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流行文化--媚俗正在蔓延
士衣

    翻開最近的報章,關於大眾流行文化以及相關的消息使人閱後一哂之餘,又多了幾分沉重。

    這並非小題大做。比如,最近關於香港走紅藝人案件判決結果的消息,就讓人感到沉重。由於此位大眾新星涉嫌雇人“頂包”一案的判決明顯失公,引起人們對於司法公正性的擔心與強烈不滿。由於案子是發生在社會上有著廣泛影響的藝人身上,造成的社會公示作用與爆炸力非同一般。由此可以看出,大眾文化人物所輻射的影響作用,早已跨越所謂“娛樂”層面,而進入到社會公共空間與一般社會倫理的範疇,這使我們對於現代大眾流行文化所産生的蔓延能量不可低估。

    尼采曾經提出現代人因為心靈枯竭需要安慰,於是一些所謂“藝術”便發揮了強心劑的功能。在我們這個高速發展的現代商業社會中,人們為社會生活緊張的節奏所困擾,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局勢動蕩失衡,貧富差距加大,人們的安全感日益受到挑戰與威脅,於是大眾流行藝術以“娛樂”的方式承擔了精神宣泄與慰藉的功能,而嚴肅高雅文藝的作用反而受到冷落。可以斷言,這種泛垃圾化的東西儘管在文化品位上不高,但是它對大眾的吸引卻會日益加大。近日,讀到報紙上刊登的關於介紹英國文化的文章,發現即使是在英國這樣文化傳統深厚的國度,自上個世紀以來,也是俗濫的電視劇與小報文化成為社會公眾的寵兒,於是在“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的感嘆之外,愈發感到像中國這樣有著五千年文明傳統的國度,大概也很難避免這種現象。

    不過,任何文化都是在互相抗衡的機制中誕生的。誠如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所説,文明起源於挑戰。文化的低迷,反過頭來會促使一些文化精品的問世,對此倒也不必太悲觀。從文化的生成來説,也存在著一個生態平衡的問題。《國語》上説:“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這段話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它啟發我們,只有和諧與多樣的統一,才能造成萬物的繁榮,而“以同裨同”,千篇一律,只會造成事物的凋敝。和諧的生成,通過“以他平他”即事物的相生相剋,互相補充才能求得平衡。而任何平衡的打破,則會造成秕稗的瘋長,破壞生態。就我們目前的社會文化狀態來説,喜憂參半,並不樂觀。由於目前的文化傳播體制尚未形成多元而和諧的內在機制,嚴肅高雅的作品還沒有形成足以與流行文化相抗衡和引導的機能。二者常常處於抵觸或者合流的狀態。我們常常在一些傳媒中看到,在嚴肅的政論性的説教之後,往往是肆意渲染商業價值的東西粉墨登場,媚俗的味道很濃。它客觀上攪亂了人們的倫理與審美價值底線。我們目前還沒有或很少見到有不做廣告那種的純粹播出文化教育類高檔節目的頻道,而文學作品中更是難見佳作,這是不是有點文化生態的失衡?

    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國民精神世俗化的民族來説,在世俗娛樂之外,尤其需要人文精神的熏陶與終極關懷的提升。遺憾的是,行政部門的管理常常顧此失彼,而一些“人文精英”則率先高唱類似後現代主義“愛誰誰”、“怎麼都行”的調子,放棄自己的責任,投入與世沉浮的時流之中,因而適合現代中國人接受的高尚有品位的文化産品還是太少。近期以來,一些關於各種各樣藝人與大眾文化的炒作明顯地趨於低俗化,對人類共用的公共倫理與審美空間造成毀壞。比如,前面提到的香港藝人案件,就被眾多媒體作為“猛料”濫炒,而道德的因素早已被消解。剩下的只是藝人“星聞”。而事實上,這件事在社會公眾面前造成的影響卻並非“娛樂新聞”,而卻是嚴肅的對於司法公正性的質疑和對於法律權威性的尋求。因此,對大眾流行文化的制衡,創造一個健康社會的文化生態平衡環境,是我們當前文化建設中的重要課題。

    《中國青年報》2002年11月24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