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編輯
 李思清

     我的職業是編輯,供職于一家在圈內頗有影響的某大型文學期刊。相熟不相熟的人,但逢小邂逅、大聚會,或因某種機緣而有幸初識,總會被問到職業。圈子裏的朋友倒還好説,不管他們對你的工作意見如何,總會有個反應——譬如“辦得不錯”、“聽説過”、“挺喜歡看的”、“又發表了誰的作品”、“沒勁”之類。如果這個人離文學圈子遠一些的話,那就有意思了。説是“編輯”,他還有點明白。再説到“某某刊”,他就會問你,“某某刊?幹什麼的?”“沒聽説過,有《故事會》好看嗎?”有一次,一位剛考大學的學生到我家裏玩,看到我書櫥中的刊物合訂本好奇地問我,“某某刊,這是什麼玩意兒?”這樣的情形,在我到縣級城市及縣級以下的鄉鎮、農村訪親會友時尤其常見。

    為了避免麻煩,後來再有圈子以外的人問及職業時,我只説我是“作協”的。因為刊物是省作協主辦的,我的人事關係屬於作協,這樣説並無不妥,但有趣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前不久,我和我的朋友一起到小縣城內的一家影樓裏玩,有位挺風趣、可愛的年輕攝影師問到了我的職業。他問,“你做什麼工作?”我説我是“作協”的。他愣了愣,“做鞋的?”“在哪做鞋?”從他的反應上我明白他把“作協”理解成了“做鞋”。

    其實我所從事的編輯工作與“做鞋”有異曲同工之處。哪篇稿件可以用作“鞋底”,哪篇可以作“鞋幫”,哪篇可以作“鞋帶”,如此等等,都是費心費神的事情,自然少不了一番推敲甄別、修補勾連的工夫。“鞋底”要厚實,“鞋幫”要好看,“鞋帶”也要有它的惹眼之處。只有這樣,才能辦出一份受讀者歡迎的刊物,才能做出一雙既美觀又耐穿的“鞋子”。

    編輯們“做鞋”固然辛苦,而為“做鞋”提供原材料的作家同樣辛苦。雖然同樣辛苦,但辛苦之後的回報卻不是等額的。作家們發表作品有名有利,即使是無名作者,經過編輯的扶持,也往往能夠一舉成名。而編輯們,則常常是花下的春泥,以溫暖、濕潤的心地,去發現和培育新的苗木。雖勤勉不息,但終究默默無聞者多,聲名顯赫者少。在做了一輩子編輯工作後,一位老編輯就曾感慨自己選錯了道路,説要是做作家就好了。

    當然編輯也有編輯的樂趣所在。看到自己編發的稿件受到關注,甚至獲了大獎,就會由衷地感到高興。那些懂藝術的、又有責任心的編輯,常常能贏得作家們的尊重。不過也有一些作家,自以為有了一些名氣,不把編輯放在眼裏。他們總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連人際交往必須遵循的最起碼的準則都棄之腦後,這真是匪夷所思的事情。有時編輯給這些小有名氣的作家寫信約稿,就常常連個回音都沒有。知名度稍高一些的大作家,這種情況尤其普遍。作者向編輯投稿,也常常會有類似的遭遇。這或許正應了那句老話:“店大欺客,客大欺店”。看起來,編輯約稿跟作者投稿一樣,都會有形形色色的遭遇,都會有不少讓人捉摸不透的事情。

    不論是做作家還是做編輯,大家都是整個社會鏈條中的一環。每一個人的成功,都不可避免地得到過來自他人的關心與支援。成功的編輯懂得尊重任何一位作者,不管他知名還是不知名。優秀的作家同樣懂得尊重每一位編輯。不論他是大刊物的編輯,還是小刊物的編輯;也不論他是主編,還是普通的編輯。“做鞋”難,做人更難。“鞋”做得好,不如人做得好。如果既做得好“鞋”,又做得好人,那就算得上是相當優秀的編輯了。道理一樣的,只有那些既寫得好文、又做得好人的作家,才是真正優秀的作家。在我身邊,就有不少這樣優秀的作家和編輯。

    《生活時報》2002年11月25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