔涌,蘇格蘭高地厚厚的草墊淹沒了威士忌的濃烈香醇,電臺廣播中流淌出古典音樂永恒的旋律,特産的黑啤總裹著一層細膩的酒花。你能感受到英國的深沉和厚重嗎,你又能承受得了這份沉重嗎,你是否還願意繼續享受這分深厚呢?

對一個地方的踏訪如果有一位深諳此地人文的“導遊”相伴,那你的見聞就會像細雨般孜孜不倦的演繹心間,這也是我們這次英國之行的幸運所在,景物和風情都有了別致的故事作裝扮,滿眼的牛仔褲隨時空穿梭演化回了宮廷盛裝。同行的郎叔叔正像是一位腳踏本初子午線兩側的博樂,以博東西方文化為樂,以成為英倫博士為榮,以博大和博愛為上。我們隨他環遊英國,的確可以隨時體驗英國的深邃和廣博,同時對英國因過分流連曾經的“光輝歲月”所表現出的孤傲和沉悶也有了一種特別的品味。

很難在旅英歸來的短時間裏理清思緒,不知從何道來為妙,可是今天的中國哪像英國一樣總讓人找到隱秘在靜謐中思考的感覺,不可以在時差全倒好之後再浸入那些原于拉丁文、法文、德文的英文。我也許仍是只能蜻蜓點水,駐足感性,但希望能在敘述之後,合上這扇門之前,自身對Great Britain(大不列顛)的情懷能理解得更深,也能在言語之間激起你的思緒和疑惑。

仍是世界的都市——倫敦

的確是“馥鬱的馨香瀰漫空中”,街頭移步換景,卻始終伴有隱約的香氣,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香水的香,這是倫敦的香,似乎能讓人精神暢快,總想找到這香氣的源頭。也許現在回味18世紀英國文壇大師薩繆埃爾·約翰遜的那句“當你對倫敦厭倦之時,就是對人生也已經厭倦了”,更讓你有一種淋漓盡致的感覺吧。

其實我不必再談英國的歷史,特別是維多利亞時代“日不落帝國”的光輝歲月,但是,從歷史書上讀出的和從所到倫敦的每一個角落裏流露出來的內容是不同的,也許這也是倫敦盡可能的保持原來風姿的原因,你也只有真的來到這裡,走在這些青苔掩蓋下的遺跡旁的時候,才能明白滄桑和榮耀共同書寫的才是鮮活的歷史。

特拉法爾加廣場,亦即鴿子廣場,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四尊威武的獅子,很多孩子被父母抱上去坐在獅子的大爪子上玩耍照相。金獅體態與自然的雄獅同出一轍,只是放大了比例,雕成的鬃毛看上去毛茸茸的。這讓我想起中國的獅子,從頭上的鬈毛,到直射人心的眼光,到飛騰的身形,到隆隆震天的金鈴,無處不是演繹誇張。究竟是哪種獅子更讓人感到親近呢?又究竟是哪種獅子更與人世合一呢?中華比擬的文化,講究神似,少有什麼精準寫實的藝術,也許立體感沒有西方的重,可透視的概念在中西美術中可各有體現,自然賦予人想像力,人們看待自然是否該有更多想像呢?

大本鐘遠近聞名,但也許它所屬的議會大廈就顯得不那麼famous(有名)了。每15分鐘就敲響一次,也許是為了讓人們不要忘記這裡是西方自由民主的發祥地。看今日的英國,一切都在既定的軌道上行駛,法治左右的民主已成為制度化的政治體制,似乎自由更需要考慮到他人和社會的情況才可能成為合法的有意義的自由,正像是建新房子蓋新樓要與社區風格協調且無害公眾利益才會被批准,英國沒有激烈革命的傳統,傳統被視為寶貴財富,對未來的人能否完全超越前人智慧、拋開歷史持懷疑態度。社會終會圍繞人來旋轉,人也不能脫離既定的社會結構,值得稱頌的不是西方或者東方的獨特人文精神和表面的運作方式,現代化進程中,皮毛的照搬可能使蹩腳的事物更加不倫不類,就像民主的路不能在很短的時間以休克療法或徹底除舊塑新能走完的。每15分鐘一次的鐘聲不在於要記錄一段新的歷史,而在於讓人們在這一縝密的程式下有意識去不斷的調整步伐和節奏,可能正因為這記錄歷史的鐘,英國沒有成文憲法卻實行著憲政。

説到英國的富有,也許在這裡所謂財富的概念要有所升級。稀世珍寶,無價之寶,很多是經大洋運送,加以皇家的光環和藝術家的拋磚引玉,一件件沉澱著一段段歷史興衰的國寶被小心地呵護著。不論是漫步于擁有鑽石珍寶館的倫敦塔宮殿,還是瀏覽大英博物館的各洲展品,甚至是在英國各地著名的城堡中,你都能因射燈聚焦的珠光寶氣、人文奇跡而驚嘆。如果我不再首先強調一下這些東西的來歷,不再讓你先為帝國曾經的不正義而對它現在擁有的財富先行聲討,那麼不論這些東西是否還留有被搶掠的痕跡,不論在曾經的炮艦強力下有多少的不公與毀滅,我們都應該承認這裡曾經而且也許仍然具有的吸引力,那時它用一種有些強權的包容世界、改造世界的目光去看待英倫三島外面的世界,以它自己的領先去加速世界的旋轉。也許捲入這個漩渦總伴有痛苦,但這也許是擺脫受其擺布的第一步,至少在邊緣化威脅下你也有了強國富民的動力和努力。或許在大英博物館裏你更應該駐足的是一個高高的圓頂圖書館,陽光透過彩色的天窗散射在密密的書架上。在這裡你可以用很先進的電腦系統找到一部很古老的或者很偏僻的書,而抬頭仰望的恢宏的高頂留給了你多少空間去思考和融會!知識會陳舊,技術會不斷更新,但領先和具有自然的吸引力是要葆有這種開放和吸收的心態的。

走在一個個精美的櫥窗前,你絲毫不會讓倫敦和時尚脫鉤,商店的外觀讓你想起上海外灘的風格,但滿街的牛仔褲和超短裙絕對不亞於王室旋風的魅力。你可以找到各種個性十足的超現實作品,可以在泰晤士河河邊舉辦的達利抽象雕塑展中暢想,我們不可以認為英國拒絕現代。但的確,也許更多的遊客會光顧的是一個叫“Past Time”(流金歲月)的小店,裏面有很多各國古式風格的玩物或服飾,其實也並非都是産自英國,不過確實感覺在這裡的氛圍中享受這些古典情趣是最合時宜的。尊重過去的文明,維護遺産的本來面目,倫敦可以説是一個保守的現代都市,如果説“日不落帝國”使倫敦成為了世界的都市,那今天它依舊在一個穩健的發條驅動下波動世界的脈搏。其實也可以理解,最能博得年少的孩子們歡心的不正是一臉白鬍鬚的聖誕老人嗎?但同時也確實是因為這位老人穿上了鮮紅活潑的外套啊!

天生具有紳士細胞的英國人?

貴族的繁文縟節不只是英國的專利,但紳士遺風確實是當人們談論英國時津津樂道的話題。可究竟什麼樣是紳士又怎麼才能鑒定呢?我相信紳士不是做作的冷眼梗脖,不是只穿正裝、抽雪茄,不是見人就脫帽鞠躬只説客套話,紳士是一些看重自己,在意他人,讓別人感覺舒服,層次越高就越和藹,不乏幽默和批判的高修養的人。英國紳士現在大多也是有事業的人,而且似乎紳士更習慣與紳士交流,所以社會更是有一種人以類聚的感覺,因此出身和教育常成為一個人能否成為紳士的決定因素。而英國恬靜的生活節奏更給予人們相互微笑示意的時間,給予人們享受閒情逸趣的機會,紳士的舉手投足間流露出的修養和親切與這種悠揚的旋律相得益彰,更讓人為之傾倒。也許是泰晤士河靜靜流淌的水培育了英國的紳士,或者是proud and splendid (榮耀)已經成為了英國紳士的基因,總之在英國,紳士是可以培養但難以模倣的,正像豌豆上的公主,一份心態和氣質的塑造比一種禮節和裝飾的照搬要困難得多。

在山崗上的一家鄉間情調十足的hotel(中國很少有這麼小巧的賓館)裏,我們和郎叔叔任職的英國公司董事長及其夫人和助理共進晚餐,我坐在助理Judy對面,她穿著一件很簡潔活躍的藍色吊帶長裙,美麗親切的眼睛絲毫不會透露她的年齡。我們興意盎然地隨意交談,我知道她有一個不到10歲的女兒,在學跳現代舞,她很為她女兒而驕傲,還説明年10月份有一個她女兒參加的演出比賽。我想起當天上午我們和公司裏的另一個職員一起外出交流時,她告訴我她8歲的女兒正在山谷裏騎馬。還有中午在我們去的公園休閒餐廳中,我和一個新組合的大家庭聊天,一個也就是12歲左右的男孩説他自己可以參加學校或是社會上的團體去世界各地旅遊,他已經去過美國和歐洲大陸一些國家,還計劃有一天到中國去看看。這一切又讓我回想起幾天前在郎叔叔現在就讀的學校,Cranfield University,我們聽一位22歲的大學生講述學校的飛機訓練,他在學校自選了開飛機,幾乎每天都會穿越長空,我問他天氣要是不很好的話還飛不飛,他説只要不是很惡劣的天氣他都會飛,有時看不見地面,但可以用儀器導航。好像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為自己負責,為父母活著的不多,獨立意識很強,郎叔叔説很多有錢人給孩子的零用錢反而比一般 家庭給孩子的少,上了大學的孩子常常要自己工作掙學費。你可以説在中國孩子們沒有機會脫離父母的安排,很難在業餘時間去做很多社會實踐和特長培養,特別是那些不“入流”的特長,但是當你看到中國的孩子不張嘴伴隨的不思考,不鍛鍊伴隨的不堅強,強迫伴隨的逆反,過分競爭伴隨的抑鬱,這些就可以把孩子培養成國際性人才了嗎?給孩子較開放的空間,注重對他們為人處世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紳士是可以“遺傳”的,不應該是用夾板板出來的。

紳士想是與粗人相對,作公認的紳士是要放棄很多在多數人眼中世俗的東西的,長久以來也許形成習慣,再看不起實用的、工業化的、物質化的東西,這樣可能形成了一種高品位的社會氛圍和崇尚精英的文化,但在世界市場大潮中,它的活力是否會因它的孤芳自賞而折損或反倒被人淡忘呢?(也許這個問題太功利了,紳士也許就應該脫俗,特別是作為道德原則化身的時候,比如大法官。)康橋的學生笑話牛津的學生是過於嚴肅孤傲是我們常聽説的,感覺有些像是對牛津悠久深沉的歷史和莊重恢宏的氛圍的一種嘲諷,但是康橋著名的國王學院又何嘗不是以高聳的教堂為核心,劍河的水若是沒有船槳的撩動也許也看不到生息了。仔細想一想,當今在世的最負盛名的物理學家霍金就是康橋大學的教授,多少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英國知名大學任教,很多人們正在享受的應用技術很多都是發自英國,但推行這些技術的企業的商標常常屬於美國或日本。紳士也許是精英的一種代表,科學的王冠也許比技術大國更為紳士們看中。現代文明是從英國走向世界的這一點是英國紳士永遠都不會置之不理的行事根據,所以“要把自己放的低”可能是在禮花升空綻放之後一起隨輝煌消失了的。當得起紳士確實是不容易的,特別是英國紳士,你能説歷史光輝的沉澱能絕對在某代人身上斷裂嗎?但是今天的現實是大家都有被淹沒于美國漩渦中的可能和趨勢,究竟英國人是否會笑到最後也許連英國人自己都無法下定論。

我想,古板的紳士和桀驁不馴、玩世不恭的嬉皮士都不是今天引領英國的主流,年輕人中舉止優雅熱忱又不乏勇氣和膽識的人也許就是未來紳士主流的來源,當你走進大學校園時可以切身體會到,培養紳士和有規矩的人是如何與傳授知識和訓練學習思考能力並舉的。也許你無助的目光很容易被某一位路過身邊的學生捕捉到,他們很可能主動問你一句:“May I help you?”(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嗎?)沒想到被紳士服務感覺格外親切,其實他們很可能正穿著運動服鍛鍊身體或看著書上著網,但那種和氣友善的神情早已把你的異鄉客心緒化解。在參觀一家公司的過程中,一位科技兼經營人員為我們做極為詳細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出他對工程全過程的熟悉了解,更為他謙虛嚴謹、有耐心的態度而感慨。

有一點需要補充,紳士終歸是有一種特別的心氣的,特別是他不會時時滿臉堆笑,交往交流也是選擇對象的,如果你的舉止禮貌有氣質,一定可以博得他們的尊重,也許我們還是要面對歐美主流社會對土生土長的華人的鄙夷心理,但改變這些一方面是靠我們國家的不斷強大和我們對外形象的不斷改善,另一方面每一個中國人在國外都應該自尊和自強,主動與人交往,入鄉隨俗,增加修養,甚至是積極地接受一些方面的熏陶,不僅使自己收穫當地的見聞知識技能,也要使外面的世界增加對我們和我們國家的了解,使他們從你身上也感到有所收穫。我在這裡也對旅居英倫的華人的“入流之路”有了一番體會,他們的辛勤和樸實,現實和節儉,低調和自在讓人覺得酸甜苦辣攪拌在一起,能在此立足,讓英國人能有所認可要有很強的拼搏精神。這裡很多中國人做的主要是與中國人關係密切的生意,很難對此有何評論,但希望他們可以讓英國紳士們的中國印象不斷豐滿美好。

也許你很難把紳士和酒鬼相結合,不過英國的酒吧確是真真正正的文化現象。在這個閒暇時光充盈的地方,酒已不僅是一種文化和禮節了,它近乎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特別是啤酒。下班和晚飯後,男女老少,各擎一杯低度黑啤或香檳,談論著工作生活,國事家事,在濃濃的酒花中品味人生和回味功過成敗。我有幸在一個吧臺前親自擰開擺滿五種扎啤的酒桶閥門,細細的白線慢慢滑進杯沿,雖説不上酒香四溢,但已然讓人在輕音樂中沉醉。不知酒曾經給了多少作家以靈感,至少荻更斯酒館的興隆説明瞭一方酒水的獨到。大多數PUB(酒吧)在英國並不是我們印象中的有唱有跳、喧鬧異常的地方,特別是外觀常是鄉村風格,讓人賞心悅目又輕鬆怡然。各色鮮花和圓木屋頂伴著柔柔燭光,夏日遲走的紅日在帶走晚霞時不忘讓湛藍深情的夜空與隱約可見的雲朵繼續伴隨人們談笑風生。其實酒館是人們交流的一個很重要的場所,就像是白天的咖啡館,不過在那人們主要是小憩一下,酒館可一般不會獨來獨往了。當然,酒吧也不是省油的燈,酒鬼和滋事的人還是會因酒精而現身街頭,所以精神上的鬆弛和興奮度是要恰當把握的了。

狗的天堂,孩子的世外桃源

Treasure Houses, 如果只從字面理解,那就是藏寶金屋了,但要是在英國可不能這麼簡單理解,這些顯貴的房子裏固然有稀世珍寶,但他們的主人並未煙消雲散,很多世代仍興盛不衰,同時又好像過著和普通人一樣奮鬥的生活,所以我覺得他們才是他們自己真正的財富。在今天,近十個城堡、宮殿依舊矗立於全國各地,每一個城堡的主人都擁有大片土地,但他們一般只把自己的住所視為私人領地,其他地方都向公眾免費開放,所以附近城裏的人常攜家人、當然包括寵物狗來此度假,遠道慕名而來的遊客也會選擇這些反映英國情懷的古堡來感觸貴族興衰史。

正像參觀介紹上説的,Perhaps one of the most compelling features of the Treasure Houses of England is that they all offer the visitor a living history.(也許這些名門府邸最引人入勝的特點之一就是它們給參觀者們展示了一個活生生的歷史畫卷。)的確至今許多知名的家族還在這裡繁衍生息,他們的居所記載了從9世紀以來的英國歷史,這裡保存了很多藝術家和作家的曠世奇作,這裡的傢具、飾物來自世界各地,也許你在中國都很難見到如此精巧別致的成套古瓷器。這裡的花園和公園式的布景甚至賽過了皇家別墅,同時每一個古堡亦有它的獨家品位。

Chatsworth House是Devonshire 公爵府邸,開放的陳列館原來也是居所的一部分,宗教油畫的篷頂是義大利藝術家歷時一年的傑作,紅地毯圍著羅馬柱,銀燭臺與金食具遙相呼應。在原先的書房裏,深海中天然的綠色花紋大理石與中國古代的褐漆書箱相輔相成。而演奏室門上繪出的小提琴曾矇騙多少藝術大師的雙眼,即使再高的價錢也難以把這幅挾天時地利於一體的藝術作品移去他處,光與影的結合也許是最簡單的道理,但是仍讓人們為之傾倒讚嘆。

窗外無際的草坪環繞著一尊尊雕像,在噴泉的樂聲中與藍天共同欣賞人們的歡欣,滑稽老人的管風琴已經搖響,我也按捺不住剛才被莊重的貴族畫像和照片左右的心緒,跑向小山崗頂端流下來的階梯式水景。數不清的孩子在水中嬉戲,陽光下塊塊野餐布墊就像是一朵朵小花綻放在綠海之中。蛋卷冰激淩推車前排了長長一條隊,不時有爺孫共舔甜蜜的情景。噴泉形成的水柱隨風輕擺竟然在落下時形成了水簾,水霧散落在水池外,讓花叢中的泥土變成軟泥,而孩子們是不可能錯過這個水中清爽的大好機會,地上濺起的泥水伴著童聲驚叫給這個綠樹掩映下的古堡帶來了更多生氣。如果你看到各式各樣的狗隨主人漫步可不要驚訝,這裡可以説是名副其實的狗的天堂。可以説再聽話的狗也讓主人忙得不可開交了,它們對草坪的依戀可是與“皇家狗糧”相提並論的,而在照相機中留下倩影也是讓它們樂此不疲的。

郎叔叔説幾百年的興盛或延續不是只因為他們有這個裝滿財富的大房子,而在於他們以貴族的嚴謹來對待自己,培養和訓練兒女,與更多人分享榮華富貴,讓靜謐的山谷充滿孩子的歡笑。今天人們對他們的尊敬不再只因為對他們頭銜的仰慕,更多的是因為他們做著與平常人相似的事情,特殊的禮儀並不再像很久以前是為了捍衛他們的特權,普通人可以在這裡吮吸著高貴而又清新的氣息盡享天倫之樂。階級之間的和諧並不輕鬆,但開放的garden and park,(花園和公園),的確是對整個身心的陶冶和休整,也許在這裡,你只想微笑。

山谷中的樂聲,海鷗銜來的手工製品

汽車駛在起伏的蘇格蘭高地上,天空好像越來越近,草似乎越長越高,我們好像漸漸隱藏起來,甚至是躲在了那一頭頭白色的羊和黃色的牛身後,有時我又幻覺騎上一匹黑馬飛馳而去,晚霞被風吹散,只剩下我的紅披肩在風中飄舞。從英格蘭躍向蘇格蘭,一路沒有聆聽到風笛,但眼前已經浮現出花格裙裝的男士們懷抱風笛齊步行進的畫面。我們的目的地愛丁堡終於悄無聲息的映入眼簾,灰褐色的樓群,沿山聳起的城堡,有些地方感覺比英格蘭更古舊,襯著很多皮膚如雪的人,在寂靜的暮色籠罩下的非鬧市區,説它是一個童話世界亦不足為過。北海在此歇腳,遊艇和漁船停靠在海岸。一切都讓我又把它定義為了一個旅遊城市,一幅濃重的淡彩畫。

清晨,不,是黎明,睡眼惺忪的我突然因為那束穿過窗簾隙縫的耀眼陽光而清醒,起身走到窗前,一輛敞篷跑車駛過,“風馳電掣”的還有車上超重低音的音響。對面街頭一面蘇格蘭旗隨風飛揚,聖安德魯十字的白色讓那深藍的底色不再沉靜,反而顯出高貴和威武。昨晚的小城剪影難道又迷惑了我的雙眼?

城堡、教堂、王子大街、皇家麥爾大道,這些也許都是愛丁堡的標誌性地方,但我實在不擅長作歷史遺址導遊,也對蘇格蘭曾經與英格蘭的戰爭和榮辱不是很了解,所以希望哪天你能親自站在愛丁堡城堡城墻底下的炮臺旁俯瞰山下古城的崢嶸歲月,感受那份印在蘇格蘭人頑強和倔強的神情背後的悲愴與淒涼。對於我來説,熙熙攘攘的街頭,露天小食店,少年小提琴演奏的輕快旋律,風格獨特有生機的民風民情,這些倒是更有feeling(感覺)。

音樂廳中的管風琴對我來説一直是很神秘的東西,每次走入音樂殿堂總是無緣一聽它的激昂旋律,沒想到第一次聆聽和被震撼是在英國蘇格蘭愛丁堡的教堂中。宏偉的樂聲讓一切都顯得明亮了起來,而靈魂深處似乎也有什麼聲音在回應這分震懾,只聞聲不見人,而視線似乎可以看到彩窗以外的天空,這份莊嚴而又熱烈的心緒在我走進英格蘭的教堂中真是沒有過。

繞過教堂後面已滿是青苔的墓地,熱鬧的街區小徑又鋪伸開來,沒想到綠樹、天橋遮蔽下是一個手工製品集貿市場,而且幾乎都是製作者自己銷售,一般不可能講價,東西也是一個樣式最多幾個,想找到一模一樣的兩件是不可能的,而且商標和設計介紹都別致的挂在攤前或繪製在物品包裝上,的確,和你在中國街頭或批發市場看到的手工製品感覺很不一樣。如果説到價格,你就更難想像可以在中國的地攤接受如此貴重的物品。一個在飾品專賣店出售的2鎊左右的天然彩石銀戒指在這裡要價竟是20鎊。手工勞動是如此的昂貴,快樂的設計師們因為心靈手巧而擁有了這份算是又有個性又有很高收入的工作。或許是因為他們更加珍愛自己的藝術,或許是因為增加了一些賦予這些藝術品更多品味的伴隨品,也或許是整個城市環境的氛圍就賜予了這些作品獨特的文化和情結,還或許是手工勞動在工業化強大的國家通常價格斐然,總之,走過集市裏曲折的用落葉裝點的木階,看著“藝術家”們平和純樸的交談,把玩著這些天然去雕飾的作品,猛然想起剛才有些“盲目”花出的錢,此刻並沒有什麼遺憾的感覺,因為你收穫了一個旅程。

不知不覺已經走了一天了,可好像真正既定的目的地永遠都到不了,因為途中總有fantastic(精妙絕倫的)景物讓人停下腳步,接近傍晚我們徜徉到了鋪滿草坪的山谷坡頂。山谷中回蕩的陣陣電子樂器的樂聲和流行樂手的演唱讓人卸去了腿腳的酸累,巨大的電視螢幕與閃爍的射燈共舞,休閒的聽眾零散坐在草坡上,這樣的晚餐時光真是令人難忘。海鷗在頭頂掠過,不時鳴叫兩聲,潔白的身形讓綠茵變成了伊甸園。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氣,幾天以來的思索和深邃帶來的些許沉悶一時被釋放。蘇格蘭,一個讓你可以喜笑顏開的地方,它那並不簡單的樸實,它那不為消愁的烈酒,一切的活力和動感都是一份精彩的古典的悠揚。

美國夢與英國魂,你們是來尋根的嗎?

在英國最美的季節裏,不僅陽光成了常客,雲彩也近乎成了無數客機的傑作。每次早餐都是不容我錯過的休閒賞景時光,更別説美食多多使人倍加愜意了。如果你對西式早餐了解一些,估計大陸早餐和英美早餐兩大類型你是有所耳聞的。歐洲大陸如德法的早餐一般都很簡單,一些麵包和果醬黃油,一杯咖啡或茶奶就算解決,這比起他們精緻的晚餐可太無所道及了。但是英式早餐就會有各式香腸,另外還有雞蛋、蘑菇、烤豆、番茄烹制搭配,而牛奶泡著麥片或玉米的特色“奶粥”加上香甜的水果更是多數英國人的早餐首選。這讓我想起以前在一些飯店裏看到的美式早餐,與英式早餐有很多相似之處,只是好像沒有“奶粥”。美國與英國,地理上都在大海的懷抱中,同是盎格魯—薩克遜的文化淵源。當今政壇上英美的夥伴關係有時讓人不解,特別是在歐洲,英國尋求獨特地位有時讓人認為它仍然捍守“光輝孤立”(splendid isolation)的原則。其實在很多層面和歷史經驗以及人文精神上美國與英國是有著很大差異和區別的,二者不是孿生兄弟,也沒有真的同心同德。究竟是誰追尋誰,誰更勝一籌呢?美國人多首選英國度假只是因為這裡的鄉村歐風嗎?

在以倫敦為中心的幾個大機場中,主要是美國和英國之間的航線就佔據了一個機場。在倫敦眼(London Eye)大觀覽車下的長隊中,你可以聽到很多美式英語。美式快餐如麥當勞,伯克王在每一個主要公路路口或加油站都可能見到,而美國的咖啡連鎖店Starbucks Coffee (星巴克)美人魚式的標誌更是在各種當地別致的咖啡館中間探出頭來,更別説什麼美籍冰激淩、休閒運動服裝、音像專賣店,常會讓你忘記了此處是美國的脫胎之地——英國。應該説英美有些連帶是不能割斷的,了解英國的精髓和風尚一般對了解美國的主流和崇尚有所幫助,可如果説英國現在也成為了美國各種擴張的承擔者不為過的話,那英國人從心底裏是否高看美國呢?他們是否認為美國的實用主義與淺薄無法分離呢?他們是否支援與美國實質上完全的合作呢?

美英同為發達國家,民主與法制都很成熟,一個是憲政傳統深厚的英國,一個是擁有獨立的司法體系和非民選並終身任職的最高法院大法官的美國,不論是社會發展軌跡還是個人發展道路,在加上繁多細緻的規則以後,讓人看上去很像是一個結構、功能複雜但操作簡單、啟動輕便的自動化機械,要把握活力、變通、理性、穩健,表面上看都靠的主要是程式機制,究竟有沒有一本他們獨自信仰和追求的不同的聖經呢?現在想改動任何一個生産過程都已很難了,那麼是不是一切已經達到了他們精神實質和習慣的終結了呢?

英國以它不足美國1/25的土地創造了高於美國創造的1/10的GDP,但在很多人心中現在的英國人是在夕陽帝國的“美譽”下“委曲求全、裝腔作勢”的生活,加之老齡人口的激增和當地勞動力價格的昂貴使全球化和接收移民的趨勢在英國日益凸顯,更多的外來人以他們自己的經歷和視角去感受英國,得出很多不同的結論,自然有些是誤解,我想我的感受也不會完全屬實。用一種不太週全的説法,全球化是被美國推行,實際被英國策劃嗎?保持自己的特殊地位通過與別人接觸和吸收、改造別人來實現也許更高明,任何一個社會在現階段都有不同的需求層次,所以比較優勢促使的資本和商品在各國之間的流動是不可避免的,利潤是社會共同需要的,它是能進行再分配的物質來源。被人控制一定是有求於別人但又缺少交換的資本和財富,所以富人與富人的交流仍是不能強制禁止的主流,美國選擇英國作小夥伴也不是英國的一廂情願,而和美國站在一起從某種角度看也是一種被動的平衡力量,也許歷史上堅定走均勢道路的英國至今並未完全昏了頭,只是扶持弱者換成左右尚未絕對強大的。

設想在美國去修建一些英國的古堡會不會讓人嗤之以鼻呢,或者完全是為了一種有利可圖的時髦呢?美國人希望證明自己是上帝的選民,而英國人似乎已經是人們眼中上帝的愛子了。英國歷史沉澱提純出了的珍寶確實是人類共同的財富,不過美國這個大機器製造出的東西可總讓人憂心忡忡。但是有時接受垃圾比保管和提煉金子也許更讓人感覺輕鬆,快捷、方便、一次性的事物比永久、豐富、用途多的東西雖然少了些品位,但更大眾化,更符合生活快節奏。現在給英美精神誰更勝一籌下定論也許還太早,但我們應該看到,現代化達到某種程度引發的精神危機需要人們有機會沉靜下來思考一下,反省一下,調節一下,包括人們自身的塑造也需要在每隔一段時間找一個像英國一樣的環境去休養生息,潛心“靜修”。但估計你也很難把英國這樣的地方視作自己一生拼搏奮鬥的場所,它的“靜”無疑是一種無形的壓抑,它的遊戲規則對你的素質要求也許更加苛刻和遙不可及。

離開英倫的前夜,皓月當空,郎叔叔駕車穿過一片樹林,像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來到了牛津附近一個有幾百年曆史的旅店。整好零散的行裝,端著一杯紅酒,隨著月色走出了屋子。泰晤士河依然寂靜,只有當汽車駛過橋頭才會讓你一時聽不到了蟲鳴,軟軟的草沐浴在露水中,泊在河邊的遊艇射出隱隱的燈光。多少世紀的風雲變幻,走近它,仔細傾聽,惆悵萬千。

我不能説任何一樣東西是我在這裡的最愛,因為若是沒有其他的那些,這件東西也就不會顯得那麼好了。這分均衡和和諧難道不是我們熟悉的中國文化嗎?有人説美國的強盛在於它的包容和公平,不斷接納新的血液,用機制激發人的潛力;可也有人説美國甚至還不如英國更能接納不同聲音,它的多元化有一些假像,無形的社會枷鎖是掩蓋在法律寬大的宣言之下的,看看留學生的比例,亞非裔的學生也許更容易到英國來就學。到處都是奔忙的職業者難道就説明這是一個有活力的社會嗎?其實深遠的東西是我們需要的,它不僅是一種沉澱,遠見,精心,誠信,協調,同樣也是一份積極,樂觀,開闊和縱橫捭闔。英國的今天因為“深”顯得精美但不再耀眼,也許是井口小了,酒香巷子深了。美國倒是熱氣騰騰,可是濃煙迷失了它的雙眼,躁動和狂妄的追求都被它視作上帝的授意。

我們要看到別人的光彩和暗影,也要對自己有明確和鍾情的了解,所以説簡單移植和胡亂嫁接會使超越成為幻想,而給結合自身社會傳統的“創建”一個禁地會把人推向可悲的絕境。中國是擁有深沉的資本的,中國人是有創造力的,但急功近利、無誠信或缺少責任心是我們吸收來的“精髓”嗎?中國是禮儀之邦,中國紳士不應是滑稽的稱呼。中國是有整合力和調節意識的,可一些桎梏和積習在欣欣向榮的景象下埋下了炸彈。我們也許太豐富了,我們擁有的東西所擁有的力量也許超越了聚變裂變,激發或衝破它首先是要有承受熔岩的勇氣和能力的,或許我們更應該讓才智有一個冷卻和昇華的過程。

今夜使我想起了在牛津的Creation Theatre(創造劇院)正在上演的“A Midsummer Night’s Dream”(仲夏夜之夢)的宣傳畫,一束銀光劃過紫色的天空,不知是帶你走入了夢境還是從夢中驚醒。享受這分恬靜吧,也許再過幾世紀,這裡依然是風景醉人難於言。想起曾經的英國演唱組合“Boyzone”(男孩地帶)的一首歌,真的是“you say the best when you say nothing at all”。(你説最好的是什麼都不説的時候)

《大地》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