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你消滅不了圖書!
趙德明

    最近從國內一些報紙上看到比爾蓋茨先生在中國訪問的一系列消息,感到資訊産業的確在全球範圍內取得了輝煌的成果。但是恰恰在這個時候從西班牙傳來了這樣的消息:比爾蓋茨不久前訪問西班牙皇家學院時在新聞發佈會上立下誓言:不消滅書本和紙張死不瞑目。此言一齣,立刻在西班牙文化界引起軒然大波。西班牙的作家、院士們紛紛撰文,指出:用單一的高科技手段來代替多種文化的表現是不可能的。

    大作家質疑比爾蓋茨

    在比爾蓋茨看來,書籍已經是頑固的不合時代潮流的商品了,而電腦螢幕具備了可以成功代替紙張的全部功能和條件。他還説,網上的資訊和網路文學代替報刊和書籍以後,不僅花費少、佔地小、方便快捷,還有利於環保,如停止對森林的破壞、大氣環境中的氧氣增多等等。此言一齣,立刻在西班牙文化界引起軒然大波。

    對此,西班牙秘魯裔著名作家巴爾加斯略薩發表了《文學與人生》一文,他反詰道:“我當時不在場———假如我在場的話,我要對比爾蓋茨先生發出噓聲的,因為他公然厚顏無恥地道出讓我和我的同行們,讓大批在紙上拼字母的寫匠們失業的企圖。電腦螢幕真的能全面代替書籍嗎?真的像蓋茨説的那樣神奇嗎?我這樣説並非我不完全了解新技術發展在資訊領域的巨大革命意義,比如網際網路,它每天都為我的工作提供不可估量的幫助。但是,因此就承認電腦螢幕可以代替文學閱讀的紙張,那還有一段無法穿越的距離。”

    略薩指出:網上的閱讀雖然也可以進入話語的夢境和愜意之中去,但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有閱讀書籍那樣的親密感、聚精會神和心心相印。這是他在長期文學創作中一直認同書本的結果。他説,他很高興在網際網路上漫遊,尋找世界各地的資訊,但不會去上網閱讀西班牙大詩人貢戈拉的詩歌、烏拉圭大作家胡安卡洛斯奧內蒂的長篇小説或者墨西哥文豪奧克塔維奧帕斯的散文,因為他知道:閱讀效果絕對不一樣。他堅信:如果書籍消失,文學會受到嚴重傷害,可能是致命的傷害。當然,文學的名字是不會消失的,但是可能會用來指定一種文本,根本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文學作品,比如對富翁旅遊團中的名人,或者對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和莎士比亞悲劇進行戲説和吵鬧的電視節目。

    既上網,又看書

    西班牙媒體還公佈了2002年西班牙作家協會的一項調查結果:西班牙有一半的公民一年都不讀一本書;而與此同時,圖書的銷售量卻在成倍地增長。一方面不讀書,一方面書又賣得很好,這似乎是一個矛盾的數字。而調查結果顯示:在西班牙5000萬人當中,實際上存在著一個穩定的讀書消費群體,而這個消費群體恰恰都是“雙料”讀者:既上網,又看書。

    讀完上述消息兩天后,有朋友從西班牙寄來一本伊莎貝拉阿連德的新作———長篇小説《野獸之城》,精美的封面上赫然寫著:第七版,從2002年9月至11月的3個月中已銷售16萬冊。而查閱最新的西班牙各大報紙的文化版面,發現《野獸之城》並不是暢銷書榜上銷售量最多的書籍,有一本2001年問世的長篇小説《薩拉米納的士兵們》,上榜高達70個星期,印刷量超過30萬冊。有一本名為《百次飛行》的詩集,高居詩歌類圖書榜首49個星期。這些消息是否可以説明這樣一個問題呢?———買書的人依然買書。買書人自有買書的道理。

    高科技手段不能解決文化差異

    筆者在拿到《野獸之城》以後,覺得這部作品非常生動有趣,它講述祖孫二人在亞馬孫地區尋找一種巨大的怪獸,其冒險經歷令人開卷之後難以釋手,因此我無論在床上、飯桌前,還是在醫院候診的座椅上,甚至課後散步在未名湖邊總要翻閱幾頁,不斷地追隨著主人公的命運變化,腦海裏不斷地聯想著巴西熱帶雨林的風光。這樣的讀書方式和感覺,電腦是不能代替的。全球人類生存方式的差異,不同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準的差異,不同民族文化傳統的差異,永遠是絕對的。用同一個高科技手段解決如此之多的差異是不可能的。我想,就是到了世界大同的時候,也不可能人人説英語,個個吃西餐,每人都挎著筆記型電腦,那樣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樂趣。你願意讀竹簡,我願意讀袖珍本,他願意上網漫遊,互相不可代替,而且各有各的樂趣。尊重樂趣的選擇,尊重不同的生存方式,承認差異,不強求一律,是尊重人權的起碼表現。已經進入了21世紀的人類難道在這個問題上還會倒退嗎?

    

    《環球時報》 2003年03月12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