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引擎:網路與藝術的聯姻
黃鳴奮

搜索引擎是人們在資訊海洋中漫遊時的導航。它濫觴于某些軟體為方便用戶而設立的搜尋功能,經歷了從單機版到網路版、從通用型向專門型、從人工型到智慧型的發展,目前已經成為網際網路上最受歡迎的服務之一。要論搜索引擎的藝術價值,首先要推線上藝術資訊查詢。這種查詢開始主要依靠通用引擎。1993年,美國最早的藝術家論壇之一、紐約藝術基金會麾下的Arts Wire就提供了Gopher服務。其後,專用藝術引擎漸漸發揮作用,這是業界所稱的引擎“垂直化”(即面向某一特定專業領域)的結果。目前,專門用以蒐集MIDI文件的有MIDI Explorer等,專門用以搜索圖像資料的有Freefoto等,專門用以搜索多媒體資料的有Ditto等,專用於搜索超文本、超媒體資料的有Bowerbird等。專門用以搜索MP3音樂的更多,有MP3.com,Emusic,MP3meta(元搜索引擎),一百分MP3(中文繁體)等。某些綜合引擎也推出了專門化的圖像、音樂或多媒體檢索服務,如Lycos Picture and Sounds、Images.google等。有些引擎甚至細化到具體藝術家。例如,IBM公司開發出一種線上工具,名為Glass Engine,讓用戶對美國音樂家格拉斯(Philip Grass,1937-)的作品進行選擇,不僅是根據創作年代、作品標題,而且也根據歡樂、悲哀等情感特性。

網際網路問世之初,資訊量不大,當時比較流行的是目錄檢索。基於詞頻統計的相關性檢索習稱“全文檢索”,適用於大容量資訊資源,但準確度不高,而且無法防止網頁作者為上名次而在頁面上堆砌關鍵詞之類問題。使用超鏈分析的引擎(如Google)對結果的排名不是根據檢索詞在網頁中的出現頻率,而是根據網頁本身被連結的次數。目前,這類引擎已經後來居上。相關網站主要靠廣告營利。Google將用於搜索的詞語標價出售,為所謂語義學資本主義(Semantic Capitalism)提供了例證。只要廣告主出錢買下這些詞語,那麼,一旦有用戶在網路上用這些詞語進行查詢,其電腦窗口就會跳出相應的廣告。很多藝術商人利用這一服務來推銷自己的商品,但也有人拿它來進行藝術實驗。2002年4月,巴黎藝術家布魯諾(Christophe Bruno)針對Google的廣告詞服務(AdWords)設計了一種將線上廣告變成詩的方式。他花了5美元開了個賬戶,買下若干關鍵詞,不是寫一小塊與關鍵詞對應的文本去宣傳什麼商品,而是寫短短的、搞笑的詩。所用的關鍵詞是“徵兆”(symptom)、“夢”(dream)、“瑪麗”(mary)與“錢”(money)。僅僅在一天中,就有12000人讀了這些詩(準確地説,是它們出現于12000台電腦的螢幕)。這幾首詩本身沒有什麼值得稱道之處,有趣的是與之有關的傳播現象:其一,讀者點擊這些詩歌時,作者要替他們掏錢(因為詩被當成了網路廣告)。讀者點擊的次數越多,作者在經濟上虧得越多。好在看這些詩歌的人雖多,點擊它們的人卻不多(因為明眼人一望便知它們並不代表什麼商品),否則的話,布魯諾可就要大放血了。其二,Google原來是非常精明地從商業角度對廣告詞服務進行監視的。它發現布魯諾的行為異乎尋常之後,不斷給他發電子郵件。信中説:“我們相信您的廣告的內容未準確地反映您的網站的經營範圍。我們建議您編輯您的文本以明確指出您所提供的産品的性質。這有助於創造一種更有效的商業活動,增加您的説服力。我們同時建議您將特別的關鍵詞插入您的廣告的第一行,因為這會將觀者吸引到您的網站。”最後一封電子郵件是這樣寫的:“哈羅!我是Google廣告詞選擇的自動執行監視者。我的職責是將平均點擊率保持在高水準,這樣用戶可以一致依靠AdWords的廣告以幫助他們找到産品與服務。最近1000個我為您的商業活動所提供的廣告被點擊少於5次。當我看到這樣的結果時,我絕非偶然地降低了顯示廣告的概率,這樣您可以改進您的表現。”

布魯諾不予置理,Google也不客氣,乾脆停止了對布魯諾的服務。自始至終,Google未曾對布魯諾那4首詩的本身的思想性與藝術性提出過任何意見,儘管布魯諾將它們寫得相當粗俗(應當是有意如此)。

布魯諾的上述實驗或許可以説是偶一為之的線上行為藝術。在此之外,他曾採用不那麼離經叛道的做法,將搜索引擎當成自己進行藝術創造的工具。《非婚禮》(non-weddings,2002)即為一例。它的畫面有兩個方框,上面各有一欄供輸入姓名(或其他詞語)之用。只要點按最上方的按鍵,方框就顯示出相應的圖像,這是由Google將姓名作為關鍵詞檢索後隨機得來的。布魯諾自稱這一作品探索的是所指與能指的呈現問題。其他網路藝術家也多所嘗試,創造了別開生面的作品。例如,南非的哈代(Stacy Hardy)等人根據2002年9月5日到6日在比勒陀利亞舉行的一次學術討論會,創作了《無摩擦:對新經濟而言的網路藝術》(Friction Free:net.art for the New Economy,2002)。作者將會上討論的新全球經濟學、知識經濟學、主體性與身分等10個議題當成10種不同的股票,給上述作品的每個訪客100萬元(當然是虛擬金錢),讓他們去炒股。股票的升降取決於Google將這些議題作為主題詞所檢索到的頁面總數,“學術行情”因此與股市風雲挂上了鉤。又如,舊金山藝術家茨勞伯兄弟(Peter Traub&Greg Traub)創作了《同胞狂歡》(Sibling Revelry,2001)。他們讓訪客輸入關鍵詞,通過引擎搜索因特網上的聲音文件,將它們組合起來加以播放,創造自己獨一無二的網路音響馬賽克。再如,澳大利亞藝術家格雷(Jo Gray)試圖將Google所發佈的“時代精神”轉化為網路快照。他將40個離散的Google圖像搜索關鍵詞放在一起,在2002年9月11日調用並保存。每個關鍵詞都由7幅圖像代表(取Google圖像索引之首15條),每個圖像都標誌著獨一無二的社會位置及其創造者的慾望。由此形成的震波動畫成了藝術作品,題目就叫《2002年9月11日Google圖像搜尋》(Google Image Search 911/02)。值得一提的作品還有巴黎媒體藝術家查坦斯凱(Gregory Chatonsky)的《世界報告》(The World Report,2003)。它由兩種“流”組成:一是文本流,位於下方,就像電視的即時新聞那樣發佈資訊(內容也確實是重大新聞);二是圖像材料流,位於上部,展現各種圖片。資訊流由Google實時翻譯成圖像。這一作品啟發我們對源遠流長的詩畫關係、後結構主義者提出的“文本間性”以及新聞媒體與藝術媒體的異同等問題進行新的思索。

近年來,網路藝術家格蘭契(Valery Grancher)大力提倡通過Google創作“搜索藝術”(search art)。他説:“成千上萬的人正從Google搜索引擎的頁面獲得代碼以將搜索引擎標簽加入他們的頁面中。因此,這些在新的背景中、靠同樣的資源而擁有新的搜索項目的新引擎是什麼?這就是搜索藝術!”這句話可以被看成是對上述基於Google而創造的藝術作品的概括。當然,可資利用的引擎並不只是一種,除“狗哥”(Google的音譯)之外還有“雅虎”(Yahoo)等。布魯諾就曾利用雅虎創作了《符咒》(Fascinum,2001)。這一作品展示了最常從美、法、德、西、意、英、印7國雅虎網站上看到的日常新聞圖像。不同國家所關注的主題被實時並置,成為跨文化集錦。布魯諾本人在網站上展出的自畫像別具一格,原來就是Yahoo將其大名當成關鍵詞檢索到各種網址。格蘭契也有一幅這樣的自畫像。搜索藝術的創作實踐告訴我們:伴隨網路與電腦技術發展起來的新型工具完全可以轉化為藝術手段,通過查詢而得的各種形態的數據可以轉化為藝術作品,基於網路的新媒體藝術正在顯示出與傳統藝術迥然有別的特色。毫無疑問,當前美學與藝術理論研究正面臨著諸多值得研究的新課題。

《中華讀書報》 2003年10月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