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 文壇的7個細節

     如今的史學界流行打掃歷史的碎片,曰小碎片見大歷史,曰真實的歷史在於細節。我們也效倣歷史學家,謹以此7個細節和3片花絮給今年的文壇立個小影。

    1巴金的99根蠟燭

    向大師致敬活動的頂峰,是11月底上百位中國一流作家在上海點燃99隻蠟燭,為中國文壇最長壽的老人巴金慶賀“生日”。此時的巴金,正靜靜地躺在上海華東醫院321房間。

    巴金近百年的生命歷程,映射了一個獨特的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心靈軌跡。他豐富而獨特的人格,他的赤誠,他的憂鬱,他的反思,無不表現出一個具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對於時代的良知。在今天這樣急劇變革的時代,慶賀巴老的99歲華誕,以及巴老主辦的國內極具影響力的文學期刊《收穫》創辦45週年,具有超越文學本身的意義。

    99隻星星般的燭光中,人們再次回味著巴老的名言:“我説的講真話,就是把心交給讀者,講心裏話,講自己相信的話,講思考過的話。”

    巴老,有你在,燈亮著。

    2沈從文的鳳凰

    中國有那麼多的名人可以緬懷,有那麼多的歷史可以紀念,卻少見一種自然的發自內心的欣賞和敬畏。2002年,向文化名人致敬的活動空前的多了。

    12月是沈從文百年誕辰,各地傳媒的紀念文章早在半年前就開始大篇幅地出,沈從文的故鄉鳳凰古城今年的旅遊收入達到歷史最高水準,“去鳳凰”成了向大師致敬的一種自發行為。

    年中,北京舉辦了李白誕辰1300週年的紀念活動,廣東現代舞蹈團為此特別創作了大型現代舞劇《夢白》,詩歌劇場《天地一太白》演出當晚,多個國家的外交官登上舞臺,用各自國家的語言朗誦《靜夜思》。

    2002年還是詩聖杜甫誕生1290週年,四川等地舉行了隆重的紀念活動。

    郭沫若誕辰110週年,文化界力圖以歷史的理性還原一個真實的郭沫若。

    還有去世5週年的王小波,也有一本書《王小波門下走狗》紀念他。

    它們都是民間自發的致敬,它們已經超越通常意義上的演出或展覽活動。中國人,開始回頭看看來時的路和路上扶過我們的人。過去一年,有幾位曾經投影于我們心裏的老人去了另外一個世界:

    一代國學大師、民間文學界泰斗鐘敬文,享年99歲。

    以一篇《荷花淀》確定其在中國當代文壇的地位,並影響了一大批青年作家,形成了“荷花淀”派的著名作家孫犁,享年90歲。

    《思痛錄》的作者、人民文學出版社前社長兼總編輯韋君宜,享年84歲。

    《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享年79歲。

    以少兒小説《小英雄雨來》、歌詞《我們的田野》受到幾代讀者喜愛的著名作家、詞作家管樺,享年81歲。

    長篇小説《香飄四季》、《山谷風煙》、電影劇本《羊城暗哨》的作者陳殘雲,享年89歲。

    文壇一代才女、《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享年83歲。

    每一顆文壇巨星的隕落,通過傳媒的全情介入,都牽動老百姓的心。2002年的文壇,人情味濃濃的。

    3賈平凹的12個點

    賈平凹的新作《病相報告》在2002年《收穫》長篇小説專號春夏卷上連載時,已經讓出版社的編輯感到胃痙攣。最後上海文藝出版社開出12%的版稅和15萬冊的發行量得到了出版權。國家規定的版稅在8%—10%之間,但對於那些炙手可熱的作家來説,“12點”(出版界行話,即12%)是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比例。《病相報告》在評論界劣評不少,認為是“創作低潮時期的倉促之作”,但是至少賈大作家能得到012(版稅)150000(印數)18(書價)=324000元。

    2002年能拿到這個數字的名作家還真不少。徐坤出版《春天的22個晚上》,韓少功出版《暗示》,蘇童出版《蛇為什麼會飛》,李銳出版《銀城故事》,海岩出版《平淡的生活》,池莉出版《水與火的纏綿》,劉震雲出版《一腔廢話》,張抗抗出版《作女》……遺憾的是,大部分新作缺乏探索和創新。

    4李杭育的脾氣

    雖身為杭州人,杭州市作家協會新任主席李杭育的脾氣卻一點也不吳儂軟語的。2002年7月9日晚上,他在杭州德加公寓因停車問題與公寓住戶宋鳳英發生口角,將其打傷。杭州的媒體以李杭育是知名作家、公眾人物為由,從道德上對李杭育進行評判,輿論出現一邊倒的趨勢。

    在網上及一些外地媒體,作家打人引發的爭論喧嘩一時,大多數發言者認為,作家也是人,打人與是否作家、被打的是否女人都沒有關係。李杭育打人事件及之後的媒體和社會反應,使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作家是否該擁有比一般人更多的道德感?承認“作家是普通人”,不知是文學退出生活中心後作家的淒涼還是自由?

    5“作女”聲潮

    女人不“作”,男人不愛?張抗抗的長篇小説《作女》年初推出後,與張女士向來有著默契的時尚界推出這樣一個話題,四座皆驚。此處的“作”讀一聲,意為獨立自主、會來事兒的、有點兒女權主義的新女性。

    2002年,文壇“作女”繼續作秀,19歲的少女作家“北京娃娃”春樹穿“暴露”肚兜到成都售書;因《上海寶貝》一夜成名的“美女作家”衛慧放出話來稱其已經過上美國生活,並未放棄寫作;“妓女作家”九丹宣稱,推完新書《女人床》之後,將隱姓埋名遠走他鄉……

    2002年,作為作家的女人異常活躍。鐵凝的《有客來兮》,池莉的《水與火的纏綿》、新生代女作家尹麗川的《賤人》,都是一亮相一片喝彩聲。在各類文學評獎以及長篇小説排行榜中,女性作家所佔比例逐漸提高,這在10年甚至5年前的文壇是不可想像的。她們因為文學而得到政治的承認————年中,上海作家協會主席王安憶當選第四屆中國“十大女傑”,11月河北作協主席鐵凝當選中共中央候補委員。

    浩浩蕩蕩的女性寫作在8月份舉行的哈佛小説筆會遭到一聲棒喝。由於女性寫作偏重於表述個人創作經驗,側重於理性探討文學發展趨勢的哈佛國際筆會宣佈,女作家不在邀請之列,於是又引發“哈佛小説筆會是不是倡導性別歧視”的爭論。

    6諾貝爾文學獎的猶太情結

    200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終於塵埃落定,73歲的匈牙利老人凱爾泰斯意外當選,成為第11位猶太裔的諾獎獲得者。百年間,諾貝爾文學獎共頒給99位作家,猶太裔獲獎者就佔去10%。

    當文學界人士著力為這位無名小卒何以在與米蘭昆德拉、略薩等文壇大腕的競爭中勝出尋找理由時,無一例外地陷入了茫然,猶太身份便似乎成了惟一可以列為理由的理由。相對於猶太民族僅佔世界總人口四百分之一的1600萬人口數,這10%的比例已足以令人吃驚和深思。

    “猶太情結”+”移民作家”+“文學混血”,儼然成為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方向。中國人又在感嘆,什麼時候諾貝爾能轉轉方向?

    7詩歌的聲音

    2002年的詩歌創作乏善可陳,詩歌的聲音卻頗為誘人。《詩刊》主辦的“‘春天送你一首詩’詩歌朗誦會”巡迴全國,嘗試著用音樂和朗誦的綜藝形式推廣新詩,效果不錯。4月份,詩人食指參加北京萬聖書園舉辦的“食指告別詩歌朗誦會”,過了半年,他又出現在廣州舉行的一場詩歌朗誦會。這次活動被宣傳為”近年來整個中國範圍內陣容最為強大最具符號色彩的詩歌集合”,朗誦者都是中國當代有一定名氣的詩人,包括食指、梁小斌、林莽、柏樺等共19人,當然他們同時還受邀入住某房地産公司開發的樓盤一夜。

    2002年,“讓詩歌回歸聲音”的口號一浪高過一浪。綜藝化後的詩歌朗誦,正在變成有商業操作可能的藝術形式,這也是全國詩歌朗誦會如雨後春筍般涌出的原因所在。

    《》2002年12月2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