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私人收藏的世界美術史
詹晨

    “維也納阿爾貝蒂納美術館經典作品回顧展”于9月7日,在雪梨新南威爾士的藝術博物館拉開了帷幕,此次展出將一直持續到11月10日。與以往一些繪畫展不同的是,本次展出的100幅作品全部來自阿爾伯特公爵的私人收藏。它們集中展示了3個世紀以來歐洲繪畫藝術發展和演變的歷史。作品中既有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也有法國洛可可時期的作品,名畫家如拉斐爾、丟勒、卡拉契、魯本斯、高澤斯、布歇,以及弗拉格納爾等人的作品,都被包括于其中。

    正如“阿爾貝蒂納”給了雪梨以了解奧地利以及世界繪畫發展歷史的機會一樣,它同樣給了我們一個清晰的索引,讓我們可以順著這個脈絡,看到“私人收藏”在整個歐洲美術史前進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從“私人收藏”到“美術館”

    如果沒有“私人收藏”,今天意義上的美術館也就不可能出現。這是中國當代美術評論家、美術史研究專家范景中教授給“私人收藏”作的一個美術史定位,他強調,“私人收藏”是美術館的前身和基礎。

    “私人收藏”這個概念最早期的形態是古羅馬時期的貴族們,收藏古希臘藝術品以裝飾自己私家花園的一種行為,在那個時期,“私人收藏”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但范教授指出,真正意義上的“私人收藏”,卻是盛行于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首先,私人收藏開始擁有一些小型的場所,將藏品進行展示,這些場所也就成了近代美術館的雛形;其次,在這一時期中,收藏人群不再僅限于貴族人群,相對厚實的經濟基礎就決定了你能否擁有“私人收藏”這樣的上層建築。於是,商人富賈如著名的梅迪奇家族,藝術家們如最早的素描收藏家瓦薩裏,人文主義者如以收藏古錢幣而著名的比特拉克,都成了文藝復興中活躍的“私人收藏者”。

    在此後幾百年的歷程當中,儘管幾多戰亂,展品幾多聚散,但“私人收藏”這種形式依然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到了18世紀的時候,歐洲的許多國家都成立了國立的美術館和博物館,而它們大多是由一些著名私人收藏的再次整合而成立的,如法國的羅丹藝術館和義大利的烏菲齊博物館等。“私人收藏使得大量有歷史價值的古代藝術品得以保存,同時也為現代美術館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礎。”范教授這樣評説了“私人收藏”對整個美術史發展的作用。

    在“私人收藏”這個話題中,范教授同樣也提到了一個非文藝復興時期的奧地利著名私人收藏,這就是“阿爾伯特收藏”,一個名畫的私人收藏奇跡。

    一位公爵創造的野心與奇跡

    在整個歐洲的藝術發展史上,奧地利藝術非常引人注目。準確地説,它有3個母親,它們分別是羅馬文化、日爾曼文化和斯拉伕文化;在3種文化的不斷衝撞和共同發展的過程中,奧地利美術也以多元化的趨勢不斷向前行進著。具體説來,奧地利美術主要的流派有羅馬式美術、哥特式美術、文藝復興美術以及巴洛克美術等。而作為這個藝術國家的首都,維也納,本身也就是一個奇跡,或者是一個奇跡般的誘惑。這種誘惑來自於同時擁有8座藝術館、20多所歷史博物館、3座歌劇院、8所音樂廳、22個劇場的城市奇跡以及藝術上的博大和寬容。

    座落在維也納歷史中心霍夫堡區的阿爾貝蒂納美術館,是著名的阿爾伯特公爵所創建的,美術館也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對於維也納和世界來説,它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私人收藏”奇跡。它以18世紀薩克遜-特齊的亞伯達公爵的私人收藏為基礎並加以不斷擴充而成。除早期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藝術以外,現代歐洲,特別是東歐藝術品的收藏也極為豐富。

    1529年,土耳其結束了對奧地利的統治,ALBERTINA在維也納一個城堡的廢墟上被修建起來了;幾個世紀後,阿爾伯特家族開始住在這裡。在這段時間裏,阿爾伯特公爵開始了他收集大師名畫作品的歷程。他的私人收藏因其逐漸凸顯出的不凡品位和極高的藝術價值而慢慢享譽歐洲。在阿爾伯特公爵的收藏中,不乏米開朗基羅、達芬奇、拉斐爾、丟勒、魯本斯、倫勃朗、普桑、克裏木特、塞尚、梵谷、克利、康定斯基、夏加爾、畢加索和波洛克等名家之作。其中,米開朗基羅的《男子坐像》、達芬奇的《使徒》、拉斐爾的《四個朝聖者習作》、丟勒的《老人頭像》、魯本斯的《兩個女子像》、倫勃朗的《暴風雨中的農舍》等皆為難得一見的珍品。

    阿爾伯特公爵出生於德國的德列斯登地區,他本人是奧古斯特二世的第11個孩子。1766年,他與瑪利亞泰麗莎皇后最喜愛的一個女兒結了婚,並因此而成為了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一員。婚後,阿爾伯特公爵仍然對繪畫、對藝術、對收藏充滿了熱情。阿爾伯特給自己定了一個遠大而又宏偉的目標,他要廣泛收藏各種藝術流派大師的作品,並將它們按照時間的順序,分門別類地規劃好,作為留給後代的遺産。

    本是作為個人愛好收藏而存在的“阿爾伯特收藏集”,在公爵本人去世後的幾個世紀裏,卻依然在激發著人們對歐洲藝術的激情,展品的數量仍在不斷地增加,到目前為止,其展集中已包括了65000幅繪畫作品和超過100萬張的印刷作品。

    1919年初,奧地利政府正式接管該處並進行經營,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阿爾貝蒂納美術館的前身。公爵收藏的藝術品成為了後來阿爾貝蒂納美術館的核心展品;而由比利時設計師所建造的長廊和子樓也被一直保存了下來,並成為今天代表奧地利新古典主義藝術的典範。

    作為私人收藏的一個典範,阿爾伯特收藏集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後來的阿爾貝蒂納美術館已經被世界公認為是全球最大也是最有價值的平面藝術聖堂。不可否認,私人收藏曾經在一個時代裏引導了藝術和文明的發展,而它們無疑就是奇跡。

    古希臘-私人收藏-美術館-和歐洲

    從詞源學的角度來説,“美術館”的全名和古名應該是“美術博物館”;而“博物館”一詞,追根溯源,實際上指的就是希臘人為祭祀文藝科學女神繆斯而建立的神廟。

    在歐洲美術館史裏,收藏美術作品的這一行為最早始於古希臘;羅馬共和年代末期,貴族們就開始在家中設置專門用來展示自己所珍藏的美術作品的房間。應該説,“私人收藏”這一習慣是近代美術館發展的濫觴;這些有著貴族身份的收藏者的良好意識,以及對藝術作品的系統收集,給後來幾個世紀的歐洲文明和藝術發展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此外,美術館史上的皇室收藏,實際上也是私人收藏的一種形式,只不過這樣的“私人”已不僅僅局限于某一個人,而是整個皇室甚至是國家。所以,近代意義上所説的“美術館”,實際上是以“皇室收藏”這種半私人收藏形式為前身,一直到了“文藝復興”在整個歐洲風行之後,才開始慢慢出現和成形的。18世紀中後期,英國、德國、法國、奧地利等國家紛紛成立了自己的美術館和博物館:1753年,英國大英美術館正式開放;1792年,法國盧浮宮的前身法國中央美術館成立。在此後的一個多世紀裏,歐洲各國美術館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具體表現在高品質展品的數量激增。而這一切都是依賴於兩個手段:考古學發展帶來的肆無忌憚的挖掘以及對亞非拉等殖民地國家的瘋狂掠奪。

    《新週刊》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