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戰爭:沒意思中的意思

    一直開著電視、連著網路看了十多天的伊拉克戰爭“直播”以後,終於深深地厭倦了。本版3月26日《德奧文壇對戰爭表態》一文中曾轉述了德國知名作家埃利希羅思特的一句話:“在戰爭面前我感到自己的無力,作為一名作家,我已做了力所能及的一切。”又有新聞報道,各國紛紛出現觀戰疲勞綜合症,人數不菲。無力和疲勞,人們終於被“戰爭”拖垮了。

    關於這場戰爭的描述和評論已經汗牛充棟,卻很少有人去分析,對普通“觀眾”而言,它意味著什麼?每個人本來都在為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而奔波忙碌,戰事一起,加之傳媒的推波助瀾,於是猛然間增加了一項巨大的時間、精力和情感投入,十天半月尚可支撐,一年半載卻又如何?戰爭,逐漸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夢魘。國際政治、戰略戰術、歐元美元、恐怖、霸權、獨裁、石油、生命、股市、人道主義……龐大的名詞群體如戰斧導彈般砸到每個人腦袋中,逼迫大眾去思考,去贊成或是反對。對某些人來説,這是生活本身;對小部分人來説,這是工作;對極少數的人來説,這也許是娛樂;然而對絕大多數人來説,這卻是額外的負擔。

    我的朋友莊禮偉先生是國際政治專家,他的一篇題目叫《觀看一場電視畫面戰爭》的文章中有一句形象的描寫:“不由自主地齊刷刷坐在電視機前,觀看一場事前被大肆張揚的電視畫面戰爭(往往伴以激動人心的鼓點和旋律);或坐在電腦前,觀看一場網路直播戰爭。”一場真實的戰爭以一種支離破碎的景象全球同步地成為公共資訊,本身就已經構成了一幅荒謬的圖像。學者們早就論述過大眾傳媒對人的控制力,它佔有並消耗著每個人寶貴的資源——時間,當然,它讓受眾用時間的損失換來資訊的獲取和感官的享受,這樣便構成一種穩定而相對和諧的交換關係。而當戰爭成為傳媒的焦點對象後,傳媒也意外地陷入了精神分裂狀態,所有的一切都不再按照既定的軌道運作。無論從哪個角度來報道戰爭,都不能掩蓋戰爭本身的殘酷;而讓電視報紙充斥了目前尚沒有結局的血腥和恐怖,並非傳媒的意圖,難怪歐洲的醫生和學者們都在呼籲讓兒童遠離瘋狂的傳媒。

    遠比兒童更危險的卻是思想已經成型的成年人。中國古話裏有“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次的旁觀者,卻不幸地深陷局中,無論站在哪個陣營,都不時要面對自身良心的拷問。《聖經》裏有句經典的話:“你們當中誰自以為沒有罪的,就先向她砸石頭吧。”每個成年人都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價值判斷,然而在這場半透明的戰爭中,很多價值觀被碾得粉碎,讓人感到無力和恐懼。難道人類真的有原罪?

    歷史上,生活在和平中的人們是無法全方位地體驗一場戰爭的,儘管這場戰爭發生在同一時代同一個地球上。今天的人們卻被資訊化的社會拖入了虛擬的戰爭中,某些科學家甚至在研究虛擬性愛的技術,據説同樣能夠達到高潮,那麼,虛擬戰爭呢?是否同樣具備毀滅的效果呢?與此相比,已經陷入戰爭中的士兵和平民面臨的精神問題倒相對簡單了,因為這已經成為他們的生活或者工作,雖然是殘酷的洗禮,但並未過多地超出心理預期,在心理學上屬於可承受的範圍。

    如果戰爭註定要發生,既然這場戰爭已經綿延,假使戰爭還要繼續,我們必須清楚,戰爭對我們的身體和心靈意味著什麼?它如果不是我們的生活,如果不是我們的工作,如果不是我們的娛樂,那麼,這麼長時間以來,我們究竟又在做些什麼呢?每個人在承受了大量並不屬於自己的痛苦之後,惟一的感覺就是厭倦。哲學家曾經説過:並非每個人都有痛苦的權利。看一場悲劇得到的是藝術享受,而看一場戰爭卻什麼都得不到,相反地,很久很久以後,也許會發現,其實我們失去了很多很多——世界傾斜了,人格分裂了,生活灰暗了,更重要的是,心,厭倦了。需要重建的,不僅是被戰火烤焦了的土地,還有被虛擬的烈焰灼傷了的靈魂。

    《中華讀書報》2003年4月1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