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我們這樣辦雜誌
張國偉

    在當今中國期刊市場上,《三聯生活週刊》(下稱“《三聯》”)無疑是成功的,《三聯》習慣性地站在知識分子的位置展現他們的睿智和率性。這種親和力甚得知識分子們的心。著名作家蘇童把《三聯生活週刊》視為枕邊書,他評價説“我敬佩這本刊物的辦刊風格,既知識分子化而又不排斥世俗眾生,既有超前意識而又不鄙視人們的智商。它有一種可貴的溫文而雅的説話態度。”《三聯》究竟如何成就了今天的輝煌而造就了一個不可複製的成功呢?日前,《三聯》主編朱偉透露了《三聯》背後的成功之道。

    《三聯》是“小資情調”還是“中産階級”代言人?

    經常看《三聯》的讀者對它多少有點“依賴感”,因為在《三聯》裏總能讀出其他週刊所讀不到的那種情調,有人把它戲稱為“小資情調”。對此説法,朱偉糾正説,“《三聯生活週刊》面向的是這樣的知識分子:他們應該是有大學左右的學歷和比較寬的視野,在現在的社會改革中走在前列且比較敏感,他們追求跟時代發展能夠同步的觀念,這裡面不存在‘小資’的問題”。朱偉的話應該是言之有據的,最近的《三聯生活週刊》便關注了很多關於中國中産階級的話題,這不能不説是個根據。由此産生的另一個問題是《三聯》是不是要成為中産階級的代言人?

    朱偉對此未置可否,而是解釋説,“中産階級的概念,在現在中國目前的現狀下還比較含糊。《三聯》曾在今年做過一個封面故事叫‘中産階級與汽車’。當初很有爭議,就是説中國的中産階級選擇的車型到底是什麼樣最適合,中國中産階級的經濟能力和消費水準到底在什麼樣的水準線上?我們找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他們説年收入五萬就算是中産階級,我們覺得現在一般人也能做到,也不能算,中産階級應該有汽車、有房,有相當的消費水準,但是現在我們老覺得中産階級摸不到邊。但是,我們對《三聯生活週刊》的讀者做了調查,在公司裏白領或者白領以上中層幹部以上的職員的讀者比較多,這部分人是不是中國的中産階級或者説中國中産階級的雛形呢?如果是,那麼我們雜誌的主要讀者群就是這麼一群人,也應該説我們主要為他們服務”。

    新聞的銳度是《三聯》的品質保證

    《三聯》的名記者巫昂曾經寫過一個《不看<三聯生活週刊>的五大理由》,其中一條就是,“看三聯生活週刊可能會讓你替一些記者捏把汗,不知道他們都怎麼搞出來那麼多説法,以及這些説法是否會給他們帶來一些麻煩”。的確,《三聯》在報道敏感的社會問題時是懷著高度責任心的,它曾對亞洲的性與艾滋、太原制藥廠為什麼做“毒品”、銀廣夏問題、青基會資金問題等一系列問題做了詳盡深刻的報道。

    對報道這些敏感社會問題的態度,朱偉強調“關鍵是怎麼來看敏感話題的問題,如果運作得好的話,不應該存在壓力”。朱偉解釋説,作為一個主編,是個技術問題,而不是一個觀念問題。我們要報道任何事情的話,如果處理得不好的話,都會遇到關於尖銳還是不尖銳的問題。如果説你有一個比較好的觀念,或者處理得好一些,這些問題都可以解決。

    朱偉進一步解釋説,生活本身的原貌是五彩繽紛的,如果我們真是有能力把生活中的豐富性表達出來的話,評判標準就會出現和我們傳統的評判標準不一樣的現狀。《東方時空》的嘗試比較好,就是它反映了特殊性,但如果我們太多的強調特殊性,普遍性的意義會體現不出來,如果我們太多強調特殊性的話,某一個特殊性被突出以後,反而會成為一種問題,這就是技術操作。《三聯》這幾年也在探討技術操作,比如説對一個事件的採訪,要給一個結論。如果在掌握的材料不豐富的情況下,給出的結論是可疑的,如果掌握的材料豐富的話,結論會豐富一點。比如説採訪事件,如果把其中的豐富性或者複雜性表達出來的話,往往就不會出現問題。

    實際上,《三聯》對社會問題的報道直接反映出的是新聞的銳度,也就是新聞對社會和人們的認識産生的衝擊力。朱偉對新聞銳度的認識是"對時代脈搏的敏感性",因為媒體應該是一個時代變化的記錄者,銳度是對整個時代發展方向大的把握,不一定非要尖銳地反映一些特別尖銳的問題,銳度可能體現在各種各樣的方面。

    《三聯》嚴格的説還不是新聞雜誌,三聯書店對《三聯》的定位是“以新聞為由頭,用文化資源來討論生活的概念”,它的概念是生活週刊,代表的是一種生活觀,《三聯》的口號就是"一本雜誌和它所倡導的生活"。朱偉説,“我們希望讀這本雜誌的人和做這本雜誌的人能共同探討在一個新的時代裏,作為一個比較先進的知識分子(就是我們的讀者)怎樣來做一個有新的生活觀的人。這個新的生活觀,比如説他對待社會的態度,他是不是應該激進的對待生活態度,比如説他對待法律的態度,比如説他對待人和人之間生活關係的,他對環境的態度、對工作的態度等,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做內容的過程也是選才育才的過程

    《三聯》的成功顯示了讀者對它的認可,而體現在《三聯》本身的就是讀者對《三聯》特色欄目的認同。領導《三聯》多年的朱偉對其雜誌的招牌欄目津津樂道。他透露,在《三聯》的所有欄目中讀者最認可是“生活圓桌”,它討論生活問題,更能貼近讀者層,人們常説的《三聯》有“小資情調”,實際上主要是指“生活圓桌”;第二個最受歡迎的欄目是“聲音”,朱偉稱迄今“沒有一本雜誌的類似欄目能夠超過‘聲音’;第三個最受歡迎的欄目為“封面故事”,每次的“封面故事”都集中討論一個問題,讀者反映比較好。

    朱偉把這些成就歸功於《三聯》的主筆們,他説,《三聯》所有的主筆和記者都很優秀,記者一定要能區別於別人的敘述方式才可能成為主筆。一個記者進入《三聯》首先有個洗腦過程--能適應《三聯》的環境,能按照《三聯》的環境操作,緊接著按照《三聯》的記者方式操作,《三聯》要培養他形成自己獨特的敘述方式。現在《三聯》的主筆都有各自的特長和特色,這也是《三聯》特有“味道”的保障。

    而僅有主筆是不夠的,保持雜誌永久生命力還要擁有一支高素質的編輯記者隊伍,因而,一本成功雜誌的成長過程也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過程,朱偉認為《三聯》做到了這一點。對於新聞性的雜誌而言,新聞性永遠是第一位的,這裡面最忌諱的就是文學性的表達方式。朱偉坦言,“我很怕文學碩士”。他認為,文學碩士做新聞首先要洗掉身上的文學氣息,因為文學氣息對刊物可能有害,因為做文學的人比較多的會虛構性的描寫,而新聞報道最根本的是真實,文學往往需要想像力,但對記者而言,最基本的素質是怎麼去面對真實、挖掘真實。

      也正基於此,對《三聯》的選才標準,朱偉指出“第一是年齡,超過30歲的人才,如果不是特殊情況《三聯》不會選擇,《三聯》希望自己的隊伍思想活躍敏捷,越是年輕可能更會敏捷一些。第二是英語基礎,現在資訊時代要看很多國外的諮詢,你做報道的時候,本身就要查國外的諮詢,因而,要做一個出色的媒體編輯記者,如果沒有非常好的英語基礎是不行的。第三是獨特思維能力,關鍵是能不能看到別的媒體報道之外新問題和新角度”。

    朱偉坦言,“很多人到《三聯》之後工作有很大的壓力”。但朱偉認為《三聯》給予記者的嚴厲的培養方式是有效和成功的,“《三聯》會逼迫著你不斷的往前走,如果你不能進步可能就被淘汰,到了35歲就應該是主筆了”,這也許是《三聯》在擇人的時候對記者的年齡如此看重的原因之一。在朱偉的眼裏,《三聯》的這種培養方式能培養一批真正高素質的人才隊伍,無論對《三聯》而言,還是對記者本身來説,都是有好處的,雙方的未來發展前景都會因此而變得更好。

    《三聯》和《新週刊》《讀者》是在競爭嗎?

    對當今最受歡迎的時政生活類雜誌市場上,《三聯》、《新週刊》、《讀者》都具有相當的市場份量和市場影響力,很多讀者在購買時容易在此徘徊,這在客觀上説明瞭三者的競爭關係。

    朱偉認為,《新週刊》創刊初期和《三聯》的競爭比較尖銳,但現在這兩本刊物在不同的軌道上運作。朱偉分析説,現在它們並不具備真正意義上尖銳競爭,因為《新週刊》有它的特點,《三聯》也有自己的特點,一份刊物做到了一定的程度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特點。《新週刊》以專題報道為特長,常用幾十頁的篇幅來做一個大的話題,並且在最近幾年的發展方向上越來越年輕化、時尚化,而《三聯》還不太可能做到那麼“年輕”。對於讀者中評論的“《三聯》存在有文化的酸文假醋”,朱偉認為“這可能跟我自身的喜好有一定的關係”。但他同時指出,《三聯》的記者做得比《新週刊》的記者做得更累一些,《三聯》經常要求記者做選題的時候要達到“窮盡”,集中在一個話題向深度挖掘,著重將話題引到深入,而《新週刊》更多的在一個比較大的層面上提出話題,造成影響力。

    對《讀者》的發展,朱偉則表現出了由衷的敬佩和尊重:“在中國期刊發展史上,《讀者》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到現在它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視”。他認為,《讀者》在它的黃金時代發行量達到800萬冊,這是個難以逾越的發行空間。而且《讀者》在八十年代人們的文化生活還不很豐富的時候解決了文化消費的問題,所以《讀者》對於一批文化青年來説作用非常大。《三聯》的發行量遠遠不如《讀者》,如果一本雜誌沒有足夠的讀者量的話,不能説辦得非常好。

    在分析《三聯》和《讀者》的發行差距時,朱偉認為,《讀者》的內容面比較寬,但《讀者》更重要的意義是話題非常溫馨,因為人在生活中已經感到很疲憊了,在疲憊的時候需要溫馨。這方面《三聯》做得還很不夠,但現在也有一些讀者離開了《讀者》,就是因為希望撫摸、希望溫馨的讀者長大了,希望閱讀相對深的雜誌,這就是輕重如何平衡的問題,尋找好的平衡點這是一個探索的過程。《三聯》一直處在不斷的變化中,這也是辦刊很重要的理念——雜誌一定要跟著市場改變,要根據市場維持自己定位和發展的平衡,在平衡中,可能有時候會往左點,有時候會往右一點,但主要目的是平衡。

    《三聯》要做媒體中的常青藤

    對目前的發展,朱偉認為《三聯》在媒體操作中“是良性的”,因為廣告和發行都很穩定,並且《三聯》保證了每年百分之二三十的利潤增長,朱偉説“用百分之二三十,我們就能做到百分之二三十的投入。我們確定了一個東西,我們的利潤增長保持在百分之二三十,我們的投入也要保證。如果説一個媒體不能夠做到自己能夠養活自己,自己掙錢,再來投入,再來使媒體增長的話,這個媒體的品質是沒有意義的”。

    對《三聯》的品質和魅力,朱偉認為,“更新快是媒體很大的魅力,隨著讀者的需求它能夠不斷的更新,只要適合了讀者的口味,它就能擁有比較大的讀者面”。《三聯》現在已經擁有了大批的固定讀者,朱偉説“這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情。無論你走到哪,你都能看到人們在讀它,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覺得幸福,因為有那麼多人能夠認可你的工作。作為一個好的媒體,傳播的面越寬,編輯記者的成就感就越大”。

    在朱偉看來,常青藤類的媒體最根本的是應該能夠了解讀者,不斷為讀者提供精神食糧。朱偉指出“首先你是一個媒體人,無論是主編還是記者,都是為讀者服務的。換一個角度説,你生産的是文化産品,是要讓人家消費的,人家買你的産品,要貨真價實,如果你不了解讀者的需求是什麼,根本不可能做成一個媒體,根本不可能成為常青藤,常青藤是要根據讀者的口味增加油鹽醬醋,使得讀者滿意,這樣的話讀者群越來越多,讀者群越來越多的來支援這個雜誌的話,這個雜誌才會不斷的成長壯大。作為媒體人,我們最大的誤區和困境是,媒體人覺得自己是聰明的,覺得讀者是需要自己引導的,實際上這種方式可能不對,可能讀者比你更清楚他需要的是什麼。作為一個媒體,你尊重讀者、愛護讀者、為他服務,你的回報就會豐厚,回報就會構成常青藤”。(本文據朱偉在新浪網訪談成文)

     千龍新聞網 2002年12月12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