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雜誌:不尷不尬、不鹹不淡、不三不四

    中國的電視雜誌與電影雜誌的地位對比,似乎正與中國的電視和電影倒了個個兒。在這個眾聲喧嘩(儘管這詞有些老套)、各執一詞的時代,中國的電視雜誌卻像患了失語症,不知道該怎樣説話才好,於是只好東扯西拉地雜語。放眼看去,滿目的電視雜誌雖多,但沒有一本能叫得響。這事看起來有些荒謬,與常理不符。但仔細想想,也不奇怪。

    不尷不尬的出身

    電視雜誌先天出身不好,帶著明顯的計劃體制色彩。幾乎所有的雜誌都是各省市廣電管理部門或電視臺的機關刊物、下屬刊物。很多刊物當初甚至現在仍叫著“(省市名)電視”的名號,一眼便能看出其身份來歷。這種帶有濃厚地區、部門色彩的特點給雜誌們帶來了不少限制。比如,它必須大力宣傳鼓吹本省本台的電視節目或電視劇,即使是一部臭到家的戲,也必須吹得天花亂墜。比如,它必須受限于上級主管領導的口味,缺乏市場觀念和意識,等等。

    近年來,有些雜誌開始試圖走出這個框限,使出了種種解數:給雜誌改名,在北京這樣的明星雲集、娛聞匯聚之處派駐記者或設立分支機構,甚至將編輯部搬到北京……但根本問題並未得到解決,所有這些手段都還不能充分發揮其效用。

    電視雜誌的不尷不尬還在於,它在與各地都有並且大都異常火爆的電視報的競爭中處於弱勢。有些雜誌像是後娘養的,領導更看重電視報;有些雜誌則是電視報的附屬,難以施展拳腳。中國的老百姓也習慣於每週買份電視報,而不是買本雜誌。這與美國、歐洲的情況大相徑庭。美國的《電視指南》價值數十億美元,在全國各地出版不同的版本,一網打盡當地所能收到的電視臺的各種節目,為當地的電視觀眾服務到家,其廣告收入也十分了得。英國的《廣播時報》則涵蓋了從電視節目表、各種生活服務資訊到深度新聞分析評論等眾多內容,深得讀者喜愛。

    從歐美的情況來看,中國電視雜誌的前景似乎是光明一片,但如何突破出身的尷尬,並在內容、定位上下功夫,將讀者從電視報那裏搶奪過來,還是一個十分棘手的難題。

    不鹹不淡的內容

    電視雜誌不光處於電視報的陰影之下,還處在各種大眾媒體的娛樂報道的壓迫之下,缺乏比較優勢。當前的電視雜誌除了介紹電視節目(幹不過電視報)之外,多以明星動態、訪談作為自己的主要報道內容。與報紙、電視、網路相比,它缺乏時效性,毫無疑問地處於下風。有些雜誌在難堪之中,將觸角伸向電影,大量報道電影界的人物事件。但是這又將自己置於與電影雜誌一較高下的境地,也難有勝算。因為中國好的電影雜誌還真有那麼幾本。

    總體上來看,現在的電視雜誌在內容上處於不鹹不淡、缺乏特點的境況。他們所炒賣的東西,從一些更快更高更強的媒體上一樣可以看到,而且做得更好。

    以我陋見,電視雜誌在內容上可以從如下方面下手,一方面搶奪電視報的市場,一方面取得與其他大眾媒體的局部比較優勢。

    一是將電視節目表的功能做足(如果是週刊,這一點更易實現)。在將電視節目簡單排列的同時,每期重點推介那些為觀眾所喜愛的、收視率高的電視節目,圍繞這些節目或電視劇,搞好相關的深度報道,自然會引起讀者的關注。還可以重點介紹境外(如台灣)有影響的電視節目。這些內地的老百姓看不到的節目,往往有著十分精彩的內容,通過紙介予以傳達,也同樣可以吸引讀者。

    二是揚長避短,做足深度報道。每期可以圍繞有影響的事件或人物組織專題,重點報道,加強訪談。這樣庶幾可以避開在時效性上與其他媒介進行對抗,而以深度優勢達到其他媒介達不到的效果。現在已經有少數電視雜誌在做這樣的文章,但是似乎力度還不夠,無論封面的推介還是專題的厚度,都嫌不足。有的還出現了基本錯位。比如《大眾電視》在改版號上做了一個關於劉曉慶的專題,欄目名稱卻叫做“娛事專列”,而一個名為“特別策劃場”的欄目,做的卻是幾位明星的簡單訪談。建議借鑒一些綜合雜誌和電影雜誌對專題的做法。

    三是加強分析、評論。改版後的《衛視週刊》除了做了一些專題,也有一些有趣的評論,但還只局限于各説各話,更像作者自己的馬路隨感,而不是經過精心設計的“重磅炸彈”,與報紙上每天都見到的“小資豆腐塊”沒什麼區別。據説該雜誌又在醞釀改版,但願能在這方面有所突破。

     不三不四的定位

    如果不單看內容,電視雜誌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雜誌辦給誰看。簡單地説,是辦給那些整天看電視的人看,還是辦給那些追求時尚、喜歡追星的少男少女們看。可以説,這個問題在當今絕大多數電視雜誌那裏都沒有得到解決,甚至根本沒有意識到。而如果不解決這一問題,電視雜誌的前景不會有根本的變化。

    前面已經提到,現在的電視雜誌大多以明星娛聞作為主要內容,港臺偶像、哈韓哈日,尤其是這些雜誌的重點關注對象。從這裡看,似乎將讀者定位於青少年。但是,從雜誌的包裝來看,又太過簡單。版式、封面的設計,乃至標題的用法都不夠時尚,缺乏衝擊力,甚至十分“老土”,還是上個世紀的面孔。定價也大多偏低。從這方面看,似乎更符合衚同裏整天守著電視機的那些人的口味。

    內容與形式的嚴重錯位,使得這些雜誌在兩端之間遊走,最後是誰也沒抓住,誰也不拿你當回事。

    總之,在我看來,現在的電視雜誌正是處於這種“三不”狀態:不尷不尬、不鹹不淡、不三不四。接下來會怎樣,沒法説,讓我們且看著。

    

    《中華讀書報》2002年12月1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