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與憂鬱症
孫常敏等譯

    醫學專家指出,憂鬱症正在越來越嚴重地困擾著現代人。在北半球,缺少陽光的冬季也是憂鬱症的高發時期。然而,患者常常只有在出現自殺等嚴重問題之後,才會得到遲來的關注。通過本期輯錄的有關內容,希望不僅有助於我們了解這三個人物的結局,也能讓讀者對這種“都市文明病”和心理健康問題有更深入的了解。

    餓死在普林斯頓的數學天才

    原籍奧地利的大數學家庫爾特哥德爾早在孩提時代就是個疑心病患者。大概在6歲時,他因為全身風濕性疼痛突發了一次高燒,從此便相信,如果自己不穿足夠的衣服來保暖或不注意營養,有朝一日肯定會死於感冒引起的心臟病。此後,即使在最炎熱的天氣裏,他仍然會穿著幾件羊毛內衣和厚厚的橡膠鞋。

    1934年,28歲的哥德爾患上了神經崩潰症,並多次來到維也納郊外療養。他的病是戀愛造成的——哥德爾愛上了維也納夜總會的一名舞女,並執意要和她結婚。這樁婚事遭到了父母的激烈反對,哥德爾對此感到十分沮喪和抑鬱。1939年3月,納粹分子辭退了在大學任教的全部講師,哥德爾失業了。不久,他又接到了為服兵役而接受體檢的通知。哥德爾不得不決定離開奧地利。經過一路舟車勞頓,他于1940年3月到達了普林斯頓。

    美國新澤西州的小城普林斯頓當時大約有1.5萬居民,距離紐約不到100公里。1930年5月20日建立的普林斯頓研究所位於普林斯頓城南,四週被森林、田園和綠水環抱,是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地方。這是一個研究純理論的場所,內設數學、自然科學、歷史和社會科學四個部門。只有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才能來到此地。他們的年薪大約有九萬美元,因此得以不受物質上的困擾,也沒有必須為自己的工作情況撰寫總結報告的義務。人們稱這個研究所是“知識分子旅館”。

    在普林斯頓,庫爾特哥德爾最好的朋友就是愛因斯坦。他在二樓的工作室幾乎正好面對愛因斯坦的房間。這對朋友也很相配:一個是搞數學的,另一個是從事物理學的。他們倆雖然都是不合群的、獨來獨往的人,卻不知怎麼地常常相聚在一起。哥德爾也從事研究愛因斯坦萬有引力場公式的幾個新的答案,這涉及到所謂以過去或未來的時間運作提出的理論觀念。

    但哥德爾在研究所裏仍然感到孤獨,並且懷疑自己是否患上了心理疾病。“我從事著一項非常單調的工作”,他習慣性地自言自語,“我致力於研究數學客體的存在”。哥德爾的思想活動總是處在抽象的頂峰。1948年4月2日,當他前去申請加入美國國籍時,擔保人之一的愛因斯坦不得不在路上不斷地講述名人軼事和歷史典故,以分散哥德爾對美國憲法中的邏輯問題的注意。

    作為一個極其講究節制食物的人,哥德爾變得愈來愈虛弱、消瘦和衰老。1970年,哥德爾64歲,身高1.78米,體重卻只有40公斤!他患了憂鬱症,曾多次去看心理醫生。過了一些時間後出現的情況是:哥德爾相信藥物裏含有毒素。

    哥德爾變得具有明顯的偏執狂傾向,出現一種由嚴重的個性干擾而造成的病態性的僵化、妄想和非人格化的現象。1974年,他由於前列腺肥大和小便困難而住進醫院,但他拒絕接受外科手術治療。

    1976年7月1日,庫爾特哥德爾教授退休了,他在研究所裏度過了整整36年時間。1977年底,他的夫人阿黛爾因病住院,這對於哥德爾來説,等於是被判了死刑——阿黛爾是他惟一信任的人,他只有在她的勸説下才進食。因此,當阿黛爾住院後,哥德爾開始拒絕吃東西,因為他認為那些食物是有毒的。1977年12月29日,一位同事將哥德爾送入普林斯頓醫院。他仍然堅持拒絕任何食品。

    1978年1月14日下午,哥德爾坐在一把沙發椅子上與世長辭。這樣一位自亞裏士多德和愛因斯坦以後最偉大的邏輯學家,普林斯頓這家高級研究所裏最著名的學者被餓死了——他相信食物被毒化了,是醫生要了他的命。

    三年後,哥德爾的妻子阿黛爾也去世了,他們倆的遺體被安葬在普林斯頓,他們沒有孩子。但哥德爾留下了極為豐厚的科學遺産——“哥德爾定理”從根本上推動了數學和現代邏輯的發展。不過,他以“加氏速記法”留下的無數圖樣和記號,卻始終難以辨認。有關的辨認和整理還將持續很長時間,而且也許永遠無法結束,因為哥德爾按照自己的方式修改了這種速記法。

    海明威的最後一槍

    1954年,55歲的海明威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當時,他因為身體不舒服而沒能親自去斯德哥爾摩領獎。實際上,他那時候已經病得很重。他的血壓高達215/125,他的膽固醇含量達到418%毫克,肝功能也出現了衰竭的症狀。這時候,他的情緒出現了很大波動,而且感到眼球十分“乾燥”——“無眼淚”的眼睛是一種抑鬱症的典型症狀。

    在慶祝60歲生日時,海明威在心理上産生了嚴重障礙。他除了對別人説自己那些浪漫的往事之外,什麼也不再提及。此外,他還經常嘲笑自己的妻子、辱罵客人。他産生了一種病態的固定觀念:由於一次輕微的汽車相撞事故,他就擔心自己會坐牢;儘管他在銀行有足夠的存款,但是他相信自己再也買不起房屋;他時常感覺到美國聯邦調查局的間諜是在不斷地監視和跟蹤自己。

    在1960年,海明威完全喪失了工作能力,他在書桌前可以面對自己的手稿坐上無數個小時,而不完成任何事情。他越來越頻繁地提到要自殺的想法。有時候,他久久地站在存放槍支的櫥櫃旁邊,手裏握著一支槍,通過窗戶凝視著遠處的山脈。

    從1960年11月到第二年的6月,海明威兩次被送往明尼蘇達州的海奧醫院。這是美國最好的醫療中心之一。醫生採用電休克療法對他的大腦進行治療,但沒有獲得絲毫成功。海明威斷言,在他的房間裏藏著傳聲器,而醫生都是秘密間諜。他的精神狀況仍無好轉,而且顯示出愈來愈嚴重的自我摧殘傾向。

    1961年7月1日,海明威和妻子以及一位朋友去一家飯店用餐。在餐廳入坐後,他懷疑周圍的其他顧客都是美國聯邦調查局的間諜。回到家裏,海明威跟妻子瑪麗一起唱了一首義大利民歌,最後海明威向妻子叫喊:“晚安,我的小貓。”這天夜裏,他一個人睡在一間小房間裏。

    7月2日早晨,瑪麗被劇烈的嘈雜聲吵醒。海明威被人發現時,已經躺在了門廳裏。一支步槍就放在他的兩條腿中間。血液和肌肉組織的液體飛濺到天花板上。海明威同時發射了兩顆子彈,其中一顆子彈炸破了他的頭顱蓋。使人難以確證的是,他究竟是把槍管插到嘴裏,還是對準他的額頭。

    歐內斯特海明威到底患了什麼病?除了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多種生理疾病外,在精神方面,他是個抑鬱症患者。一般在生活處於危機階段時,這種病會迅速發展,病人會出現害怕自己突然變得衰老等在外人看來完全莫名其妙的擔心。病情發展到狂躁階段,病人會産生“大聲嘮叨”的病理現象。在抑鬱症復發到一定的階段時,又會出現病人選擇自殺的危險。一般而言,患抑鬱症的病人在早晨時分情緒特別激昂,因此要避免將病人從睡夢中推醒。

    那時精神病科醫生大都選擇電休克療法來醫治精神病患者。病人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要出現四至六次的休克,這樣就可以從抑鬱情緒中解脫出來。但是,電休克療法用在海明威的身上完全不起作用——對於這樣一個男人來説,他被關在精神病院裏會比等待自然死亡更好嗎?

    “茜茜公主”的兒子並不幸福

    奧地利皇子克隆普林茨魯道夫1858年8月21日出生在維也納的皇宮裏。他的父親是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母親伊麗莎白皇后就是著名的“茜茜公主”。孩提時期,魯道夫由祖母照管和教育。伊麗莎白皇后對兒子沒有産生任何影響,而且有很長一段時間她自己也不在維也納——她與丈夫的真實關係,並不像有關影片中表現的那樣單純、美好。

    在魯道夫還不到兩歲時,他的母親便離開了家。由於和婆婆——大公爵夫人索菲的關係非常緊張,伊麗莎白經常在外旅行或者療養。容貌與身體的魅力也成了她從婆婆那裏把丈夫吸引過來的武器。由於那時的歐洲還沒有美容和化粧品工業,伊麗莎白一直迷信于饑餓療法和各種奇怪的美容技巧(包括在晚上用生的小牛肉片當作美容脂貼在臉上),直到她61歲的時候在旅行中遇刺身亡。

    父母婚姻危機所造成的缺陷使魯道夫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創傷,尤其是他的父皇根本無法做到用父愛來代替母愛。魯道夫從童年時代起就出現了嚴重的心理障礙——恐懼和抑鬱。這種心理障礙部分是遺傳的。他的父母是表兄妹,伊麗莎白皇后的父母也是近親結婚。事實上,魯道夫的家族中有很多人患上了精神病或有心理障礙症,可是在那個時代,人們不知道遺傳的重要性。

    抑鬱症的典型特徵就是病人沒有能力去面對生活中經常出現的既困難又複雜的情況。他們常年服藥或者飲酒消愁。從未成年的時候起,酒對魯道夫來説就是一帖麻醉劑。他的身體狀況由於飲酒量增大而每況愈下。

    1886年初,魯道夫患上了性病——淋病。那時還沒有能夠根治淋病的療法,醫生不得不開嗎啡和可卡因藥方,以便給他止痛。1886年夏季,魯道夫的生活完全陷入加速的自我摧殘中。他超大量地飲酒,又不斷地吸食嗎啡,幾乎從傍晚一直到午夜不睡覺。不到淩晨4點鐘他又從床上爬起來……這是抑鬱症患者的典型的失眠症。

    皇子的身份也沒有給魯道夫帶來幸福,甚至反而加速了他的不幸。他23歲的時候,娶了比利時國王的女兒斯特凡妮為妻。但這對夫婦的生活目的截然不同。斯特凡妮對什麼東西都不感興趣,婚姻對她而言不是意味著愛情,而僅僅在於讓她當上皇后。魯道夫為此非常惱火。後來,他便在經常變換的情人懷裏尋歡作樂。

    身為皇子,魯道夫卻從小就受到出身於資産階級的家庭教師們自由思想的熏陶。在他的頭腦裏逐漸潛移默化地形成了資産階級自由、民主和國家實行共和制度的思想,甚至揚言“不想當皇帝,而寧可做一個共和國的總統”。他的思想轉變與主張施行君主統治制度的父皇發生激烈衝突,父子之間産生了日趨嚴重的對立情緒。這既是魯道夫患上抑鬱症的誘發因素之一,也是魯道夫最終決定自殺的一個重要原因——毫無疑問,魯道夫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中經受著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折磨。他只能選擇走上自殺的道路,以便從徹夜難眠的病痛、空虛的生活和孤立無援的逆境中得到徹底解脫。

    在1888年夏季,他就産生了“雙人自殺”的念頭。他想著要與他的女友和情人米齊卡斯帕爾一塊兒去死。他建議在默德林郊外的猶太會堂裏開槍自殺。米齊對此哈哈大笑,並予以拒絕。但是他對這件事是這麼認真,以至於她還是向警方報告了這件事。但是沒有人採取任何防範措施。

    後來,魯道夫皇子去找他的另一個情人瑪麗馮菲特塞拉。剛滿17歲少女瑪麗也深深地愛著魯道夫,她甚至在人們面前稱他是“屬於我的”。當魯道夫皇子向她提出“雙人自殺”的建議時,她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1889年1月30日上午8時10分,僕人洛謝克用力推開魯道夫皇子的臥室房門時,他萬分驚恐地發現了魯道夫和瑪麗的兩具屍體。 ( 摘自《世界歷史名人的真實死因》 〔德〕漢斯班克爾著孫常敏等譯)

     《文匯報》2002年12月3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