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與文化
劉東明

    自古以來,歷代勞動人民和文人雅士愛石、賞石、藏風甚盛。它們或頌,或寫,或畫,或藏,其表現形式和方法各不相同,創造了燦爛的賞石文化。

    石文化在我看來,可大致分為三種形式:一是觀賞石;二是石雕;三是寶石。

    觀賞石:顧名思義,以觀賞為主的天然奇石。它們或以圖取勝,或以形動人。

    以圖取勝的石頭其色有深有淺,或塊或片,或紋或點,層層疊疊,交織交融,疏密有致,巧妙地構成了無窮無盡的天然景致,再經藏石者慧眼識選和精心打磨,呈現出色彩艷麗、畫面完整清晰的幅幅畫卷:有的似祥雲繞山;有的像亭臺軒榭;還有的狀人類物,惟妙惟肖。

    以形動人的山石在土中生成,或成物狀,或成峰巒,或空靈剔秀,千奇百怪,沒有定狀,可以偶得而不可強求。山石除去污垢,度材取景,絕非自然景色簡陋的再現,要考慮意境的含蓄和深化,化有限為無限,成為可供觀賞的藝術珍品。石形分為山形石、象形石、玲瓏石及文石盆景等。

    山形石,最好四面可觀賞,峰巒要參差不齊,皴皺豐富多變,形勢雄渾宏大;象形石,其形態各異,自然天成,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達到出神入化,玩味無窮;玲瓏石,獵取某一奇觀,形成孤峰獨秀,疊嶂凝翠等藝術效果,具“天劃神鏤之巧,嵌空玲瓏之致”的藝術感染力;文石盆景,是將文石組合於大理石盆內,充分利用文石色潤、皴皺豐富細膩的特點,表現幽思詩境。

    歷代文人墨客在鑒賞、收藏觀賞石方面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産。

    據文獻記載,南朝文學評論家劉勰晚年收藏與把玩上店口石(俗稱上店石),該石産于莒縣浮來山中的上店口村。上店石呈怪石狀,嶙峋斑駁,色澤黝黑,紋理清晰,很有觀賞和收藏價值。宋代文學家蘇東坡,他一生愛石,據清道光年間編的《榮城縣誌》記載,蘇東坡當年曾來榮成海邊文石灘一帶揀石,見石奇特,愛不釋手,納于袖中,後來他的詩中也就有了“我攜此石歸,袖中有東海”的佳句了。元代文學家張養浩,晚年辭官後,置奇石為友,至今仍有兩件奇遺留焉,一件是在濟南趵突泉公園內的龜石;另一件太湖石係明朝萬曆年間流散到桓臺縣桓臺鎮,至今仍保存完好。

    觀賞石藝術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它涉及多種學科,它的理論體系是建立在多學科基礎上的,如牽涉到美學、文學、園藝學、地質學、盆景學、生態學、生物學、繪畫雕塑、哲學、環境科學及社會科學等。

    石雕:顧名思義,就是雕刻的一種形式,它是以雕、刻、研磨、切割等手段製作空間形象的美術品,材質也僅限于石料。其基本形式有圓雕、浮雕、透雕和線雕。

    距今1萬多年以前,古人類就在石塊和岩壁上鑿打刻劃了許多優美的形象。石雕藝術的發明,是人類文明覺醒的偉大里程碑,它是精湛技藝和高度抽象思維的結晶,它的出現便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十分深遠的影響。首先是創制出具有功能美學意義的石器,不僅能極大地提高勞動效率,而且能給人以審美的愉悅。

    寶石:顧名思義,有很高價值的石頭,它們或以稀有而珍貴,如田黃;或以硬度高而值錢,如鑽石。

    石頭的收藏和鑒賞、石文化的認知和宣揚並無捷徑,只有在石文化的大海中徜徉,才能分享石文化帶給我們的無窮樂趣。

    《生活時報》2003年2月2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