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的人性代價

    考試是未來領導者和創造性人才的敵人,因為考試忽略了性格和潛力的重要性。

    如果你將教育設想為一幅畫,你想像中的場景多半會是一位老師站在黑板前,面對一群學生,每一位學生坐在桌前,手中拿著書和筆電。150年來,教室這種“教學盒子”就一直是人們心目中的教育體制。人們很難想像出一種教育形式能夠拋開這種“老師——書——教室”的三一體系。教學是一種表演性藝術,教學就好像電影院中的影片和歌劇,在“教學盒子”中的表演要求時間、地點和活動三者“戲劇性的統一”。這種“教學盒子”賦予教育制度性的力量,就像法庭于法律、議會廳于政治辯論、會議室于公司的重要性一樣。

    把老師放置在“盒子”裏是出於實際需要的考慮:大規模集中性的教育需要有一種標準化的單位來進行管理。因為老師是最珍貴的資源,所以為了讓最大數量的學生能夠聽到老師的聲音,同時能坐在桌前,聽課、書寫,教室便産生了。在這種情況下,一個班級可能容納的最大限度為40位聽眾;如果學生多了,老師很難保證聲音夠大,更不要説維持教學秩序,讓所有的孩子不交談、不玩耍、不打鬧。如果在公共教育創立時電腦和媒體系統已經存在,那麼學校的設計將會完全不同。

    如果教育體制是“教學盒子”,那麼教育的過程無異於工業化生産模式。學生是原材料,他們經過一整套標準化的教學和考試,通過各種品質控制考核。教育工廠生産的是受到教育的學生,他們帶著學校的印記(文憑),成為合格産品。

    考試和文憑的人性代價

    文憑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威信是因為人們相信,擁有文憑是一個人智力和優秀的證明。孩子們從小就知道,“文憑遊戲”就是學會如何通過各種考試,拿到高分,勝過其他學生。很多學生希望學到文憑考核之外的東西,但很不幸,通過考試才是他們最重要的任務,因為這是在遊戲中獲勝的惟一途徑。

    如果考試的目的只是用來淘汰入學申請者,考試本身就完全失去意義,變得荒謬可笑。實際上,大多數申請者都具備完成學業的能力。退一萬步説,就算你通過考試,這並不意味著你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領導者或一個具有創造性的人;相反,考試選拔往往淘汰了很多有潛力的人。這個問題看上去不難理解,但它卻困擾人們很長時間,究其原因是因為學校的容納能力有限,無法接受所有合格的學生。學校只有通過淘汰大批候選者,才能選擇少數的倖存者。組織各種選拔學生的考試就好像將一群年輕人放在木筏上,擱在離岸一公里的海水中,然後讓木筏沉入水中。這樣,通過人為的船隻失事,你能夠挑選最優秀的游泳者,但同時你必須溺死絕大多數的孩子。

    落選者為“船隻失事”所付出的人性代價是巨大的,但學校往往不願意承認這一點。如果你在一次重要考試中失敗了,教育或許從此與你無緣,或者你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選擇其他教育。如果你失敗了,父母感到傷心,他們或許認為是你沒有用功,或者他們會對你的智力産生懷疑。你周圍的朋友被分成兩類:一部分人通過考試被錄取,一部分則需要另謀出路。在這場失事中,遭受損失的不是學校,而是個人。如果你不擅長考試,人們會就此得出結論,認為要麼是你愚蠢、遲鈍,要麼是你懶惰。

    在中國,考試一直具有很高的威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西元607年隋煬帝發明科舉考試製度。當時,這種發明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成效”,因為考試製度是人們謀得官職的惟一途徑,而封建時代的官職意味著一生的榮華富貴。於是,考試和光明的前途、事業自然而然地被聯繫在一起,人們對考試的迷信不禁讓人懷疑教育已經成為一種宗教形式。

    但這些考試究竟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的呢?考試的內容可能非常主觀、專斷。譬如,在隋朝(西元581到618年),應試者需要通過各方面考核,包括儒家經典、詩書、數學、武術和醫藥知識。現在的考試同樣也缺乏客觀性。目前在中國最有聲望的文憑之一恐怕要數MBA(工商管理碩士)。1999年在整個中國也只有大約二十來個MBA項目,對於需要接受高品質的商業課程和教育的人來説,這真是杯水車薪。但因為僧多粥少,所以在全球不得不建立一種體系來決定誰能學習MBA課程。於是數學成為入學的主要考核方式。為什麼偏偏是數學呢?因為數學考試的分數評判方法簡單。當然,誰都知道能記住數學公式和成功管理企業兩者之間是沒有必然聯繫的。而且,這種考試會起反作用,因為忙於工作的經理人沒有足夠時間去準備那些撓頭的數學考試,他們往往因此被淘汰。但就是因為教育部門認為我們需要有一種“客觀的”選拔機制,所以數學考試成為解決方法。結果,只有那些數學天才們有機會成為商業管理人員,而真正的商業人士,尤其是那些希望創立他們自己業務的人卻無法接受好的工商管理教育。

    但每一位學校招考人員都非常清楚,在考試中拿高分的學生在事業中成功的可能性並不比其他學生大。實際上,考試是未來領導者和創造性人才的敵人,因為考試忽略了性格和潛力的重要性。

    如果年輕人的命運是由這樣的“船隻失事”方法決定,父母應該跳到孩子的救生艇上,在孩子溺水之前挽救他們,期待他們在下一次的“失事”中有出色的表現。

    如果你是學生,請你記住:學校的學習成績、分數、考試選拔、耀眼的學位,這些絕不是教育的目的。從長遠的角度説,你學會的知識和運用你所學的知識幹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考試成功,這不錯;但如果你不成功,請你千萬不要因此痛苦失望,甚至一蹶不振。你可以通過各種策略建立起一套好的教育。

    如果您是家長,請您不要把自己的希望寄託在孩子成為名校的高材生上,您決不能把教育體製作為衡量孩子成功與否的惟一標誌。作為家長,您的責任是從更長遠、更全面的角度考慮如何盡可能發揮孩子的潛力,培養他們的才能。

    給後教育時代家長的幾點教訓

    在我們“後教育”社會中,學習真是無處不在。我們在工作中學習,在網際網路上學習,向朋友學習,在購物過程中學習,在旅行中學習……在今天的世界裏,如果你不想學習,惟一的辦法只能是躺在床上,拿床單矇住腦袋。

    這對學生和家長意味著什麼呢?學習的世界如此之複雜,我無法簡單給出一個獲得成功的處方。但我認為你至少可以得出一些結論來幫助你認清方向,做出定位。

    教訓之一:我們生活在一個“後教育”的社會,因為在學校之外我們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學習。

    作為一名商學院講師,我在中國經常遇到一些學生,這些學生把自己寶貴的青春時間放在書本上,讀書、記憶,為的是能在班級中出類拔萃。因為他們比其他人學習更用功,他們進了好的大學,然後又繼續花更多的時間來讀書、記憶、上課、考試。有的人後來決定他們想進入商界(尤其因為政府官員的生活逐漸變得缺乏吸引力)。然而,當這些學生決定走出象牙塔,他們的性格已經因為長期與外界缺乏聯繫而發展不健全。

    這些學生非常善於讀書學習,但他們不懂得如何獲得成功。在商業運作中,你需要與人打交道,要承擔風險,要融入社會並不斷從錯誤和經驗中學習。在職場中,這些學生一旦被招聘人或人力資源專家否定,他們會感到非常失望和痛苦。

    我並不是説這些學生就不應該學習;我想指出的是,課堂教學方式無法滿足當今社會工作和生活的全部要求。

    教訓之二:我們的目標不是“接受教育”,相反,我們應該考慮如何在生命過程中發展人性的價值。

    教學與學習兩者具有本質不同的含義。發展人性價值本身是指通過各種途徑來學習。學位文憑所代表的僅僅是年輕人需要學習的一部分。終身不斷學習已經成為必然趨勢,你不僅需要工作成功,而且需要擁有良好的生活方式。

    教訓之三:家庭是最重要的學習場所。

    與學校相比,決定孩子成功的因素更多來自家庭。學校固然重要,但學校無法取代家庭的地位和影響。在中國,很多家庭都積攢資金,為的是能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為孩子的教育進行投資還只是家庭發展戰略的一部分。父母應該考慮:孩子的長遠需求是什麼?如果孩子沒有在班級中出類拔萃,我有什麼其他可選擇的戰略?在學校課堂之外有哪些學習是必須的?

    對於學生來説,30歲之前接受的教育是你終身學習的一部分。這種教育可能能夠幫助你在實踐中獲得成功,但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學習過程,你找到自己個人發展的真正興趣所在。

    教訓之四:家長和孩子必須共同制定學習戰略。

    有的孩子在學校教育中不成功,他們的家長會認為那是學校和老師的“失敗”。在有些情況下,學校和老師的確損害了孩子的發展潛力,但父母絕對不能把學校的過錯當成孩子的失敗,聽之任之。父母的職責是為孩子制定一個學習戰略,直到孩子能夠獨立承擔責任。過去,孩子接受完高等教育,父母的責任也隨之結束;而今天,孩子們需要幫助的時間會持續更長,或許到30歲左右,因為學習的需求遠遠超出了學校能夠教授的內容。

    給後教育時代學生的結論

    讓我先説我們不能得出的結論。我一直對教育體制持批判態度,數落課堂教學的局限,甚至取笑教育體制劃分所謂高智商和非高智商學生的荒謬方法。但這不等於説教育是浪費時間,你可以置之不理。值得慶倖的是,雖然過去我們只能選擇教育體制,但現在你可以制定好幾種教育戰略。

    ■如果你想做的事情在學校裏學不到,或許你不需要馬上接受大學教育。在現在的學習社會中,有很多活動都能夠讓你首先工作、實踐,當你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的時候,你可以再去完成學業。

    ■每個個體都有各種不同形式的智慧有待發展。學校教育體制中僅僅包括其中不到一半的領域。

    ■一些工作行業不要求很高的教育水準,而且無論從精神上還是物質上回報都不錯。以我個人的經驗和感受,那些很早就步入工作生活的人往往後來又回到學校學習。

    ■另一方面,有些職業領域人才需要接受高等或專業教育,比如自然科學,醫學,工程學,法學,金融等很多學科。因為這些職業聲望高,薪酬好,很多學生便盲目選擇這些專業,也不考慮這些行業是否適合自己,或者學習這樣的科目是否能夠有一份讓自己滿意的事業。我建議年輕人在選擇專業性較強的科目之前,先考慮清楚自己是否真正喜歡這種職業;如果你感到不確定,你應該制定一種教育策略,萬一將來自己改變主意,能夠有餘地回頭選擇一般性學科教育,不至於因為學科過偏過專而陷入死衚同。

    除此之外,對於後教育時代家長的教訓同樣適用於學生。你必須牢記,你需要在課堂之外掌握更多的學習方式,滿足自己的學習需要。你應該對自己的學習承擔責任,而且這種責任會在未來的50年中一直伴隨著你,因此最重要的學習之一就是“學會學習”。

    (摘自《超越校園》,華藝出版社2002年6月版)

    《書摘》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