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作品和讀者永遠不老
吳真

    沈從文在解放後人民文學出版社第一次為他出的作品選中自序道:“我和我的讀者都行將老去。”

    這句傷感的預言並沒有應驗,他沒有想到,他的作品和他的讀者都紅光滿面長生不老。2002年12月,沈從文百年誕辰,沈從文的作品在人間正方興未艾。

    一 學生眼中的沈從文

    對話人:吳宏聰先生,中山大學著名教授,現代文學史研究專家。1938年考進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1942年畢業後留校任教,直到1946年聯大結束,隨王力先生轉中山大學。

    他對學生是真好……

    記者:您上大學的時候,沈從文先生已經是著名文學家,他上課上得怎麼樣?

    吳宏聰:在西南聯大沈先生開了四門課,必修的《白話文寫作》和選修的《創作實習》、《現代中國文學史》、《中國小説史》。選他課的學生不多,因為他不擅長上課,聲音小而且有濃重的湘西口音,和同係的聞一多相比,沈先生的課可以説是不動人的。

    記者:沈先生有沒有要求學生們成為像他那樣的作家?

    吳宏聰:他沒有特別要求,但是改作文改得特別好,他批改的字往往比學生的作文還長,字又漂亮,所以很多學生都把習作珍藏了幾十年。他不擅于公開演講,但是個別談話特別有針對性,能根據學生的思想情況和寫作問題談,還為學生提供材料去作研究。

    記者:沈先生把他寫作的秘訣傳授給你們了嗎?

    吳宏聰:他最常用的評語是“貼著人物寫”,當時我們老不明白怎麼貼。他對學生是真的好,幫學生改作文,改完之後自己掏錢買郵票寄出去,以他的名氣推薦學生的習作。汪曾祺説:他在昆明時期發表的作品,全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沈先生推薦出去的,還有李廣田、九月詩人,好多學生都是在他鼓勵下走上文學的路子的。他為人永遠是湘西人的純樸和誠懇。

    記者:您走上學術研究的道路,跟沈先生有關嗎?

    吳宏聰:我四年級做畢業論文的題目是《曹禺戲劇研究》,當時曹禺的劇作雖然很轟動,但把曹禺作為學術研究的對象恐怕不多,“話劇”與“學術”那時在一些人心目中似乎還不太“沾邊”。導師楊振聲先生和沈從文先生同意我的選題,但我把論文提綱拿出來時,楊先生不同意我一些觀點,而沈先生卻認為論文提綱尚有可取之處:論文寫出一點新意,持之有故,言之有理就行。你完全可以按照你的思路寫下去,自成一家之言。沈先生還説,導師是指導你寫論文,不能我們講一句你寫一句。這件事對我影響很大,這60多年的教學生涯我都盡可能地給學生學術自由。

    沈從文和丁玲的恩恩怨怨始終是這20年文壇的一個話題

    記者:上個世紀80年代,已經被冷藏30多年的沈從文忽然回到文學的中心,您怎麼看這股到現在還很熱的“沈從文熱”?

    吳宏聰:沈從文的作品本身有很高的價值,他是中國這百年鄉土情結最濃的作家,50年代他因為種種原因突然在文壇上消失,這是不正常的文學現象。所以在80年代思想解放了,文學也回歸到原來的位置了,大家就非常想念這樣一位充滿人文關懷的文學大師。當然這裡面還有國外作家對沈的發掘和推廣。我想沈從文熱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記者:在現代文學家排名榜上,您給沈從文排第幾?

    吳宏聰:前五名之內。魯迅寫文章罵過沈從文,但是當美國的斯諾問魯迅中國作家誰比較好時,魯迅第一個提到沈從文,説他的短篇小説寫得還可以。沈從文是多産作家,又是文體實驗作家,這兩樣足以讓他在文學史上不被遺忘。而且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醉心於人性之美,他説:“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這廟供奉的是‘人性’。”在上個世紀30年代以革命為主題的文壇,這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他的作品關注的是人性,歷史將會重新評價。

    記者:沈先生和丁玲的恩恩怨怨一直是這20年文壇討論的一個話題,作為現代文學史研究者,您眼中的歷史真實是什麼?

    吳宏聰:1981年丁玲給沈先生戴了三頂“帽子”,我們都不好問沈先生,怕惹他生氣。後來才知道他給徐遲寫了一封長信,信裏説現在有個大作家罵我,我想我有兩個地方做得不好,一是把她留在台灣的那個人寫了出來,二是嫌我舉她舉得不夠高。這封信直到沈先生去世後才拿出來發表,因為沈先生無權無勢,而丁玲是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現在看來,沈先生1934年寫的《記丁玲》對丁的評價是很高的,沈先生有恩于丁玲,丁卻在四十七年後突然從後面插上一刀。

    記者:1948年郭沫若寫的《斥反動文藝》説沈從文“一直是有意識地作為反動派而活動著”。這對沈先生是致命的一擊,直接導致了沈先生離開文壇。據説當時郭對沈的文學也十分地不以為然。這幾年郭沫若在文學史的排名一路下降,沈從文卻一路攀升,這裡面的恩怨讓人回味。

    吳宏聰:郭沫若把沈從文從一個作家罵成了一個文物研究者,現在文物界對沈從文的成果也給予了大師級的評價。1964年沈先生完成周總理親自過問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周總理讓當時擔任中國社科院院長的郭沫若寫序,郭500多字的序裏無一字提及沈從文及沈的書,郭沫若還是不能容忍沈從文。

    二 鳳凰之子沈從文

    對話人:龍迎春,湘西鳳凰人,廣州某報副刊部副主任。作品《走進沈從文的故鄉————品讀湘西》即將由廣東旅遊出版社出版。

    “要不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

    記者:在鳳凰人眼裏,沈從文是怎樣的人?

    龍迎春:沈從文當過鄉村中學教師,那個村裏聽過他講課的人説他講得不差。在鳳凰鄉間,知道沈從文這個人特別是知道他是文學家的並不多,雖然他把他們的生活活生生地介紹給外界。但是鳳凰縣城裏的人都知道而且敬重沈從文。

    記者:沈從文筆下的邊城鳳凰,到現在還剩下多少影像?

    龍迎春:如今的鳳凰城裏,只剩北門到東門的一段城墻,這是沈從文在《鳳子》裏提到的“那個用粗糙而堅實巨大石頭砌成的圓城”的斷垣殘壁。而那“在周圍附近三縣數百里內,平均分配下來”,用來“解決了退守一隅常作暴動的邊地苗族叛變”的“五百左右的碉堡,二百左右的營汛”也都只剩下一些殘毀的紀念,至於萬曆年間用來防苗的“邊墻”,已經淹沒在青山黃土中。

    記者:因為沈從文的美文,許多人到鳳凰來尋夢,鳳凰於是成為這兩年最火的旅遊景點,當地人感激沈從文嗎?

    龍迎春:從1938年沈從文寫湘西起,鳳凰人就以沈從文為榮。他把湘西的人和事,原始與質樸寫入味了,鳳凰人把他當做最有出息的子孫。沈從文墓地前有一塊碑,上面是沈從文的表侄黃永玉的墨跡:“一個士兵要不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這代表著鳳凰人對沈從文的溫情。沈從文以一個士兵的身份離開故土,以一介文學大師的稱號立足北京,以一個文物研究專家的稱呼結束一生,最後回到故鄉鳳凰。 

    記者:旅遊者的蜂擁而來,沈從文筆下純樸的民風會不會在商品浪潮中消失?

    龍迎春:鳳凰的景點現在出租給了張家界的黃龍洞旅遊公司,租期50年,非但景區票價已處處統一,就連船夫,都已經成為了公司的職員。旅遊是旺起來了,但是鳳凰人對於生意還是那麼憨拙,他們自己買來酸菜請你吃,去買桔子的時候不是頂小心地撕開一瓣給你,而是囫圇地塞給你一個又大又紅的。我想再過幾十年,這種出自生命本身的純真還是不會改變的。

    記者:給旅遊公司經營旅遊,生意人能領會沈從文的人文鳳凰嗎?

    龍迎春:這正是我所擔心的。純商業的旅遊開發對人文的東西總是漠視的。鳳凰近兩百年人文鼎盛,出過民國內閣總理熊希齡,“定海三總兵”之一的鄭國鴻、與柳亞子並稱“南田北柳”的南社詩人田星六、湘西王陳渠珍……聲名顯赫的這一系列人物已經淹沒在歷史的塵土裏。貴州提督田興恕的故居如今只剩一扇朱紅的大門和題字,旁邊寫著,“提供食宿”。

    三 沈從文關鍵詞

    1、鳳凰城 一地的山水都在向一個人傾斜,車過桃源,傍沅水曲折而上行,你便仿佛一頭闖入了沈從文的領地:靜靜流淌的沱江水、矗立百年的吊腳樓、閒坐街旁的老人、沉寂肅穆的古城墻、平整無語的石板路……這就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鳳凰。

    2、沈從文故居 故居建於清同治五年(1866年) 位於中營街10號。是典型的四合院,有天井,正房、廂房、前室10余間。故居小巧別致、古色古香、清靜典雅,陳列著沈從文先生的影照及墨寶等。 

    3、沈從文墓地 1988年,沈從文病逝于北京,其骨灰一部分撒在沱江中,一部分葬在鳳凰聽濤山下。沈從文墓碑是一塊從南華山採來的天然五彩瑪瑙石,重約六噸,上刻沈從文的妻子張兆和選定的沈從文遺文《抽象的抒情》中的一句:“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以識‘人’。”墓地極為簡樸,與山中的野菊蘭蕙融為一體,質樸得令人感傷。 

    4、張家四姐妹 蘇州“張家四姐妹”出身名門,是中國第一批中國公學預科女生。她們是:大姐張元和,二姐張允和,三姐張兆和,四妹張充和。前面三個姐妹,嫁的都是當時社會名流。而三姐張兆和,因為沈從文的追求,名聲最響。

    四 沈從文(1902—1988)百年

    1902年,沈從文出生在鳳凰一戶小康人家,身上流淌著1/4苗族血液。1922年到北京,開始寫作求生。1928年到上海,與丁玲合編《紅與黑》並參加新月社。此後歷任中國公學、武漢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教職。

    20世紀30年代是沈從文大放光彩的創作高峰期,出版了中篇小説《邊城》、《阿黑小史》,短篇小説集《虎雛》、《月下小赴》、《如蕤集》、《八駿圖》、《新與舊》,傳記《記胡也頻》、《記丁玲》,散文集《從文自傳》、《湘西散記》、《湘西》等作品,成為文壇影響頗大的京派小説家。在三、四十年代的歷次論爭中,他一再顯出與左翼文學思潮的隔膜。

    1948年沈從文被郭沫若點名批判,一度使他因神經過度緊張造成疾病,幸自殺未遂,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館等從事工藝美術和物質文化史的研究,不再從事文學創作。1978年調任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1981年長期研究的成果《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香港商務印書館初版)出版。

    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出現一股“沈從文熱”,對他的研究逐步深入,對他的作品的評價也越來越高。近年他的書信集《從文家書》初版後更引起了學界廣泛的研究興趣。他塑造了一個獨特的湘西藝術世界,在這個恬淡靜謐的氛圍中揭示鄉村生命形式的美麗,以及對它的對照物城市生命形式的批判。而他至善至美的文學理想,探求人性的文學立場,在當時喧嘩的時代中遲遲不能得到理解。

    今年12月28日是沈從文百年誕辰,一千多萬字的《沈從文全集》將出版,湘西將開展多項沈從文紀念活動。

    他的作品和他的讀者並沒有老去。

     《南方日報》 2002年11月1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